去远方
发布时间:2025-09-24 04:46 浏览量:1
一直有一个去草原看一看的愿望,因为种种原因,此行直到今年才得以实现。
没有做十分详细的攻略,在小红书里看了几篇驴友的分享,便大致确定了方向和路线,只是因为同行的我家老四临时有事,本来六天的旅程不得不被压缩成四天,虽然时间紧了些,但一路上所见所闻仍然是满足了自己一直有的心愿,甚至是超出了自己之前的预期。的确,当你把预期适当调低后,路途中便满是惊喜。
七月十八日凌晨四点多,我在闹钟响之前便醒了,我不是一个心里能藏住事的人,明明知道当天的路途辛苦,劝自己多睡一会,养足精力,大脑中的海马区却对将来的旅行兴奋不已,闭着眼,人却清醒着,便起床吧。洗漱完毕,叫醒高三,两个孩子仍在酣睡,我们悄悄地整理行李,把每个孩子的衣服就放在她们脚边,快五点的时候,喊醒了她们。或许她们也对这趟旅程满怀期待,醒来后便迅速更衣,没有任何拖沓,连二包子也忘记了有起床气,快乐地拿起来昨晚收拾好的书包、水杯、帽子,没有刷牙、洗脸、梳头,便随我和高三到了停车场。我在后备箱给她俩用充气垫做了一张小床,让她们在路上可以继续睡,大包子竟然把她的大豆虫也带来了,她说,有大豆虫,她能睡得更好。
接到老四和小杜。我们一起把大件行李捆在小迪的头顶,这时候,天才微亮。
关车门。调整座椅。点火。出发!
经北三环快速路,过徐州北收费站,上京台高速,一千多公里的行程正式开始,而我的心,早已经到了一千多公里之外。
车快速地在公路上行驶,行李架引起的风噪成了车内音乐的伴奏,两个闺女却把这当成了安眠曲,竟纷纷打起鼾来。车窗外的行道树快速地迎面而来又快速地往身后而去,远处的村庄、田野像是慢镜头里的风景,那天边的带着霞光的云朵,像一朵朵缓慢绽放的花,懒懒地舒卷,迟迟地变换着形态。
“看,朝阳!”
接近枣庄的时候,太阳像一个咸蛋黄一样出现在天边。所有人都转头向东面看,包括两个被小杜激动叫喊声惊醒的沉睡者。
好美啊!得有多久没有看到这咸蛋黄一般的太阳。虽然平时我们上班、孩子们上学,大家都要早起,但起床时,天已大亮,从来没有在意过太阳已经升得有多高。而今天,我们和眼前的山、村庄、田野、树木、庄稼、林鸟……一起,沐浴到了今日的第一缕晨光,此时此刻,我们才完全醒来。
醒来后,车内的氛围也逐渐热闹起来,在聊天、音乐、零食的陪伴下,长途行车也不显得十分无聊。车每经过一个地方,我们都用手机搜索这地方的前世今生、地理人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此时得到了具化,如果当年太史公、郦道元、徐霞客他们都有手机,都能用上deepseek,《史记》、《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大概要增加许多卷吧。而旅行的意义,除了让自己心情在一个陌生地能得到放松,在陌生地了解到的自己从前不曾听到过见到过的事物,无疑也会成为自己人生的一处注脚。
如果不是经过泰安,你很难在远处一览泰山的全貌。
如果不是经过济南,你对母亲河黄河的想象大概还停留在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上。
如果不是经过沧州,你大概不知道吴桥杂技就出于此,你大概也不知道这里曾走出过纪晓岚、张之洞这些历史文化名人。
如果不是经过北京平谷区,你大概想象不出首都北京竟也有类于象牙山似得熊儿寨村。
……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看似我们可以再媒体上了解到世界上的任何事,但大数据的算法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它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思维的固化并没有是我们的眼界较我们的前辈开阔多少,我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获得某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文风貌等等,于是我们便自认为对这座城市有了充分的了解,但当你从飞机上、从高铁上、从出租车上下来,到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走一走,到这个城市的郊区走一走,到离这个城市稍远一些的乡村走一走,你大概会遭遇种种意外。
首先城市与城市并不是那么特色鲜明,高楼大厦除了形态的不同,楼里的和楼外的东西都大同小异,道路是一样的,路上跑得车是一样的,车里的人用着同样的手机,点着同样的APP,喝着一样的霸王茶姬,吃着一样的薯条汉堡。你问当地人当地有什么特色美食,得到答案后,你会发现这些特色美食在徐州几乎都吃得到。你问当地人附近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景区,他们大概会像你推荐附近哪里新建了一座古城或古镇。正是这种同质化,阻止了许多人外出的脚步。但如果你能抛开互联网的推荐,到所谓的小众甚至大数据都漏掉的地方去看看,往往会有意外之惊喜。
去金山岭长城的路上,百度地图带着我们进入了燕山山脉,让我们见识了不一样的北京人,也让我们见识了不一样的北京风景。我们的车开过平谷区后,顺着小路穿过一片片果园,就来到燕山脚下,沿途有许多村民在路两边搭凉棚卖各种瓜果,像极了徐州那边汉王路两边卖葡萄、塔山路两边卖草莓、汴塘路两边卖石榴……这竟也做到了全国统一。
穿过燕山的公路应该是新修的,漆黑的柏油路还没有完全褪色,路两边的村子有许多正在装修的民宿或青年旅舍,路上的车子不是很多。若不是两年前我曾去过八达岭长城,我一定会为身处的燕山山脉赞叹不已,它是守护在北京北境的一道屏障,连绵不绝,它也是守护中原的一道屏障,过了燕山,就到了塞外。千百年来,它见证了朝代更迭、人事代谢,见惯了金戈铁马,也听惯了鼓角争鸣,它不似五岳,活成了中原人的精神图腾,它也不似黄山,靠秀奇俊美让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赞美歌颂,它甚至比不了九华山、普陀山,让神仙都流连常驻……它只是一位守护者、见证者,默默地在北方伫立着。而金山岭长城,又站立在燕山山脉之上。
我们来的时候并非游览长城的旺季,春天和秋天都有更好的景色。所以我们在长城上没有见到八达岭长城那里的热闹景象,即便是坐缆车上山,也没怎么排队,到了长城顶上,也只有稀稀拉拉的游客。这是极方便拍照的,高三和老四每走三步就要停下来拍照,城墙以及城墙两侧的风景,随便一处都可作为照片背景。只是那上上下下的台阶,两侧的瞭望口,远处的烽火台,还不时提醒人们长城本是防御工事,它不是苏州园林,也不是滕王阁,也不是黄鹤楼,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护甲,甲下护着是这个民族的尊严和光荣,可许多人还是把长城当做这个民族保守、封闭的象征。
我不敢以游西湖的心态来游览长城,除非你体力超群,不然你很难在长城上优哉游哉,肌肉酸了,腿抖了,真的有想跪下的冲动,感谢先辈们为这个民族付出的努力。许多年前的日日夜夜里,来自不同地方的戍边者,会不会在某些时候,操着各种方言,述说各自的故事,排遣相似的对故园的思念,会不会在哪一个满月的晚上,盯着长城北面的同时,悄悄回过头,看一看满布银辉的关山。
大概在太阳落山前一个小时,我们告别了长城,赶往当晚休息的地方——木兰围场。行车接近承德的时候,天才完全黑下来,路两边的山逐渐隐没进了无边无际的夜色之中。小迪睁大眼睛带着我们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跨过一座座桥梁,穿过一条条隧道,时不时大闺女说自己耳朵不舒服,小杜一看手表,提示海拔已经接近一千米了。不远处承德市区灯火璀璨,这天是周五,那里的人们应该早早下班,和朋友一起聚餐吃饭了吧,因为小迪肚子里的我们早已经觉得饿了。
到了围场我们预定的旅店,已经过了九点半,我们问当地人,这个时候还能不能吃到围场的特色美食,两个身穿中国移动工作服的师傅告诉我们说,围场没有夜生活,过了晚八点,许多餐馆都关门了,只有烧烤店,关门会晚一些,建议我们吃烧烤。我对他们说我们来自徐州,徐州的烧烤很有名。其中一个师傅笑着说他去过江苏,这里的烧烤和江苏的不一样,并推荐我们去吃附近的好兄弟烧烤。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安置好行李,我们一行人便来到了好兄弟烧烤。烧烤店的生意很好,这个时候了,几乎还是满客。因为不知道究竟什么好吃,高三在网上团了他们这里热销的套餐,我另外多要了两扎啤酒。餐出得很快,大约十分钟,六人坐的桌子就被摆满了。烤羊排、烤馒头片、海带丝、番茄汤面片……分量很足,味道的确与徐州的不同,孜然粉和辣椒面磨得也没有徐州那边细,大概是因为真的饿了,我们每个人都吃得很多,离开时都快十一点了,烧烤店里的座位还满着一半。
必须得休息了。因为明天就要见到草原了。意兴阑珊时,我仿佛听到了几百年前康熙皇帝在围场秋弥时的马蹄声,我仿佛听到了塞罕坝上的阵阵松涛,我仿佛听到有人在大草原的湖畔拉着马头琴唱蒙古长调。
第二天从围场出发时,天空阴的很厚,一阵阵风吹来,竟有些北国秋天的凉意。我们沿着111国道,顺着伊逊河,转到了棋塞线。在进入塞罕坝景区之前,天空开始下起雨来,一开始还是毛毛细雨,后来变成小雨,小雨又变成中雨,最后中雨又变成了大雨,即便把雨刮器的档位开到最大,眼前的视线依旧模糊不清。我们索性把车停在路旁,静下心来坐在车里看车窗外的风景。远处的山因为雨帘的遮挡而辨不清确切的颜色,山谷里升腾起团团白雾,让本不清晰的山愈加显得缥缈。这雨让我们不由得对后面的草原之旅充满了担忧,如果一直都下着这样的雨,还怎么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呀。
好在山里的雨和海边的雨差不多,来得快,去得也快,差不多二十多分钟,雨势变明显减小,云层也变薄了,局部甚至可以看到些蓝天的晕影。雨后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我们把车窗落下来,湿润的过山风吹走了我们早起的疲惫,头脑一下子就清醒起来。经雨水洗后的塞罕坝,线条变得异常清晰,我们才来得及感受这个防风护沙工程的伟大。曾几何时,这里还是荒漠一片,三代造林人历时五十余年,种植树木超五亿棵,完成了把森林覆盖率从11%提高到84%的壮举。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对于前辈们的付出,保护好这片森林,才是最好的铭记。
跨过滦河,便从河北进入了内蒙,乌兰布统草原一下子就铺展在了眼前,视野一下子就开阔起来。和书上写的一样,也和自己之前想象的一样。天还阴着,草原的绿因此也显得更加浓郁。路两边的草场上,牛群、羊群、马群都在悠闲地低头吃草,路上的行人时不时会停下车来用相机拍照,路旁也多了不少招徕游客的当地人,车流明显缓慢起来,原来十多分钟的路程,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这一趟似乎是来对了。
网上提前预定的小二客栈的老板是一位来自承德的大姐,人很热情,服务也很周到,了解到我们是远道而来,便向我们介绍当地的景点和美食,并帮我们订到了附近的铁马蒙古文化园的折扣门票,又着重向我们推荐了文化园的马术表演。放下行李,来不及吃饭,我们便驱车前往乌兰布统草原深处,一路上心心念的就是这个呀。
草原上的路很好走,虽然车很多,却没有遇到拥堵,隔上几里路会有一个驿站,标配是一个凉棚下拴着几匹马或几匹骆驼,当地的牧民会在这里招呼游客下车体验骑马,价格还算公道,一百块钱才能慢行三华里,如果快骑,价钱不变,只是路程会少很多。由于赶时间,除了偶尔停下车拍照,在去文化园的路上我们没有做太多的停留,到停车场时,差不多才十一点左右。
兑了票,我们便先去骑马,慢马是当地的牧民牵着马走,快马的话是当地的牧民骑着一匹马陪在你身边一起跑,慢马的费用包含在门票里,快马的话要另外出钱。牧民会按比例分的门票里含的慢马的钱,快马的钱则全部归牧民,因为马是牧民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相当于带着马来文化园上班,再在工作中赚外快,所以慢马结束后,他们会竭力劝游客体验骑快马。我体重太大,怕身下的马吃不消,我只骑了慢马,老四和大包子都体验了快马,一百块钱换一次难得的体验,还是值得的。之后按照门票里包含的内容,我们一一体验了射箭、蒙古服饰拍照、喝奶茶、吃羊肉串、乘坐草原汽油桶小火车……
一趟下来差不多过去了三个小时,马术表演的时间还未到,我们便到文化园外面的餐馆吃午饭。这边餐馆的服务员不像有些景区的服务员一样会到路边拉客,不管生意好坏,都显得不那么忙碌和着急。我们最终选择了兰州拉面,作为和沙县小吃齐名的中国快餐连锁店,它也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把饭菜的味道做了相应的改变,我们点了几道在徐州常吃的饭菜,味道却明显和徐州的不同,口味竟偏甜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就算是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餐饮巨头,如果对本土化的问题视而不见,大概也会丢掉好多订单吧。
接下来的马术表演是我们这趟蒙古之行的一个小高潮,倒不是演出有多么出彩,我们甚至因为大雨没有看到正式的马术表演,我们是被这里的演员有不亚于国家大剧院演员的职业素养感动了。和许多景区一样,这种演出常常通过一个当地的传说故事开始,逐渐展示此地的民俗风情,最后以一些震撼的场面收尾。演出开始不久,天突然下起雨来,并且越下越大,甚至形成了一道绵密的水幕,蒙古族的姑娘小伙子们没有因为这雨而变得敷衍,依旧随着音乐卖力地表演,头饰湿了,衣服湿了,靴子也湿了,小伙子赤膊在泥地里表演摔跤,泥水把姑娘的裙子沾湿了半截,他们依旧包含热情地奔跑、旋转、跳跃……观众们也很受感染,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这便如苏超的赛场,不管结果如何,尊重赛场、尊重舞台、尊重观众的球员或演员,自然就会得到观众由衷的尊重。
最后因为大雨,马术表演最终取消,主持人在风雨里向观众致歉并表示感谢,颤抖的语音里带着些哽咽。参加马术表演的马和骑手这站在风雨里跟观众致意,观众又报以一阵阵的掌声。这种欣赏和被欣赏的双向奔赴无疑是难得的,大家在感动中大概都忽略了表演本身,而此种升华不是任何表演者所期待的吗?
回住处的路途中,雨一直下得很大,我们也错过了乌兰布统之夜的演出。回到住处,高三用手机搜索附近的特色美食,对比好久,最终选择了一家非遗传承店——老舅老蒙肉饼。餐厅里面人很多,声音很杂,都是四面八方的方言,我们简单转了一圈,点了每张餐桌上都点的肉饼、烤羊腿、沙葱鸡蛋,又点了肚包肉、羊肉串,又给孩子们点了一份不含辣椒的土豆丝,以及两份下酒菜,因为进门之前,我去饭店对面的土特产店买了一瓶当地的乌兰布统白酒,到了此地,怎能不尝尝当地的美酒呢。肉饼很大,肉也放的实在,一角肉饼下肚,胃已经满了三分之一,味道挺好,若不是惦记着后面的烤羊腿,估计小杜一个人能把一盘饼都炫完。烤羊腿很美味,不膻,外焦里嫩并且多汁,一口下去,满嘴流油,这里的孜然和辣椒面也没法和徐州的比,不够细腻,也缺盐,不过瑕不掩瑜,原味的也许是这里的特色吧。沙葱鸡蛋炒的就没有那么好吃了,比较水,香味没有炒出来。至于土豆丝,实在是一言难尽,色香味一样全无,老四调侃道如果不知道是土豆丝,看上去像是去了头的黄豆芽,我也以为这是我平生吃得最难吃的炒土豆丝。一个做厨师的朋友曾告诉我,土豆丝炒的好不好,最能说明一个厨师的水准,想必此地的厨师更擅长处理肉食吧。不过幸好有酒,相同的度数,口感要比我们那边的要厚重一些,才半斤下肚,竟有些微醺了。
饭罢,客栈的大姐带我们去她熟识的商店买些特产,这里最有特色的是烤牛肉干,有人介绍,我们得到了比较合适的价格,至于别的商品,优惠就没有这么大了。因为牛肉干是自家做的,别的诸如酒、冰箱贴之类,是从别处进货过来,利润相对固定。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旅游旺季一般只有三个月,这三个月的进项要维持一年的过活,能多赚一点当然要多赚一点了。这种情况,估计全中国都一样。
准备睡觉的时候,窗外一直有人放烟花,此起彼伏的绚烂多彩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大年夜。向客栈的大姐打听才知道,许多外地来的游客喜欢在这放烟花,因为在许多地方放不了,为了过把瘾,一天晚上放上一千块钱的不在少数。我们是乐意看这种烟花秀的,毕竟不需要花一分钱,快乐自然要多一分。呵呵,不管了,俺们要睡觉了,全当提前过一个除夕夜吧。
第三天的行程安排得最为紧凑。我们要从乌兰布统赶往达达线,再经达达线转至热阿线,再到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再之后就要开始回家的路程了。
出发时,天气阴转多云,行驶在达达线的路上,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得到了具化:蓝蓝的天空,成簇的低空飘着的白云,广袤的绿草地上不时隆起一座座山丘,山丘下游走着牛群和羊群。才下过雨,草原的空气像被水洗过的良心,风景像是添加了滤镜,线条格外清晰。路上的游人很多,车不能开得很快,我们也舍不得把车开得太快,想把眼前看的一切都存储到我们的大脑里,因为每经过一处,再见时,大概是要等下辈子了。旅游就是这样,在一个遥远的陌生之地,见到了
别样景,认识了别样的人,就生成了一种特殊的缘分,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人,大家能有机缘相遇,来不及寒暄,擦肩而过之后,离别成为永恒。高三不停地用相机拍照,希望能借助存储器把风景保存,可存储器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啊,而风月无边,以有限来承包无限,无异于钻冰求火,缘木求鱼。
那就好好享受吧。我们把车停下,把露营椅摆在草地上,坐下来看蓝天,看白云,看远山,看马群,我们在草地上追逐打闹,开卡丁车、骑摩托车,孩子们扔飞盘、捉蚂蚱,我们极珍惜与草原的这短暂的缘分,尽情享受可能一生仅有的达达线欢乐时光。
终究还是要说再见的。在达达线中途,我们转兴安线,奔向热阿线。路途中,我们经过几个蒙古包,便想去看看真实的牧民家的生活景象,就把车开下了公路,开到了蒙古包旁。蒙古包的主人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同胞,单眼皮的眼睛嵌在黝黑的脸庞上,我实在估计不出他的确切年纪。递给他一根烟后,我们便攀谈起来,他讲得汉语有很浓的东北味,大家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他说他家有几个蒙古包,他们自己住的在草原里面,路边这几个是用来接待游客的。我们走进去看,里面收拾得倒还算清爽,一张大大的用红砖垒的炕占据了大概三分之二的面积,炕上睡六七个成人完全没有问题,蒙古包里的装饰很简单,一张小桌,两把椅子,一台摇头扇,正对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很新的成吉思汗的画像。走出来后我问他们家有多少草原,他说他们家一万亩草原,养着三百多头牛,几百只羊。我又问了牛羊的价钱,得到答案后,粗略的算了一下他们家光牛羊大概值五百多万,妥妥的富豪呀,我连忙掏出手机,跟他加了微信,这种人,朋友圈里可不多呀。
告别了“富豪”,我们继续赶路,很快就到了热阿线。同样是北疆最美观光路,热阿线与达达线还是有区别的,这里山更多,路的起伏转折也更多。路边也有许多的沟壑,昨天的雨水聚在沟壑里,形成了河,从远处流过来,又流向更远处,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像条条丝带,蜿蜒连绵,岸两边的牛群、羊群像是天上白云投下的影,相互对应,竟也流动起来。我们在车里把凤凰传奇的歌声放到很大,能给这美景作助的,大概只有玲花的声音了。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在阿斯哈图石林景区门口匆匆照了几张相便踏上了归途。一路向南,一路向下,草原逐渐远去,再次穿越燕山山脉,浓浓夜色里,我们重新回到了华北平原。在沧州西站对面的全季酒店修整一晚后,一路驰骋,过德州,过黄河,过泰山,在第四天的下午回到了我们出发的原点。
有人说旅行是一种甜蜜的自我放逐。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人会对身边熟知的许多事情生厌,会在许多自然而然中迷失,于是便生出想要逃离的念想,离开熟悉地图上自己那个渺小的坐标点,到别处去,在陌生世界的映照下,那终日缠绕着我们的习惯与麻木会被剥落得简单而清晰。我们也将在一路奔波中找回那个日渐模糊的自己。
人生啊,身体或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