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撕毁停火协议,巴以战火重燃,美国全程不阻拦
发布时间:2025-10-30 18:41 浏览量:1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停火协议生效不过十余天,以色列军队再次攻打加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声令下,以色列空军战机开始轰炸,而作为停火协议的主要斡旋方,美国的回应却透着反常的淡定。
一边是真枪实弹的强力打击,一边是轻描淡写的小规模冲突,这场猝不及防的战火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博弈,美国又为何对重启的冲突视而不见?
内塔尼亚胡以哈马斯违反协议为由,正式下令对加沙地带发起强力打击,这份声明没有拖沓的铺垫,直接为军事行动定下强硬基调,而在此之前,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早已放出狠话,称哈马斯的行为越过底线,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空袭来得迅猛且密集,以军战机接连轰炸加沙城,代尔拜拉赫市与汗尤尼斯市等多个区域,加沙卫生部门的通报记录下这场骇人轰炸。
居民楼在爆炸声中坍塌,车辆被烈火吞噬,救援人员顶着浓烟在废墟中搜救,侥幸逃生的民众抱着孩子狂奔,生怕被炸死。
医疗系统再度受损,作为加沙核心医疗支柱的机构接连传来险情,本就因物资短缺运转困难的诊室,如今又要承接批量伤员。
哈马斯很快作出回应,但其声明与以色列的指控形成罗生门,该组织明确否认参与当天在拉法地区对以军的袭击,并重申对停火协议的遵守,反而将责任指向以色列,称是对方的空袭彻底撕碎了和平承诺。
还没完,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透露,原定当晚移交的一具以方被扣押人员遗体已暂停移交,理由正是以色列率先违反停火。
双方近乎罗生门叙事的背后,是停火协议的彻底崩塌,以及加沙民众再度沦为冲突牺牲品的残酷现实。
这场战火的引爆点,被聚焦在一份关于人质遗体移交的争议上,根据此前由美国斡旋达成的停火协议,哈马斯需向以色列移交约定数量的被扣押人员遗体,这一条款本是衡量停火诚意的关键指标。
但以色列方面突然发难,称哈马斯最新移交的遗体并非协议约定的新遗体,而是两年前就已归还的残骸,这种蒙混过关的行为构成了公然违约。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在声明中对此事的愤怒溢于言表,将其定性为对停火进程的蓄意破坏。
但哈马斯的反驳让事件扑朔迷离,除了否认袭击行为,该组织并未直接回应遗体争议的细节,仅通过推迟移交的举动表达抗议。
自停火协议生效后,这样的信任裂痕就从未弥合,以色列多次指控哈马斯在停火期间向以方控制区发射火箭弹,哈马斯则持续控诉以军封锁边境,导致人道主义物资无法进入加沙,遗体争议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长期的对立与猜忌中,双方都在紧盯着对方的过错,似乎没人真正在意和平,以色列借此事发难时,哈马斯早已做好了重启打击的准备,其迅速召集安全部门会商,快速下达空袭指令的流程,透露出这场军事行动绝非临时起意。
而哈马斯的沉默与反击,也让本就脆弱的和平对话彻底陷入僵局,就在加沙炮火连天之际,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表态让外界倍感意外。
万斯专程访问以色列,核心任务便是巩固这份本就脆弱的停火协议,短短数日,美国的态度就从巩固和平转向了容忍冲突。
美国的不阻拦并非偶然,作为以色列的核心盟友,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向来偏向以方,此次停火协议的斡旋本就带着明显的平衡色彩,却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当以色列以遭违约为由重启打击时,美国选择站在理解以方反击的立场,既未暂停对以援助,也未在安理会推动任何约束措施,这种默许实际上成为了以军行动的通行证。
外界质疑,美国口中的和平协议,或许本就只是给国际社会看的表面文章,因为空袭带来的不仅是人员伤亡,加沙本就濒临崩溃的民生系统的彻底瘫痪。
加沙民事防卫局透露,此次轰炸导致多个区域的道路被炸断,救援车辆无法及时抵达受灾点。
而供水供电系统的故障让居民陷入双重困境,没有干净的饮用水,也没有电力维持基本生活,夜晚的加沙陷入一片漆黑,只有零星的手电筒光束在废墟中晃动。
这种困境早已埋下伏笔,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作为加沙的民生支柱,长期承担着基础教育,医疗服务与食物分发的重任,当地大量居民依赖其援助勉强度日。
但在停火期间,以方对援助通道的限制并未放松,援助卡车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易腐食物在漫长的检查中变质,饥饿问题本就愈发严重。
如今战火重燃,援助通道雪上加霜,加沙北部的居民连最基本的生存物资都难以获取。
还有医疗系统的崩塌,加沙地带的医院本就因长期冲突缺医少药,此次空袭又击中多个医疗相关区域,导致部分本就勉强运作的医院彻底停摆。
医护人员在缺电,缺耗材的情况下抢救伤员,不少手术只能在简易条件下进行,甚至有伤者因无法及时获得救治而失去生命。
有医护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战火带来的创伤,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却无力回天的绝望。
以色列此次撕毁停火协议,并非首次,这种行为太多了,此前国际法院曾全票通过裁定,明确禁止将饥饿用作战争武器,直指以色列对加沙援助的限制,却被以方直接无视。
这种对国际规则的漠视,在此次冲突中再度上演,即便哈马斯否认违约,即便国际社会呼吁停火,以色列仍坚持攻城,而美国的纵容,让这种漠视有了更坚实的底气。
作为拥有全球政治影响力的大国,美国本应承担起斡旋者的责任,在冲突重启时积极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
但从万斯的表态到白宫的沉默,美国用实际行动传递出默许冲突的信号,这种态度不仅让停火协议成为废纸,还削弱了国际社会调解巴以问题的公信力。
有分析指出,美国的立场本质上是双重标准的体现,对盟友的纵容最终只会让地区局势动荡不止。
如今的加沙,战火仍在继续,停火协议的碎片散落在废墟之中,以色列攻城,哈马斯回击,美国的模糊立场,共同编织成一张绝望的网,加沙民众只能黏在网上等死。
国际法院的裁决,联合国的呼吁,人道主义组织的救援,在大国博弈与局部冲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当炮火盖过和平的呼声,当默许取代约束,巴以之间的和平之路,似乎变得更加遥远。
这场突然重启的战火,撕开的不仅是停火协议的假象,也是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治理困境。
美国的不阻拦或许能暂时满足盟友的诉求,但历史早已证明,用炮火解决争议的结局,从来都不是胜利,而是仇恨与伤痛。
和平的重建,终究需要放下对立,坚守承诺,特别依赖大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或许,才是加沙战火留给世界最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