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荣传:玉器与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2025-10-30 15:54  浏览量:1

#秋日生活打卡季#2025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石荣传副教授在华容县七星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做了题为《玉器与中华文明》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七星墩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良智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人员包括湖南省田野考古技能人才培训班全体学员、七星墩遗址考古队成员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相关科研人员。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石老师以当代文化现象中“玉”字为引,向大家阐述了之所以具有美好、财富、权力、吉祥等内涵,是因为玉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地位。而玉文化之所以深藏于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变成中国特色的文明基因,是因为中国不但拥有万年玉器文化发展史,更因为玉器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紧密相连。

石老师以考古出土资料为依据,将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美玉初显、灵玉神(王)权、利玉王(军)权、文玉咏德、道玉求生、雅玉见性/吉玉纳福。

“美玉初显”阶段约距今9000年~6000年,以东北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玉器为代表。东北地区小南山、兴隆洼文化玉器皆以玦、匕形器、弯条形器等为代表;长江下游地区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祁头山(骆驼墩)文化等以璜、玦等玉器为代表。装饰类玉器出现标志着在此阶段玉器在实用物质之上,纳入了精神需求方面的内涵,玉器具有了高于物质功能的社会文化属性。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2015年出土玉玦

约距今6000年~4500年的玉器表征内涵可以概括为“灵玉神(王)权”。中国东部第三阶梯纵向分布着辽西区、海岱区、江淮区、太湖区几个重要的玉文化区域。此时的玉器多被赋予与神/王权相关联的内涵,如红山、崧泽、北阴阳营、凌家滩、良渚文化,玉器以其表征功能可以分为祭祀礼仪类、神灵类、装饰类等组合。

“利玉王(军)权”阶段主要指龙山至夏商时期,此时玉器主要分布于第二阶梯中部附近,如山东龙山、陶寺、石峁、齐家、肖家屋脊及二里头至殷商时期的遗址。玉器造型皆以大型非实用的生产工具或武器为主,揭示出玉文化的内涵纳入了更多以国家权力为主的王权信息。

石老师在此特别强调,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一致。由现在的考古出土玉器可实证各地玉文化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终向着一体化发展。

两周时期,玉器从表征国家王权或祭祀权力开始向表征道德情操,约束个体行为的品德寓意延伸,被赋予以道德教化的功能。玉器以人体佩玉为中心,进入“文玉咏德”的君子用玉时期。

两汉玉器面貌多元化,不仅体现于礼制等级、修身治性方面,更为突出的是丧葬用玉发展成熟,同时装饰类玉器中的诸多器类与纹饰都体现了汉人的生命哲学观,可谓“道玉求生”,如刚、严卯文,就直观地表述了当时人们驱凶辟邪,祈求长生的夙愿。

玉刚卯(河北省景县广川乡东汉墓出土)

魏晋以后,玉器逐渐走向世俗化,以人体装饰用玉及文房用器为主。纵观隋唐至明清时期玉器,可以以“雅玉见性”与“吉玉纳福”来概括此时的玉器特征。除了在佩饰、陈设等方面满足人们对视觉审美与生活品质的追求外,更体现于造型与图像纹饰上的吉祥寓意,成为人们祈愿美好和谐生活的物质载体之一。

双鹤衔灵芝形玉佩(北京金代石椁墓出土)

此次讲座以中华玉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为轴线,用各阶段玉器的主要社会表征内涵清晰展示了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精神符号的玉器,从早期的意识内涵与权力表征,到两周以后的文德载体、丧葬礼俗与宗教信仰寄托,再到世俗生活中的雅美、吉祥与财富符号,都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讲座最后,石老师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勉励学员们。她说,考古工作就像雕琢玉石,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个学员的成长过程,都像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完善自己。参加讲座的学员表示,通过这次学习,不仅对玉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了系统认识,更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家认识到,每一件出土玉器都不只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这次讲座为学员们今后的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储备,也增强了大家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