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残垒话汉旌
发布时间:2025-10-30 15:41 浏览量:1
暮色像一滴浓墨坠入黄河,将整片河套平原染成苍茫的青灰色。我站在朔方郡故城的断壁前,看夕阳把夯土层间的芦苇根须镀成金线,远处贺兰山的轮廓在紫霞中若隐若现。风从西北方向吹来,裹挟着细碎的沙粒打在脸上,恍惚间竟辨不清是塞外的风霜还是历史的碎屑。这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边城遗址群,此刻正以它特有的苍凉之美,向我诉说着两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狼烟。
踏入临戎古城遗址时,脚下的土地突然变得松软潮湿。向导解释说这里曾是引黄灌溉的水渠故道,如今只剩几汪浑浊的水洼倒映着天空。我蹲下身抚摸那些带着水锈痕迹的陶片,指腹传来粗粝的触感如同触摸到时光的皮肤。一块破碎的汉砖半掩在荒草中,砖面上模印的云纹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工艺。忽然有雁群掠过头顶发出凄厉的长鸣,惊飞了栖息在断墙上的乌鸦,它们扑棱棱振翅而起时抖落的羽毛飘进我的衣领,带来一丝异样的温暖。这些生灵似乎比人类更懂得如何在这片荒芜之地生存,它们穿梭于残垣之间,成为连接古今的活体符号。
三封古城的瞭望塔只剩下一圈矮矮的土墩,像被巨人掐断的手指直指苍穹。我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踩碎一片龟裂的甲壳——那是经年累月暴晒后剥落的墙皮。登顶后极目远眺,只见茫茫草原向地平线无限延伸,偶尔有几丛骆驼刺倔强地刺破单调的画面。想象当年戍卒在此值守的情景:他们裹着羊皮袄蜷缩在岗楼里,听着外面北风卷着雪粒敲打木板门板的声音;黎明时分打开城门看到的不是朝阳而是漫天黄沙;夜晚点燃的烽燧火光成了唯一的光亮,却也招来了狼群幽绿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这样的孤独该是何等刻骨铭心?可正是这些无名将士用青春乃至生命筑起了帝国的屏障,让中原文明得以在安稳的环境中延续发展。
行至窳浑遗址时天色渐暗,乌云低垂几乎触手可及。一阵疾风吹过,卷起漫天尘土形成小型龙卷风,打着旋儿掠过废弃的马厩和坍塌的粮仓。我躲进一处较为完整的院落避风,背靠墙壁坐下休息。指尖无意识地在地上划动,竟勾勒出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或许是某个古代士兵曾在此抱膝而坐吧?雨水开始淅沥落下,打湿了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纸张。墨迹晕染开来的文字恰似流淌的历史长河:张骞凿空西域带回来的葡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卫青霍去病率领铁骑踏破匈奴王庭;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满载着丝绸瓷器经过此地前往大宛……所有辉煌与荣耀最终都化作泥土中的碎片,唯有大地记得一切。
夜宿于附近的蒙古包内,牧民煮着手把肉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篝火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也投射出跳跃的影子,有人弹起马头琴唱起了长调。歌声悠扬婉转如泣如诉,仿佛穿越时空而来。我端起银碗饮下醇厚的奶茶,热气顺着喉咙直达胃部驱散寒意。帐篷外传来阵阵犬吠声夹杂着马蹄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那是夜巡的士兵在执行任务吗?还是归家的牧人在清点羊群?在这寂静无声的黑夜里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却又无比真实。躺在铺满羊毛毯子的床铺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耳边回荡着白日所见所闻的各种声响:夯土城墙崩塌时的闷响、箭矢穿透木板发出的脆响、战马嘶鸣声、百姓哭喊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历史交响曲。
次日清晨推开毡帐门帘眼前的景象令我震撼不已:朝阳将金色光芒洒满整个遗址区每一寸土地;露珠挂在枯草叶尖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一群野鸽从倒塌的佛塔顶端腾空而起绕着圈飞翔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我沿着步道缓缓前行感受着脚下土地传递上来的温度变化——白天吸足了热量晚上又慢慢释放出来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正如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一样。路过一处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几位工作人员正在细心清理出土文物他们专注的神情让我肃然起敬。其中一位老者抬头与我目光交汇微微点头示意继续埋头工作他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宛如历史赋予他的冠冕。
离开朔方郡故城那天天空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在肩头很快融化成水珠浸湿衣衫但我浑然不觉只是频频回首望向那座渐渐远去的城市废墟心中涌起莫名的情绪既有对过往辉煌不再的惋惜也有对未来重生希望的憧憬更多的是对于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责任的思考。我知道每一次呼吸都在吸入先人留下的气息每一次迈步都在丈量历史的深度而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所见所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记住那些为国家安定做出贡献的人们无论他们是将军还是士卒是工匠还是农夫都是构成中华民族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整理这次旅行的照片资料时耳边似乎仍然回响着朔方郡故城的风声那是历史的呼唤也是未来的召唤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那些散落在河套平原上的古城遗址就像一本打开的书页等待着有心人去阅读去解读去传承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