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铺展就业新图景 内蒙古巴彦淖尔构建“城乡互补”就业创业模式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25 22:06 浏览量:1
丰收时节的河套平原,瓜果的甜香漫过田垄,红驼的铃铛响彻草原,直播间里的吆喝声穿透屏幕……这片融合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化的土地,正以蓬勃的就业创业活力,谱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立足1300多万亩耕地和3.8万平方公里草原的资源禀赋,创新实践“以城带乡、以乡助城、城乡互补”的河套特色就业创业模式,一幅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就业创业协同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以城带乡
城市要素下沉激活乡村就业“一池春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吸引人才投身广阔田野,作为农业大市,巴彦淖尔采取了有力举措。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先锋村的头茬甜瓜,咬一口,满嘴蜜……”在乌拉特前旗先锋镇的电商直播间里,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张婷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推介当地特产。
“我通过乌拉特前旗的‘大学生聚集计划’回到家乡就业创业。村里专门建了直播间,配齐设备、接通网络,还请来‘网红’主播帮忙拍摄视频。”张婷高兴地说。她制作的甜瓜推广短视频单条最高浏览量达20.2万次,不仅让当地甜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更带动周边农户加入电商队伍,实现增收。
在巴彦淖尔,像张婷这样的返乡创业者不在少数。当地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通过创业担保贷款,为“创业带动就业”注入资金活水。
总投资1060万元的强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到账时,我们正在建设固废消纳场,用这笔资金购置了处置设备,还新增了48个零工岗位。”公司董事长化瑞彦介绍,企业每年吸纳周边村民从事固废分拣作,人均月收入6500元。
“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就是新农活,流量就是新农资。”这句顺口溜生动体现了数字技术对巴彦淖尔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形态的重塑。为帮助更多农牧民掌握数字技能,巴彦淖尔市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在五原县就业服务中心的电子商务培训班上,村民许全学得格外认真:“老师教我们拍摄、剪辑,现在我家的白梨脆香瓜通过短视频宣传,订单比去年多了三成,还雇了两个人帮忙打包。”截至8月底,巴彦淖尔市已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2684人次,其中电子商务等数字技能培训896人次。
科技赋能,更让乡村就业创业有了“硬核”支撑。目前,巴彦淖尔市已培育面向广阔乡村的“科技小院”46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37名,构建“首席专家+技术骨干+科技指导员+农户”的服务体系,精准覆盖重点农牧业领域。玉米“科技小院”筛选出耐密高产节肥型玉米新品种,向日葵“科技小院”集成全周期技术规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催生出农技指导、试验示范等新的就业岗位。
项目拉动就业,激活乡土人力资源,是巴彦淖尔“以城带乡”的又一个重要抓手。在乌拉特前旗苏计沙地光伏治沙项目现场,2000余名工人正忙着安装光伏板。“以前这里是荒沙地,现在既治沙又发电,我们在家门口干活,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少。”来自附近村庄的牧民那顺说。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造、“四好农村路”等项目与就业促进深度融合,建立“项目审批时同步摸查用工需求、施工中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机制。据统计,去年以来实施的70.0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5190人,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带动就业5497人,32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4669人务工。
以乡助城
乡村资源流动补给城市用工“活力源泉”
从白酒酿造工学徒到高级技师,再晋升为河套酒业集团酿酒部生产主管,杨志杰说,自己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河套酿造工”这一劳务品牌的助力。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立足本地特色支柱产业,实施“一县一品牌”战略,成功培育出“河套酿造工”“巴运能手”“鸿雁技忆师”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通过系统化打造劳务品牌,乡村劳动力资源逐步转化为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优质用工供给。这些特色劳务品牌累计带动2.9万人实现就业,创造劳务经济收入22.44亿元。
品牌创造价值,技能照亮前程。清晨6点钟,45岁的王秀莲准时来到临河区一家养老院,开始一天的护理工作。“在博康兴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了3个月,拿到了养老护理员证书,现在月工资6000元,比种地收入高多了。”王秀莲说。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大龄务工人员,到如今持证上岗、收入增长,王秀莲的境遇转变得益于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行“以乡助城”就业模式——乡村劳动力通过技能提升进入城市服务业,既填补了用工缺口,又开辟了职业发展新路径。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领域和地方特色产业,深入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目前,多家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已形成“岗位需求调研—定制培训课程—推荐就业岗位”的闭环,持续向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母婴护理(月嫂)等岗位输送合格从业人员,并通过“京蒙协作北疆家政”计划帮助学员赴北京就业。
作为农业大市,巴彦淖尔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带动农牧民就业方面作用突出。在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三诚食品有限公司的玉米加工车间内,记者看到,新采收的玉米经流水线完成挑选、剥皮、切穗、清洗、包装、蒸煮、装箱等工序,销往全国各地。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季节性就业岗位,有效保障了城市“菜篮子”供应。
除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外,巴彦淖尔大型农牧企业通过联动城乡市场反哺乡村、带动就业也渐成规模。
农牧业龙头企业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该公司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多方共赢”模式,打造拉动农牧民就业创业的“牛”引擎,被评为自治区级创业园。园区创新推出“托牛所”“犊牛寄养”,降低创业门槛:农户购牛可交由企业托管,企业承担风险、保障收益;“犊牛寄养”是由农户分散育成牛犊,企业按约回收,每年带动超千户农户寄养牛犊5000余头。同时,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280户农户增收,直接提供长期岗位40个、季节性岗位200个,解决就业300余人。
在乌拉特草原深处的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驼产业园区,正在给骆驼挤奶的牧民敖特根告诉记者:“公司按每峰母驼2400元付租金,我家10峰驼一年稳定收入2.4万元,加上挤奶、训驼的工资,收入不错,生活日益改善。”这种由牧民托管红驼的“驼养所”新业态,通过发展戈壁红驼产业,既促进生态保护,又带动牧区群众就业增收,实现了“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绿色发展。目前,该公司已带动407名村民实现就业。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积极探索利用乡村场地资源对接城市产业需求,以此促进就业。内蒙古蒙牛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精准对接磴口县农村土地资源,投入12.35亿元,建设现代化智能乳制品加工车间和仓储运输一体物流站,吸纳周边263名农牧民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
“企业+基地+牧户”模式正在巴彦淖尔多个产业领域复制推广。乡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通过这些纽带与城市市场精准对接,形成“乡村供给—城市消费—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更可喜的是,这一良性循环正为乡村振兴带来新鲜“生力军”。近3年,巴彦淖尔吸引超2000名大学生返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余家,带动就业超万人。这些“新农人”不仅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更打通了乡村资源向城市流动的通道,成为“以乡助城”的重要力量。
城乡互补
融合发展构建就业创业“生态闭环”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就业创业生态,政策协同是重要保障。
截至8月底,巴彦淖尔市为1805户参保企业发放稳岗补贴2849.96万元,稳定就业岗位5.98万个;失业保险征缴费率按照1%执行,为参保企业减负2875.23万元;为22户企业、231人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34.65万元……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为实现企业用工保障与乡村就业扩容“双赢”提供了坚实支撑。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双向赋能是重要路径。
走进临河区新东方珀丽商场,2.3万平方米的空间里人头攒动。很难想象,这里曾闲置十年。2023年,临河区政府携手企业投入3000万元进行改造,仅用4个月就将其打造成为商贸流通类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已入驻实体商户43家,直接带动就业200人,间接拉动关联岗位就业120人。
“商场免了4个月租金,运营团队还教我陈列和营销,现在月销售额能达到5万元。”商户王小军的羊绒店客流量大幅增加,创业孵化基地的赋能作用十分显著。千家汇商城的变化更让人欣喜:入驻初期连续亏损,在运营团队协助下调整业态、升级服务,月销售额从30万元跃升至120万元,带动就业从30人增至83人。
目前,“城市孵化+乡村生产”的创业模式正在全市推广。巴彦淖尔市建成31个标准化创业园(孵化基地),带动就业超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57.9万元,开展补贴性创业培训1309人次,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在这些平台的支撑下,一批“城里创业、乡下兴业”的项目茁壮成长:城市直播间对接乡村种植基地,电商平台联结田间地头,文创设计赋能农产品包装,形成城乡联动的创业生态系统。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域覆盖是关键举措。
巴彦淖尔市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城乡每个角落,构建“就业有保障、服务无差别”的闭环体系。该市依托131个党群服务中心、6个零工市场及线上直播平台,建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在乌拉特后旗纳林社区等地设立就业驿站,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开发“巴彦淖尔零工驿站”线上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实时共享。788名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活跃在乡村牧区,采集劳动力信息、推送岗位需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城乡提供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
在临河区兴旺社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带来的就业促进效果充分显现。社区依托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织密就业服务网格,对40余名居民进行培训,1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名社区居民成功创业。社区党支部领办社区社会企业,开发保安、保洁、保绿“三保”岗位,目前已安置30人就业。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就业创业生态,保障权益筑牢底线是重要前提。
针对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农民工薪资结算不清等问题,巴彦淖尔市以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为核心,全面规范企业用工管理,推动签订电子劳动合同5.6万份,实现签约、履约、维权全流程数字化。同时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优化劳动仲裁办案机制,缩短维权周期,确保城乡劳动者享有同等保障。目前,全市已建成87个调解组织,包括63家企业调解组织、11个乡镇(街道)调解中心、8个仲裁院调解组织和4个商会调解组织等,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38名。
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推动就业工作,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河套平原的就业新图景中,城市要素激发乡村活力,乡村资源补给城市需求,从均等化就业服务到高效便捷的权益保障,巴彦淖尔市全方位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就业创业生态体系。
城乡互补,方能共赢;就业优先,方得民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正凭借智慧和汗水创造幸福生活,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奋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