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无人机变凶器,法律不能再滞后

发布时间:2025-10-30 13:57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有山西吕梁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自己养殖场内养的马,被热成像无人机投箭射杀。网传视频显示,被射死的棕色马匹倒在地上,身上还插着断掉的箭体,箭体长70厘米左右,重量接近1公斤。此事引发广泛关注。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

事实上,这类将无人机作为“空中猎手”进行狩猎的案例,在全国各地已发生过多起,凸显法律滞后于技术滥用的严峻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已率先出手堵上漏洞。今年9月,湖南浏阳便在禁猎公告中明确,将“无人机投射标枪”列为禁猎工具。但放眼全国,多数省份仍存在监管真空。从过往案例来看,无人机本身隐蔽性强,加上不法分子常跨省流窜作案,案件取证难度极大。更糟的是,电商平台上“空投牙签”“热成像无人机设备”等违规产品公然售卖,进一步加剧了追责困境,也让野生动物与养殖户陷入防不胜防的绝境。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狩猎工具的规定明显滞后。70厘米的金属箭,没有明确列为管制器械,成了“漏网之鱼”。司法实践中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或“非法狩猎罪”立案,但量刑标准模糊。赔偿机制更不合理,像吕梁这起案件,养殖户两年的情感投入和驯养成本难以量化,若只按肉价赔偿,实在有失公允。再加上偏远地区雷达覆盖不足、GPS定位易被篡改,不少“黑飞”案件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

需要指出的是,无人机狩猎早已不只是伤害动物,还成了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虽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条例》禁止用无人机危害公共安全,却没针对“狩猎行为”设专项条款。热成像设备能夜里精准锁目标,弹射装置能精准破甲,这种“隔空操作”让暴力行为更随意,意外也频频发生:有村民在山间干活时被无人机投射物划伤,也有无人机失控坠田引发小火灾。

说到底,这是生命权和技术使用权的冲突。有人说无人机能清野猪、护牧群,是好帮手;也有人反驳,这种操作让人类丢了对生命的敬畏,把动物变成了数据靶点。

因此,修订相关法律已刻不容缓。一方面,应参照枪支管理标准,给箭体重量、材质等设上限,把无人机狩猎器械明确纳入管制;另一方面,要强制无人机接入电子围栏,让飞行轨迹全程可查。同时,得发动公众监督,设专项举报奖励,让不法行为无处藏身。司法层面也该突破按肉价赔偿的老办法,引入动物特殊价值评估机制,在赔偿里体现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从吕梁的马匹惨死,到益阳的黑山羊被盗,再到内蒙古的骆驼遇害,每一起悲剧都在提醒:技术进步绝不能以法治失序为代价。无人机本是造福人类的发明,可当它装上杀戮工具,变成“空中杀手”时,法律必须站出来划清底线。法律滞后一日,技术滥用就嚣张一分。只有建立起识别码溯源、空域管理、责任追溯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才能让科技真正向善,守住生命尊严与公共安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