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车企集体宰客?路虎国内价超海外3倍,中国车主成冤大头?
发布时间:2025-10-29 17:42 浏览量:1
十年前花大价钱买保时捷的车主,现在天天后悔当初为啥要为面子多掏几十万,结果车不值钱了保养费贵得吓人,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个冤大头?
我想听听奔驰、宝马、保时捷,路虎车主十年后的真实想法!是不是感觉自己像傻子一样,被宰了十多年,自己曾经以为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实啥也不是,殴美人就是抓住中国人好面子这一点,狠狠地宰了你十年
保时捷最近的情况可真是急转直下啊,今年,也就是2025年的深秋,他们公布的财报数据,简直像给那个闪闪发光的豪华品牌光环,硬生生凿开了一道大裂缝。
今年前三个季度,他们的销售收入是268.6亿欧元,跟去年同期一比,下降了6%。
这还不算啥,最吓人的是利润,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一下子掉到了只有4000万欧元,这个跌幅高达99%!
算下来销售回报率只剩下0.2%了,你想啊,它以前可是能用14%的回报率在超豪华市场里横着走的,现在呢,连能不能保本都成了大问题。
更刺眼的是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他们直接就亏了9.66亿欧元。
这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都要烧掉大概1070万欧元,这可彻底打破了以前那种“越豪华的品牌越能抵抗经济波动”的神话。
那为什么说这场崩塌是保时捷自己造成的呢,可以说它给自己搭了个“空中楼阁”。
为了掩盖自己在电动车转型上动作太慢,他们推迟了纯电新车的推出,反而延长了老旧燃油车的寿命,连自己研发电池的计划都给停了。
光是为了这些调整,重组成本就花了27亿欧元!
市场反应那叫一个快,直接用脚投票。
2024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就暴跌了28%,只卖出5.69万辆。
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又降了26%,只剩下3.2万辆。中国这个它曾经全球最大的市场,算是彻底失守了。
没办法,渠道也得收缩,计划把经销商从154家砍到只剩100家,这说白了,就是以前大家为面子买单的热潮退了,它不得不被动地收拾残局。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保时捷,或者说这些欧美豪车品牌在中国玩了十多年的“宰客”账本了。
这其实就是他们收割中国市场的一个最终缩影,咱们往回看十三年,当时的市场调查就显示,这场“面子生意”的利润高得吓人。
比如进口的奔驰350,国内卖139.8万,国外才56.5万;路虎发现,国内118.8万,海外31.34万;宝马X5国内88.7万,价格几乎是国外的三倍。
车企总拿“税高”当借口,但细算账本就知道不对劲。
就算按最高税率算,进口车在国内的价格也不应该超过海外价的2.4倍,但实际呢,普遍都卖到3倍以上。
比如路虎揽胜,美国完税价大概130万人民币,国内起步价却要189万;奥迪Q7的3.0T顶配,美国完税价不到75万,国内直接过百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早就点明真相了,外国车厂在中国赚的利润,比他们在国际上平均高出30%,靠的就是渠道垄断和对中国人“好面子”这个心理的精准拿捏。
这种收割一直持续到现在,2023年保时捷在全球都涨价4%到8%,唯独对中国市场价格“维稳”。
这可不是它仁慈,而是它心知肚明,自己太依赖中国中产阶层为“面子”买单了,价格根本不敢乱动。
买保时捷的这些车主,家庭平均年收入304万元,他们买的不仅是车,更是一个“超豪华入门”的身份标签。
但现在十年过去了,回头一看,当年那些要加价才能提的车,现在打折幅度超过20%;曾经吹上天的三年保值率神话也破灭了;保养一次的费用,都够普通车加一年的油了。
所谓的“高端”,最后只剩下不断缩水的残值和越来越高的持有成本。
其实啊,陷入困境的远不止保时捷一个,这是整个欧美豪车阵营的集体塌方。
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在中国的交付量同比暴跌27%;宝马前三季度在华销量也下滑了11.2%。以前稳坐高端市场的奔驰、宝马、奥迪(BBA),现在都得靠“骨折价”来勉强维持。
奔驰C级优惠13.6万,E级优惠能达到16万,宝马3系降价10万都已经是常态了。
路虎的处境就更尴尬了,这个曾经靠着“英伦豪华”标签在中国市场轻松赚钱的品牌,2025年前两个月进口量就下滑了8%,终端价格一路下跌。
十年前花上百万买路虎的车主现在发现,除了“油老虎”的绰号和一直居高不下的维修费,剩下的只有后悔,后悔当年为了面子多花了几十万。
毕竟现在50万级别的国产新能源车,无论在智能配置还是驾驶乘坐体验上,都已经全面超越了它们。
车企们现在也终于承认过度依赖“面子消费”的恶果了,奔驰在财报里坦白说,自家的中低端车型被理想、问界这些品牌抢走了份额,高端车型的需求也很疲软;宝马也无奈地下调了利润预期,直接说“中国市场中低端车型的竞争太激烈了”。
但他们回避不谈的是,过去十年,他们就是靠着信息不透明和品牌光环,利用中国消费者“好面子”的心理,赚取了超额利润。现在国产车企用实打实的技术打破了垄断,这场持续了十年的“宰客游戏”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所以,保时捷们的溃败,本质上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场“祛魅运动”。
曾几何时,欧美豪车把“品牌历史”当成最好的收割工具,保时捷强调“赛道基因”来卖高价,奔驰用“三叉星”标志来象征身份。
但他们却刻意隐瞒了一个事实,在电动化浪潮中,燃油车时代他们赖以生存的技术优势早就瓦解了。
2023年的数据显示,保时捷的新能源车交付量只占27%,它的纯电车型Taycan销量暴跌了49%。
而中国品牌呢,用自己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技术和智能座舱上的优势,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豪华”。
中国消费者的觉醒来得特别迅猛,也特别彻底。
以前买豪车,重点是“买一个身份标签”,现在大家更看重的是“实际体验”。
当比亚迪的仰望U8展示出原地掉头、浮水脱困这种黑科技,当蔚来ET9敢卖80万还能抢走保时捷的潜在客户时,车主们终于恍然大悟,以前为了“面子”额外支付的那些钱,既换不来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也抵不过电动车充电的成本优势,更扛不住车子开三年价值就腰斩的贬值速度。
这种认知上的根本转变,让保时捷经销商单个店的销量从2022年的689辆,跌到了2024年的300多辆;也让BBA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困境,靠大幅降价来换销量,反而会进一步稀释自己品牌的价值。
另外,关税问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中美关税战升级后,那些原产自美国的车型,比如奔驰GLE、宝马X7,终端售价直接翻倍,消费者自然转向国产高端车型,这进一步加速了进口豪车的衰退。
但关税说到底只是个催化剂,真正终结这个“宰客时代”的,是中国车企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咱们消费者终于有了“可以不用再为面子买单”的底气!
就像斯特兰蒂斯集团的高管毕高诚感叹的那样,“西方车企想在中国保住地位相当困难。”为什么呢?因为那个靠着“面子滤镜”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真的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