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高台魏晋壁画砖里 藏着丝路绿洲的文武风华
发布时间:2025-10-29 14:48 浏览量:1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程健 宋芳科 刘姗 孙珩力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东坡笔下的豪情,竟在1700年前的河西走廊画像砖上找到了影像注脚。
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市高台县。
当天上午,由中央及省市县媒体记者、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大V组成的采访团走进魏晋壁画墓,探寻古人的生活场景,用新媒体视角描绘中华文明的多元与斑斓。
高台县魏晋壁画墓,位于骆驼城东南5公里处的戈壁台地,该墓曾两次被盗,90年代后期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高台县博物馆实施抢救性清理。其中,100多块彩绘画像砖成为学界焦点。
据考证,这批砖画年代锁定为公元3世纪中叶至4世纪初,以“一砖一画”的极简构图,将河西走廊古民居、农牧、宴乐、神话与升仙想象封存至今,被誉为“可移动的地下壁画馆”。
墓室由前、中、后三室及拱形券顶组成,通长18米,照墙原高推测达9米。最关键的证据来自前室“车马出行图”:一辆四帷轺车被刻意涂红。据《晋书·舆服志》载,郡、国守相方可“朱轺四封”。专家据此判定,墓主至少为“郡守”级别,属魏晋时期河西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除身份外,画像砖的艺术与思想史价值亦极为耀眼。前室顶部一块长35厘米、宽17厘米的砖面上,朱雀昂首立于云纹,龟背蛇尾的玄武隐现其后,构成“前朱雀后玄武”方位神罕见同框画面,被学界誉为“无价孤品”。
同壁还出现“人龙对话”题材,与《山海经》记述形成图文互证。而此类图像,填补了河西地区魏晋升仙思想的视觉缺环。
此外,“采桑图”“二牛抬杠图”“丝束图”等串联起了一条清晰的丝路手工业链:从桑树种植、二牛抬杠耕作、缫丝、染色到成衣剪裁,完整呈现当年“骆驼城—许三湾”一带“男耕女织”的富庶图景。
国家博物馆已于今年9月将“高台采桑图”砖画列入“万里丝路—东方丝绸故事”常设展。
后室仅残存9块平砖,却信息量巨大:画面依次绘刀枪剑戟、疑似“甲胄”或“盾牌”、盛放衣物的矮柜及成串“钱币”。关于“甲胄”说与“盾牌”说,目前尚无定论。但无论结果如何,兵器与丝帛同列,进一步佐证了墓主“文武兼备”的地方要员形象。
“墓葬距骆驼城仅3公里,说明墓主与这座河西重镇关系紧密。”对该壁画墓所折射的历史文化较为熟悉的高台县非遗中心主任杨健如是说。
从“红轺车”到“朱雀玄武”,从“左擎苍”到“采桑图”,高台魏晋壁画墓用色彩与线条讲述了一个文武郡守的生前荣光,也描绘出丝绸之路千年前水草丰美、桑林遍野的绿洲盛景。
随着考古、保护、展示“三位一体”工作的推进,这批沉睡地下1700年的彩砖,正把河西走廊的古老故事讲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