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丨从《牧马、骆驼图壁画砖》领略古代艺术融合之美

发布时间:2025-10-29 14:48  浏览量:1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刘姗 程健 宋芳科 王星懿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

河西走廊,这片广袤无垠且底蕴深厚的土地,自古以来便具备发展农耕与畜牧业的天然优势。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绿洲虽以农业为主业,但畜牧业却在这一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活力,其生产规模与产量均远超汉代。发达的畜牧业不仅催生了大量良马的驯养与繁殖,使得河西各割据政权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赞誉也随之在中原大地广泛流传。

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高台县博物馆采访。

在众多彩绘画像砖中,常能见到野外成群放牧的羊与马,更有不少画像砖生动描绘了农耕与畜牧交织的场景。

彼时,中原大地战乱频仍,而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张骏主政前凉之际,于今骆驼城设立健康郡,使其一跃成为丝绸之路上声名显赫的商贸城市与军事重镇。

骆驼城、许三湾墓葬出土的壁画砖,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乌堡楼院、歌舞宴筵、车马行旅、品茗清谈、六搏游戏、圣贤故事等诸多方面。

这些壁画砖大多一砖一画、一砖一景,画面清晰、数量众多,构成了高台馆藏文物的显著特色。它们真实再现了当时文化多元、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社会风貌,是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政治、经济与审美文化情趣的宝贵形象资料。

魏晋壁画砖墓葬通常由墓道、照墙、甬道、墓室四部分构成,墓葬壁画多绘制于照墙和墓室之内。高台墓葬壁画上承汉代画像石之精髓,下启隋唐壁画之新风,内容丰富、画风独特、用墨娴熟、造型生动,被誉为“地下画廊”,生动展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丰富多彩的世俗社会生活。

如今,高台县博物馆珍藏有壁画砖425块,其中64块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馆内陈列的《出行图》《滤酿图》《宰羊图》等壁画砖,以简洁的笔触与生动的构图,再现了魏晋河西地区的社会万象,既是学者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游客沉醉于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之中。

而在众多璀璨的壁画砖中,一件名为《牧马、骆驼图壁画砖》的馆藏一级文物,在美术界引发了强烈反响。这件壁画砖现收藏于高台县博物馆,画面中央绘有一位身着交领短衫、紧腰束带的牧人,他手执长鞭,正在悠然放牧。草地上,马群、骆驼、毛驴等牲畜或低头觅食,或悠然自得。

“这件壁画砖之所以在美术界声名鹊起,关键在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了美术中的两种绘画技法。一方面,它采用白描手法,以墨勾勒形象,借鉴‘白画’之精髓而发展出新的画法。这种画法具有单纯洗练、朴素典雅的风格特征,展现了笔墨线条本身的丰富表现力。”高台县博物馆副馆长孙丽娟介绍,在《牧马、骆驼图壁画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以线条直接勾勒出的近处马的形象,线条流畅且精准,将马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另一方面,它采用没骨画法,以彩色为墨,通过墨色浓淡来表现空间的远近。远处骆驼、毛驴的形象在墨色变化中层次分明,形成强烈的对比感。“此砖不仅是中国已知现存较早运用没骨画法的美术作品之一,而且这两种绘画手法并用在一块壁画砖上的情况,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是较早的发现,甚至比西方出现类似手法还要早。”孙丽娟介绍。

《牧马、骆驼图壁画砖》,作为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璀璨结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重要的历史价值,在美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也为后人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艺术风貌与社会生活打开了一扇珍贵的窗口。(敦煌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