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见证古今交响 蝶变中的西安揭开国际化大都市多元发展华章
发布时间:2025-10-28 19:32 浏览量:3
在西安大唐西市遗址的晨光中,一方写有李白《少年行》的墙壁格外醒目。“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诗句穿越千年,既定格着盛唐的风流意气,也成为串联起遗址保护、商贸传奇与城市新生的文化线索。这片曾见证“胡商云集、宝货山积”的土地,如今正以遗址为根、文化为脉,在蝶变中揭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多元发展的华章。
李白笔下的“金市”,并非文人臆想的盛景,而是唐长安城西市的真实写照。大唐西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作为隋唐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片占地1600亩的商业沃土,以“井”字街道划分出九宫格,16米宽的主干道上,宽约1.3米的车辙痕迹至今清晰可辨,与大明宫遗址的车辙宽度完全一致,印证着“车同轨”的盛唐规制。东北十字街旁的石板桥由7块石板铺就,石板间铁卡固定的工艺,与乾陵所用技法一脉相承,无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
这里是公元7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心”。考古发掘揭示的“前店后坊”格局,证明西市不仅是商品集散地,更是集加工制造、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从这里装船,经河西走廊远赴地中海;西域的香料、葡萄沿着丝路而来,在西市的商铺中流转。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的2万余件文物里,彩绘胡人骑驼俑栩栩如生——胡俑头戴毡帽、身着翻领胡服,双峰驼满载货物昂首嘶鸣,正是“胡儿掣骆驼”的丝路实景。而遗址出土的唐代釉陶算珠,更将珠算的历史提前至唐代,成为当时商业发达的直接佐证。
商贸的繁盛催生了文化的交融。西市的胡姬酒肆是李白等文人常聚之地,中亚美酒与异域歌舞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胡风”景观。博物馆展陈的白瓷酒具与《长安的荔枝》剧中器具几近一致,让人想见诗人们“笑入胡姬酒肆中”的酣畅场景。彼时的西市,不仅有“西市署”等专门管理机构维护秩序,更聚集着数万丝路沿线来客,他们或经商、或求学、或入仕,甚至通过科举进入权力中枢,构成了盛唐开放包容的生动注脚。
2006年的考古发掘,让沉睡千年的西市遗址重见天日。不同于传统的封闭保护,这里走出了一条“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共生”的创新之路。2010年对外开放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以0.25万平方米的遗址保护面积为核心,将十字街、排水沟、店铺房基等遗迹以裸露原状或玻璃覆盖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得以直面历史的肌理。作为中国唯一的集市类遗址博物馆,这里既藏有48国2000余枚丝路货币的“货币史诗”,也展陈着十二峰灰陶砚等融合文人审美与工艺智慧的珍品,成为解读丝路文明的活教材。
保护的深度,在于对文化记忆的完整留存。博物馆开放以来,不仅通过“胡姬酒肆”展区还原李白诗中的场景,更通过近百场宣教活动,500余万人次的接待量,让丝路故事深入人心。
国际视野更让保护工作超越国界。大唐西市博物馆2018年引进的哈萨克斯坦“金人”国宝展、2014年走出国门的陕西皮影展,开创了非国有博物馆国际交流的先河。2025年启动的“数字丝绸之路文化工程”,更以XR技术构建丝路数字文化库,让敦煌壁画、撒马尔罕古城等遗产在虚拟空间实现跨国共享,为遗址保护注入科技力量。
今日的大唐西市,正以“活态传承”的方式重现盛世气象。丝路风情街上,西域特色小店与现代商铺比邻而居,波斯地毯与陕西剪纸在橱窗中共辉,仿佛千年商脉的当代延续。博物馆旁的XR未来空间里,观众戴上设备便能“穿越”至唐代市集,与虚拟的李白对饮赋诗,在指尖触碰中解锁敦煌壁画的细节,这种“可进入、可互动”的体验,让盛唐风华有了新的表达范式。
写有李白《少年行》的墙壁前,往来的游人总会驻足吟咏。如今,这里的玻璃罩下千年未散的车辙印、XR技术构建的数字长安、丝路沿线国家的商品展台、不同肤色的人们笑意盈盈地交流……这组跨越时空的画面,正是大唐西市最生动的注脚——遗址保护守住了城市的根脉,商贸复兴激活了历史的基因,文化交融则彰显了西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