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彩——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转化利用小记

发布时间:2025-10-28 20:05  浏览量:2

中卫,这座坐落于宁夏中西部、黄河与沙漠交汇处的城市,不仅以沙坡头的壮美风光闻名遐迩,更因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而底蕴绵长。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间智慧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日,记者走进中卫市,探寻其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利用之路上的实践与探索。

固本强基

系统性保护守住文化根脉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这不仅是非遗工作的指导方针,更是中卫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起点。面对部分濒临失传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工程持续展开。

在中卫市文化馆的非遗保护数字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非遗资源数据库。轻点鼠标,中卫建筑彩绘的精细纹样、黄羊钱鞭的矫健舞姿、蒿子面制作的独门技巧,都以高清影像、三维模型和文字档案的形式清晰呈现。

“尤其是对‘中卫道情’这个濒危剧种,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中卫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非遗工作人员足迹遍布各乡镇,寻访老艺人,搜集、整理濒临失传的唱腔、剧本。“这是我们整理出版的《中卫道情》作品集。”他指着书架上几本装帧朴素的书籍说,“里面收录了不少珍贵的剧本。我们还组织创排了《金沙梦》《三个女红军》等新编道情戏,在基层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除了“中卫道情”,对其他濒危非遗代表性项目采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记忆保存”。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全神贯注地演示一项传统技艺的完整流程,镜头细致记录了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环节。“把这些老艺人的‘绝活’一一记录下来,就是为后代留下了最宝贵的研究和传承资料。”一名非遗工作人员感慨。

保护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卫市先后制定实施了《中卫市2024年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场监管、文旅、公安等部门协同发力,大力宣传版权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试点以来,我们检查文化市场2700余家次,查处版权行政案件20起,收缴侵权盗版出版物1115件。”中卫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说。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尊重版权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中卫市已登记版权1461项,涉及作品1670件,为非遗成果上了“法律保险”。

从濒危剧种的抢救复苏,到数字化技术的存形留韵,再到版权保护的法治护航,中卫市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努力筑牢非遗传承发展的根基,让珍贵的文化记忆得以存续。

薪火相传

活态化传承激活内生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于“活态传承”,核心是人。培养一支有活力、有能力的非遗传承人队伍,是非遗能否延续下去的关键。

中卫市建立了完善的非遗传承人认定、管理和扶持机制,定期开展评选,不断壮大队伍。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66人,市级318人,县级93人。积极发挥传承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培育了自治区级传承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何滩流水席工坊等10个非遗工坊。

提升传承人技能和社会地位的努力随处可见。在今年中卫市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现场,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陈进德、于振玲获得了荣誉证书。“这种公开的表彰,不仅是对我们个人多年付出的肯定,更是对这门技艺价值的认可,让我们更有动力把技艺传承好。”陈进德说。

传承,既要“传下去”,也要“播开来”。“非遗进校园”成为播撒种子的重要方式。去年,中卫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学生达21万人次。在沙坡头区的一所小学,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体验剪纸和泥哇呜(一种传统乐器)的制作。“原来我们中卫有这么多有趣的老手艺。”一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说。

技能培训则让非遗传承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的培训工坊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袁红英指导学员编织技巧。她的两名徒弟——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陪读妈妈”李淑芳和中卫市的“全职妈妈”詹艳茹,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

“以前在家只是照顾孩子,没什么收入。现在跟着袁老师学织毯,不仅学了手艺,每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补贴家用。”詹艳茹告诉记者,她凭借出色的技艺,还被评为沙坡头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袁红英欣慰地说:“看到她们能靠这门手艺改善生活,把技艺传承下去,我比什么都高兴。”这种“传帮带”与现代需求结合的培训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节庆活动和多媒体传播,为非遗搭建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卫市组织了5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展销和互动体验,吸引大量市民参与。春节期间,以“在宁夏,非遗过大年”为主题的社火展演暨舞龙舞狮大赛,线上线下观看群众达81万人次,创下记录。此外,“中卫非遗游园会”短视频话题挑战赛等活动,借助新媒体力量,让非遗以更时尚、更亲切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视野。

从传承人的悉心授艺,到校园里的萌芽初绽,再到节庆舞台和网络空间的精彩亮相,中卫市非遗的传承之火,正以多种形式,越燃越旺。

点石成金

创新性转化赋能产业发展

保护与传承的最终目的,是让非遗融入时代,服务当代,造福人民。中卫市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路径,让古老技艺在创新转化中实现价值跃升。

“非遗+文创”是关键突破口。在沙坡头区兴隆南街的“中卫有礼”城市品牌店,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产品融合了中卫建筑彩绘、沙石画、农民画、枸杞文化等元素,设计时尚,实用性强。

不远处,“沙小卫”在地艺术商店更像一个创意实验室。从小火娃游中卫系列到中卫岩画系列,从西夏瓷、烙画到骆驼、黄河信使、治沙主题产品,35种原创文创产品将在地文化元素转化为生活美学。“每一件作品都扎根于中卫文化的沃土。”该店负责人表示。

非遗传承人自身也在积极求变。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卫农民画)传承人马春燕,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剪纸、刺绣等元素,开发出十多个系列文创产品,让农民画从卷轴走向杯垫、丝巾、文具等生活用品。“过去画画主要是自己欣赏或参加展览,现在开发了许多文创产品很受欢迎,我们工作室年创收能有10多万元。”马春燕告诉记者,创新让老手艺看到了新希望。

同样,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杨安,为了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茶文化的契合点,在釉料配方上经历了上百次试验。“要把中卫的黄河文化、沙漠文化体现在器物上,既要保留传统韵味,又要符合现代审美和使用习惯。”他的坚持带来了市场回报,去年其工作室的销售额突破了30万元。

“非遗+旅游”的融合则拓宽了发展空间。一条名为“大漠流金 长河古韵”的中卫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已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该线路将中卫高庙、沙坡头、黄羊古落、海原非遗孵化创业基地等30余个非遗体验点串联起来,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建筑彩绘、黄羊钱鞭、蒿子面制作、手工毯编织等多项非遗魅力。

在黄羊古落景区,蒿子面、黄羊钱鞭两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体验馆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一边旅游,一边体验、了解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这趟旅行值了。”一名来自陕西的游客赞叹道。海原县整合资源,建成了集刺绣剪纸加工、展示、销售、培训和旅游购物电商平台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目前已吸纳12家刺绣剪纸合作社入驻。

生产性保护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并产生经济效益。去年,中卫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年产值突破1亿元。宁夏手工毯的产业化发展就是典型代表。今年9月,2025年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会议中,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6个国家的100多名参会人员,共同见证了宁夏手工毯的魅力展示。目前,其年加工量已从最初的1500平方米提升至3400平方米。

更可贵的是,非遗产业化带动了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魏海明联合双渠村“两委”,举办手工毯编织培训班,吸纳村里20多名闲散劳动力学习技艺,还在邻近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设立了4个加工车间,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底薪+计件”的薪酬模式,让这项非遗技艺成了村民增收的新途径。

从中卫道情的悠扬唱腔,到手工毯的细密经纬;从建筑彩绘的绚丽色彩,到蒿子面的绵长滋味……中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活态化的传承与创新性的转化,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条路依然漫长,诸如传承人老龄化、产业化规模有限、创新力度待加强等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卫的实践表明,只要坚守文化根脉,勇于创新求变,古老的非遗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出更加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