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5-09-12 10:25  浏览量:1

2009年4月,榆林市公布了榆林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7大类31个项目,如府谷山曲、李增恒踢场子艺术、榆林“万画”泥塑等,其中,民间音乐7项,民间舞蹈6项,传统戏剧2项,曲艺4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5项,民俗4项。

府谷山曲 即兴而歌的信天游、漫天歌,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品种。内容以表现生产生活为主,反封建争取爱情自由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大。唱法以独唱为主,也有男女对唱,唱词多为上下两句段、三句段、四句段,也有多句段。词句方言极浓,声调地域特征鲜明,音色明亮,真假声混用,和谐合韵,悠扬动听。传统曲目有《走口外》《想亲亲》《栽柳树》《拉骆驼》《卖碗》《观花》等,新曲目有《五哥放羊》《二道圪梁》《卖扁食》《菜园小唱》等。

李增恒踢场子艺术 李增恒(1929~2008),绥德人,艺名六六旦,是绥德北路秧歌第四代代表人物、中国四大秧歌的当代最杰出人物和代表。其秧歌舞被誉为“中华一绝”,民间流传“六六旦的走,犹如风摆柳”,“看了六六旦,三天不吃饭;看六六旦的跑,好像水上漂”。其秧歌表演艺术选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等著作。

佳县郭佩珍剪纸艺术 郭佩珍,女,佳县人。七八岁起跟母亲学刺绣、剪纸,50多年坚持不辍。她的剪纸作品手法细腻,题材广泛,尤其精于创作场面宏大的巨幅作品。1994年,创作10米长卷《赶庙会》,将农历四月初八白云山庙会期间香客和游人上香拜神、抽签问卦、游览胜景、购物看戏的情景,及由县城至白云山道观沿路车水马龙、摊点密布、游人如织的热闹场面再现于一幅作品之内。1995年,创作《妇女顶起半边天》,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展出,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慕华的高度赞扬,并获“中华巧女”称号。1995年,创作10米长卷《欢天喜地庆猪年》被送到中央电视台在专题节目中展示。

榆林“万画”泥塑 “万画”是榆林泥塑的著名代表。民国年间,经陕西省美术专业学校校长王军余推荐,“万画”第四代传人万起运的作品《八洞神仙》《踏雪寻梅》代表中国参加美国旧金山世界工艺美术博览会,获得第二名。20世纪50年代,“万画”第五代传人万德雄推陈出新,他与其子万忠选创作了《回娘家》《巡逻兵》《南瓜丰收》《猪多肥多》《老红军讲故事》等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万忠选和儿子万旭东在榆林青云寺、佳县白云山道观等地雕塑的《上洞八仙》被《陕西画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