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头猪建奴三天也抓不完,广宁惨败背后的政治失合

发布时间:2025-10-28 18:07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正月,广宁城外天光微亮。

官府的院子里一阵慌乱,马棚已经空了。

王化贞站在台阶上,披着铠甲,却找不到一匹马。

他身边的亲随低声说:“大人,只有几匹骆驼了。”他没回话,只是点了点头。

就这样,一位手握十三万兵权的巡抚,骑着骆驼出了城,身后是还没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的百姓和士兵。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看懂广宁是怎么丢的,还得从一年多前讲起。

那时候辽东已经乱了。

明军在萨尔浒吃了大败,铁岭、开原接连丢失。

努尔哈赤的军队像一把刀,直插辽河东岸。

可奇怪的是,从朝廷到地方,情绪反而高涨。

好像只要换几个官儿,局面就能翻过来。

朝廷的算盘是这样的:一个懂辽东的老将熊廷弼重新出山,镇守山海关;一个政治背景不错的王化贞出任巡抚,负责广宁。

两人一南一北,夹击建州女真。

听起来还算不错,可问题是,这两人根本就合不来。

熊廷弼是个火爆脾气,做事也有章法。

他主张守为先,靠堡垒和地势拖住努尔哈赤的攻势,等对方粮尽兵乏再反攻。

他以前守沈阳就是这么熬下来的。

王化贞不这么看。

他觉得不能老挨打,得主动出击。

他一门心思想突袭赫图阿拉,直接打到女真老巢。

熊廷弼听了直摇头,说这叫“肉包子打狗”。

两人意见对不上,几个月里吵得不可开交。

朝廷实在看不下去,干脆把熊调走了。

可没想到,刚一动手,努尔哈赤就来了。

1622年正月,建州大军从辽河上游悄悄南下,第一目标是西平堡。

这是广宁东侧的咽喉要地,位置在今天辽宁的三岔河附近。

守将罗一贯早有准备,死守不退,连努尔哈赤派来的汉奸李永芳都劝不动他。

王化贞这边,听说西平堡告急,决定派兵救援。

他的亲信孙得功主动请缨,说这仗他能打。

王化贞信了,把广宁周边的兵都调了出去。

结果一接战,孙得功带头逃跑。

还一边跑一边喊“大军已溃”,消息传回广宁,整个城都乱了。

这时候王化贞正在城里指挥防御,根本不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

属下见势不妙,强拉着他出城避险。

可广宁城里的马早被抢光了,只剩几匹骆驼。

他没办法,只能骑上去。

就这样,他离开了广宁,再也没回来。

西平堡那边,罗一贯眼看无援,自刎殉城。

副将黑云鹤、李茂春、张明先等人也全部战死。

全堡覆没,没有一个活口。

而广宁呢?努尔哈赤还在西平堡打得辛苦,压根没打算马上攻城。

可孙得功跑到城下求降,说城里已经没人了。

努尔哈赤不信,停了三天没动。

后来派自己的儿子去探查,才发现——真的,城空了。

于是他进了广宁,但也没打算长留。

抢了一圈,烧了四十多个堡垒,又撤了。

他也没想到,这仗打得这么轻松。

广宁一战,明军十三万人马,除了西平堡那几千人,几乎没正面迎敌。

一天多时间,死伤六万,剩下的不是逃了就是投了。

几十座堡垒,没能挡住建州军哪怕一天的进攻。

说起来,当时的明军已经不是十几年前那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了。

军中多是杂牌兵,训练不足,粮饷拖欠严重。

有些人连甲都没穿全,更别说上过战场了。

而建州这边,八旗军纪律严明,打法灵活,士气正盛。

其实熊廷弼早就看出来了。

他说得很明白:这时候的明军,打不了野战,只能靠城防撑着。

可惜,他走了,没人听他的了。

广宁失守后,熊廷弼带着从山海关赶来的五千兵马,接应王化贞。

有人建议他收拢溃军反攻广宁,他没同意。

最后干脆把沿路的军资全烧了,带着几十万百姓撤回关内。

这一路,哭声震天。

关口的总督王象乾,本来不敢开门,怕有女真间谍混进来。

可他看着关外的难民,实在不忍,咬牙开了门。

正月二十六,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进了关。

从广宁开战到全线崩盘,只用了五天。

这事儿之后,熊廷弼被弹劾,说他不听朝命,擅自弃守。

王化贞虽然也被追责,但因为是东林党推举的,罪名没那么重。

熊最后被斩,罪状之一,就是“焚烧军资,擅自退关”。

努尔哈赤原本没想这么早拿下辽西。

这场胜利来得突然,就像天上掉下来的。

他手下也觉得不可思议,说:“这仗,赢得太快了。

广宁之后,明军的防线退到锦州以西。

辽西走廊彻底丢了。

从那以后,“广宁”这个名字,成了明末军事崩溃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华书局,1991年。

王钟翰,《明清战争史(中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明实录·熹宗实录》,中华书局,1965年。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