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死不认错?学者一句话撕开遮羞布:他们认为只是输给美国
发布时间:2025-10-28 15:04 浏览量:2
日本为什么在二战历史问题上,态度总是那么暧昧和拧巴?
按理说,二战已经结束八十年了。同样是轴心国,德国总理能为历史罪行在波兰华沙犹太区纪念碑前惊天一跪,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可反观日本,从政客屡次三番参拜靖国神社,到篡改历史教科书,再到官方发言中那些“深表遗憾”却从不干脆利落“谢罪”的文字游戏,他们似乎总在想方设法地回避“侵略”这个词。
多年来,我们听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武士道精神、民族性格、岛国心态等等。但这些分析似乎都隔着一层纱,没能捅破最核心的那层窗户纸。
然而,一位日本学者的观点,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就撕开了这块遮羞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惊人却又无比真实的答案:在日本许多人的潜意识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输给了中国,也不认为输给了亚洲各国,他们觉得,自己只是输给了美国。
大家想一想,输给中国、韩国这些曾经被他们侵略和蹂躏的国家,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他们在道义上、在行为上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的罪人。
但如果把战败的对象换成美国,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很多日本人看来,二战时期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拥有无与伦比的物质力量,最后甚至动用了原子弹这种“神之力”般的武器。
输给这样一个几乎无法战胜的对手,似乎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了。
将一场关乎人类公理和正义的战争,悄悄地矮化成了一场纯粹的实力对决。
这就好比一个在街头横行霸道的恶棍,被十几个受害者联手打得鼻青脸肿,他嘴上不服,心里也不服。
可突然来了一个世界拳王,一拳就把他KO了。这时候他反而认栽了,嘴里念叨着:“行,你厉害,我服你。”但他服的是拳王的拳头,而不是觉得自己欺负别人有错。
这种“崇拜强者”的文化心理,在日本社会中确实普遍存在。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成功占领和改造,以及其展现出的强大国力,让许多日本人心服口服。
因此,“我们只是输给了美国”这块遮羞布,就成了他们回避道德审判、维护所谓“民族自尊”的最好借口。
他们选择性地记住太平洋战场上的惨烈,记住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却刻意淡化在中国大地上长达十四年的侵略、屠杀和暴行。
就在日本社会许多人还沉浸在这种自我麻痹的“强者逻辑”中时,日本学术界的一些良心学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明治学院大学的教授纐缬厚。
他在自己的著作《何谓中日战争》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日本传统认知、直击问题要害的观点。
“日本是败于中国,但降于美国。”
这句话怎么理解?“败”和“降”两个字,道尽了天机。
纐缬厚教授通过详尽的研究指出,日本二战的战败,其根本原因是在中国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尤其是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就将自己国家的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和战争资源,都扔进了中国这个巨大的泥潭里。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这场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磨盘,一点一点地消耗着日本的国力、物力和人力。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其实早已在中国战场上筋疲力尽,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变成了无法挣脱的噩梦。
所以,纐缬厚认为,日本的战败(败),是在中国战场上被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最终拖垮的,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流血致死”的过程。
那么,“降于美国”又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日本最终决定投降(降)这个动作,其直接导火索是美国。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强势反攻,尤其是最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给了已经奄奄一息的日本军国主义最后一击,迫使天皇做出“终战”的决定。
但这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骆驼本身,早就在中国的万里山河间被拖得油尽灯枯了。
纐缬厚教授的观点,并非孤例。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也曾有力地驳斥过“日本败给美国,没有败给中国”的谬论,他认为日本在中国败得更惨。
这些日本学者的真知灼见,无情地撕下了那块“只输给美国”的遮羞布:决定你们战败命运的,正是你们最瞧不起、最想征服的中国。
既然连日本学者自己都看得这么明白,为什么“只输给美国”这种荒唐的观点,还会在日本社会如此有市场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二战后一个关键的角色美国。美国作为战后日本的占领者和改造者,像一个手握手术刀的医生,但他这场“手术”却做得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正是他的某些操作,为日本日后的历史认知扭曲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起初,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是严厉的,比如解散军队、审判战犯,推行民主化改革。但很快,随着冷战铁幕的拉开,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为了将日本打造成对抗苏联和中国的亚洲桥头堡,美国的目标从“惩罚和改造日本”变成了“扶植和利用日本”。
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做了两件影响极其深远的事。
第一,对战争罪行的清算半途而废。为了快速稳定日本并利用其工业基础,美国对战犯的追责很不彻底。
第二,很多罪行累累的战犯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甚至一些被判刑的甲级战犯,后来也被提前释放,重返日本政坛和商界,继续掌握着巨大的影响力。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保留了天皇制。美国为了便于统治,选择与日本的旧权力结构妥协,保留了天皇这个神道教的最高象征,并且刻意免除了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
要知道,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全都是以天皇的名义进行的。天皇是整个军国主义体系的精神核心。
不追究天皇的责任,就相当于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那套“为天皇而战”的侵略逻辑。
可以说,美国这个“主刀医生”出于自己的私利,在最关键的病灶上选择了“保守治疗”。他只切除了日本发动战争的“肌肉”(军队),却没有根除其思想上的“肿瘤”(军国主义和皇国史观)。
结语今天,我们绕了这么一大圈,从日本社会的奇怪心态,到学者的犀利剖析,再到美国的战后政策,终于把“日本为何死不认错”这个问题,挖得更深了一些。
所谓“他们认为只是输给美国”,不过是日本战后一部分人构建起来的、用以逃避历史罪责的心理堡垒。
对于今天的日本而言,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融入亚洲大家庭,唯一的出路,就是勇敢地撕下这块自我欺骗的遮羞布,真诚地面对那段不光彩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