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动物惨遭无人机猎杀?有人丢掉20多头猪,猪场遗留箭头每支重一斤,马和骆驼也没能逃过一劫!

发布时间:2025-10-28 04:44  浏览量:1

2025 年下半年,山西吕梁养殖户田先生经历了一场让他揪心的意外。田先生饲养的马匹平日会放到山间草地觅食,既能节省饲料成本,也符合马匹的活动习性。往常马匹每天傍晚都会自行返回养殖场,可某天直到天黑,一匹成年马仍未归巢。田先生心里不安,第二天一早便带着工具进山寻找,最终在距离养殖场约 3 公里的一处背坡发现了马匹的尸体。

尸体倒地的位置杂草被压出一片凹陷,马的颈部下方插着一支金属箭头,箭头尾部还拴着一段细尼龙绳,绳子一端已断裂,另一端缠绕在附近的灌木枝上。田先生蹲下身查看时发现,箭头已深深嵌入马的肌肉组织,仅露出约 3 厘米的尾部,周围的毛发被血液浸染成暗褐色,地面还残留着少量未凝固的血迹,推测马匹死亡时间不长。田先生随即拍摄视频留存证据,视频中能清晰看到箭头的金属光泽、绳子的缠绕状态,以及马匹眼部未闭合的痛苦姿态。

报警后,警方通过现场勘查与周边走访,很快锁定了几名嫌疑人 —— 这是一群常以无人机猎杀野猪的人员。嫌疑人向警方供述,事发当天山区有薄雾,热成像无人机屏幕上的马匹轮廓与野猪相似,导致误判,最终发射箭头击中马匹。截至目前,警方已介入协调,田先生与嫌疑人就马匹赔偿事宜展开协商,而这起 “误杀” 也成为当地首例无人机猎杀家畜案件。

类似的事件并非个例。2025 年 4 月,湖南益阳养殖户也曾遭遇无人机偷猎。这位养殖户在后山散养了 20 多只黑山羊,平时通过围栏圈定活动范围,每晚都会清点数量。某天清晨,他发现围栏有一处被轻微破坏,3 只成年黑山羊不见踪影,地面只留下几处细小的蹄印和几滴血迹,没有拖拽痕迹,不像是传统偷猎者所为。

警方调取周边监控与信号数据后,抓获了裴某、童某两名嫌疑人。经查,二人购买了带有热成像功能的无人机,搭配可挂载的空投器,专门在夜间作案。他们使用的 “猎杀武器” 是 80 厘米长的铁质 “牙签”—— 这种细长的金属杆头部尖锐,尾部带有稳定翼,通过空投器从无人机上精准投掷,能借助高空下落的动能刺穿动物身体。即便在漆黑的夜晚,热成像无人机也能清晰捕捉到山羊的体温轮廓,二人曾多次用这种方式猎杀野生动物,此次是首次将目标转向养殖户的家畜。

长沙养猪场主温先生的损失更为惨重。他经营的猪场占地约 10 亩,饲养了近 200 头生猪,场周边设有铁丝网围栏。某天早晨,温先生巡视时发现,铁丝网有一处被剪开的小口,圈内少了 23 头生猪,其中 10 头是即将出栏的成年猪。更让他警惕的是,猪场地面散落着 5 支金属箭头,每支箭头长约 20 厘米,重量接近一斤,箭头呈三棱状,刃口锋利,部分箭头上还沾着猪毛与血迹。

温先生根据现场痕迹判断,生猪并非被传统方式赶走,而是被无人机投掷的箭头射杀后,通过无人机悬挂运输带走 —— 猪场附近的树木上留有明显的绳索摩擦痕迹,地面没有大面积拖拽的印记,符合无人机吊装的特征。他随即报警,警方在调查中发现,这类针对生猪的无人机猎杀在当地已出现两起,均未抓获嫌疑人。

甚至连骆驼这样体型庞大、难以拖动的牲畜也未能幸免。2025 年 9 月,内蒙古某驼队养殖户孙先生家中一头成年骆驼死亡。孙先生的驼队主要用于沙漠旅游运输,当晚骆驼被拴在院外的木桩上,第二天清晨发现时,骆驼已倒地不起,胸部有一个十字形的贯穿伤口,伤口边缘整齐,深度约 10 厘米,能看到内部的肌肉组织。孙先生回忆,前一晚凌晨 2 点左右,他曾被院外的嗡嗡声吵醒,透过窗户看到一架体型较大的无人机在天空盘旋,当时以为是农用设备,并未在意,直到看到骆驼尸体才意识到异常。

这些猎杀事件中涉及的核心设备 —— 热成像无人机与空投器,并非难以获取的特殊装备。媒体调查发现,在多个大型电商平台上,只需搜索 “无人机空投器”“热成像无人机” 等关键词,就能找到数十家售卖相关产品的店铺,整套设备的购买流程几乎没有任何资质审核门槛。

一套基础配置的热成像无人机加空投器,售价约 3 万元,其中热成像镜头占主要成本,单独购买空投器仅需 400 元左右。这些空投器多为金属材质,可通过螺丝固定在无人机底部,能装载箭头、“铁牙签” 等各类杀伤性器具,部分店铺还提供 “定制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空投器的载重与发射力度。

在商品详情页中,多数店铺仅用一行小字标注 “仅限具备专业资质人员使用”,但并未要求买家提供任何资质证明。记者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咨询某店铺客服,询问 “购买是否需要狩猎证或无人机操作证”,客服回复:“是否需要资质看当地政策,我们这边不要求提供证明,收到货后有操作视频,跟着学半小时就能会用。”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品的评论区存在 “炫技” 内容。有买家上传了猎杀野兔、野鸡的照片,照片中动物尸体旁摆放着无人机与空投器,配文称 “晚上用热成像,一抓一个准”“箭头穿透力强,30 米高度投下去能穿进树干”。这些评论未被平台删除,反而有其他买家询问 “猎杀野猪效果怎么样”,形成不良示范。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购买这类设备无需实名登记,只需填写收货地址即可下单,部分店铺甚至支持 “匿名发货”,避免买家信息泄露。对于 “箭头是否属于管制器具” 的疑问,客服仅表示 “我们卖的是户外工具,具体用途看个人”,未提及任何法律风险提示。

关于无人机猎杀所用器具的法律属性,多位律师给出了专业解读。根据《管制刀具认定标准》,若器具具备三棱结构、刃口锋利、长度超过 150 毫米,即符合管制刀具的认定条件。而目前电商平台在售的猎杀箭头,多数长度在 20 至 40 厘米之间,采用不锈钢材质,头部为三棱或圆锥形,刀尖角度小于 60 度,具备明显的穿透性,已达到管制刀具的标准。

更关键的是,这类器具与无人机配合使用时,破坏力会大幅提升。传统手持投掷的箭头动能有限,而无人机在 50 米高度投掷箭头时,借助重力与无人机的飞行速度,箭头接触目标时的动能可达到手持投掷的 3 倍以上,足以穿透动物的骨骼,甚至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律师表示,若这类器具被认定为管制刀具,非法持有、销售、使用均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但现实情况是,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将 “无人机挂载杀伤性器具” 纳入禁猎或管制范围。此前类似案件中,警方多以 “故意毁坏财物罪” 或 “非法狩猎罪” 立案,但由于缺乏针对无人机猎杀的专项法规,案件办理过程中常面临 “器具定性难”“黑飞取证难” 等问题,导致部分嫌疑人仅被处以罚款或警告,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无人机猎杀事件频发的背后,还存在 “黑飞” 监管的漏洞。根据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无人机使用者需进行实名登记,飞行前需申报航线,严禁在禁飞区、人群密集区飞行。但在偏远农村、山区等地区,雷达覆盖与地面监控设备不足,难以监测到低空飞行的无人机。

这些地区的养殖户多分散居住,周边视野开阔,无人机从起飞到完成猎杀,整个过程仅需 10 至 15 分钟,且飞行高度多在 50 至 100 米之间,低于常规雷达的监测范围。更有偷猎者为规避追踪,故意关闭无人机的 GPS 定位功能,使用非实名注册的账号操控,导致警方无法通过信号溯源锁定嫌疑人位置。

长沙温先生猪场的案件中,警方曾试图通过无人机的飞行轨迹查找嫌疑人,但由于设备未开启 GPS,仅能确定无人机的大致活动范围,无法精准定位起降点,最终未能抓获嫌疑人。某基层民警表示:“偏远地区的无人机监管目前主要依赖群众举报,但多数养殖户发现损失时,嫌疑人早已撤离,现场能留存的证据只有箭头、毛发等,取证难度很大。”

面对无人机猎杀带来的危害,部分地区已开始出台应对措施。2025 年 9 月,湖南浏阳发布《关于禁止使用无人机等设备非法狩猎的通告》,明确规定 “禁止使用无人机挂载箭支、铁签等杀伤性器具,对陆生野生动物进行狩猎”,同时要求电商平台加强对相关设备的销售管控,通告自 10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这是全国首个针对无人机非法狩猎的专项禁令,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范本。

浏阳的禁令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呼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类似政策。更多网友则表达了对公共安全的担忧 —— 目前无人机猎杀的目标虽为动物,但设备的操控门槛低、破坏力强,若不法分子将目标转向人类,可能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有网友留言称:“现在是猎杀动物,以后要是有人用无人机在人群密集区投箭头,后果不堪设想。”

养殖户群体的焦虑更为直接。山西田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晚上都不敢把马放到外面,只能关在棚里,担心再遇到无人机猎杀。” 内蒙古孙先生则表示,已在驼队周边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与声波驱鸟器,“虽然不知道能不能防住无人机,但只能尽量做些防护措施”。

截至目前,山西吕梁田先生的马匹赔偿协商仍在进行中,湖南益阳裴某、童某因非法猎杀家畜已被处以行政拘留 15 日并罚款 5000 元,长沙温先生猪场的案件仍在侦查阶段。多地警方表示,将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协作,对无人机空投器、杀伤性箭头等商品的销售进行排查,同时加大偏远地区的无人机飞行监测力度,打击非法黑飞行为。

电商平台方面,部分店铺已下架带有 “猎杀”“狩猎” 等关键词的商品,但仍有店铺通过修改标题、隐藏详情等方式继续销售相关设备,监管整治仍需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