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提高男性的性别角色认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婚育难题!

发布时间:2025-10-27 20:28  浏览量:2

发达国家自20世纪后期开始陆续出现人口锐减和生育意愿下降的现象,显而易见的例如:欧盟2023年出生率创历史新低(366万),德国、法国等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40%年轻人明确表示不愿生育;韩国从2024年进入“超低生育率”国家行列,育儿补贴、住房支持等政策仍未能扭转趋势;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育率持续走低,预计2026年总人口将跌破1.2亿。

在中国,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的短期刺激效应消退后,2017年出生人口开始断崖式下跌,从2016年的1786万降至2023年的902万,年均减少约125万。

抛去经济压力、社会结构变化等客观因素之外,众多女性表示婚姻和生育中的巨大付出已经令人疲惫,而丈夫缺乏支持其实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指出,男性在家庭育儿中参与不足是生育率下降的关键因素。多国数据显示,男性承担家务和育儿的时间远低于女性,导致女性生育意愿降低。男性性别角色转型的滞后性正在成为影响婚育的关键变量。很多男人缺乏对女性的支持和欣赏,更谈不上对女性能力和职业的肯定与支持!他们只想成为婚姻中的受益者。因此,唯有提高男性的性别角色认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婚育难题!

正当各大媒体热烈讨论“彩礼”、“车房”等经济压力问题时,被所谓的话题掩盖的真相已经付出水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在新旧婚育观念激烈碰撞的当下,在中国女性普遍参与社会劳动的事实面前,近四成受访者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分工。这种“新旧模型”的冲突,让许多男性在无法单独承担经济重压时感到挫败,也让女性对进入婚姻持更持审慎态度。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男性是不能以一己之力供养全家的,但他们仍然秉持大男子主义、不做家务,但极度渴望得到认可和崇拜。强调由妻子承担育儿、赡养老人等责任的男人不在少数。对“婆媳矛盾”等传统意义上的“家务事”不参与、不作为,以牺牲妻子个人的感受为代价,满足全家需求的想法也被认为理所当然。与此同时,男性家族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有些女性在年轻时曾经经历过婚姻情感的创伤,但生育儿子之后并没有随之醒悟,反而变本加厉欺压儿媳,导致矛盾激化。其实这就是落后的观念和心理因素在作怪,也是传统意义上男性主导婚姻、女性弱势地位的体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发现,当代女性对“理想丈夫”的期待中,“尊重伴侣”、“情感支持”、“共同育儿”等软性特质权重显著上升。而部分男性对“理想妻子”的想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贤惠”、“顾家”的传统框架内。这种认知错位是导致婚恋市场“供需失衡”的深层原因。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揭示,父亲在育儿方面的投入时间仅为母亲的约1/3。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理性计算下,婚姻和生育对女性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网上有视频说“爸爸带孩子,只要活着就行”,并由此演绎了很多看似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这背后其实是对现实中很多男性缺乏合作意识的真实反映。一方面是男性的原生家庭养育思想偏差,另一方面则是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其本身认知的局限。例如:在家庭中,很多男性需要妻子发出明确的、具体的指令才会行动,如“去倒垃圾”、“给孩子洗澡”。他们不主动观察、规划和执行家庭事务。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完成妻子分配的任务,而非履行自己作为家庭男主人的职责。可悲的是,很多男性、包括他的原生家庭,都在认为妻子“没事找事”、不尊重丈夫、不给男人喘息的空间。但女性在职场上拼搏之后,还要返回家里继续“战斗”,却没有人觉得女性累、妈妈辛苦,全是理所当然的观点,“为母则刚”的诠释,双标明显。

现代婚姻更需要的是经济上的“合伙人”意识,拥有生活中的“情感支持者”态度,男女共同面对压力,方能成就美满幸福的家庭。无论是家务还是育儿,女性单方面的操作必然导致身心疲惫,男性“甩手掌柜”式的逃避就是把婚姻推向深渊!婚姻家庭说白了就是在经营一个公司,唯有全员合作,才能有良性发展和优质的产出。夫妻彼此携手相助,共同为了家庭的发展而努力,不以性别去定义任何一方,纠正封建传统的执拗和思维偏差,人们会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