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的美国科技怎么就不行了?这是假象吗?

发布时间:2025-10-27 15:19  浏览量:2

昨天提到了日本的齿轮,有粉丝回复要W讲讲美国的科技,原问话就是——W君来说说美国的科技怎么现在就不行了?

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是一个送命题,答案是“粉丝说的对,但也不对”。是不是像没说一样呢?咱们展开来聊:

“美国科技不行了”这个说法是夸张的,也并不是事实全貌,但也不是完全空洞的假象。换句话说:美国科技仍具多项优势,但确实存在明显的结构性、战略性弱点。

首先,咱们说美国的优势:

美国的科技研发投入现在依然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据 Deloitte (德勤)报告指出美国政府在 2024 年单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就较前一年增加超过 150%,达到约40亿美元。这个量级,别说一般国家,就算整个欧盟也难以匹敌。

再加上五角大楼的军工项目、DARPA的基础研究拨款,以及Google、微软、亚马逊、OpenAI这些企业的商业实验室,美国的科技体系依旧拥有世界最强的资金流

资金流很重要吗?当然重要。现代科研已经不是一个居家厨房就能熬出什么神奇材料的时代了。科研圈子中已经不会出现像杨振宁、居里夫人这样的孤胆英雄了,科技树上唾手可得的果实早就被前人摘光了。

现在,要搞AI、搞芯片、搞生命科学,每一个领域背后都是算力、设备、试剂、供应链、数据、能源的复合投入。不仅仅要有一个大型的团队,还要附带大量的资金投入——简单说:烧的不是仅仅脑子,更烧的是钱。

前两天在讨论稀土提纯,W君提到了实验室可以依靠卡流管来不断的增加稀土材料的纯度,只是提了一嘴一台卡流管现代实验室中一天要消耗1500度电。但是没说但是现代的卡流管产量实验室级别的产量每天大约也就只能处理几微克。而且随着纯度的上升,处理时长和轮次按指数级提高。

23年,中核工业的一个突破就是留哦那个卡流管设备对最重的稀土元素镥进行进一步分离。

成功的结束了我们的高纯度镥-177需要从美国和俄罗斯进口的依赖。上面就是我们的分离设备。具体的工号和产量还没报告出来,但国际上的同行最先进的分离设备如果要干这件事年产量达到1千克就可以推动这家公司上市了。均下来一个工厂利用工业化设备24小时不间断生产每天的产量也就只有区区2.74克。

所以当你看到这么一个将将填满最小号试剂瓶底底白色粉末

你得知道这是其背后是几百人团队、上千万度电、几万吨冷却水,还有无数次失败试验的灰烬。

所以这个案例就指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搞科研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切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一般都需要巨量资金支持。

其次,创新生态、风险投资、全球人才池仍具吸引力。美国的私营科技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创业环境在全球依然处于比较活跃状态。拿数据说话:

这张图出自德勤(Deloitte)与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一份联合报告,研究对象是全球46,504名在前沿科技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涵盖44项关键技术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先进材料、生物技术等。研究通过分析这些科研人员的教育与就业履历,绘制出他们从本科(Undergraduate)到研究生(Graduate),再到就业(Employed)阶段的跨国流动图谱。从图上的线条粗细就可以反映出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在教育与产业体系间的真实迁移轨迹。

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在研究生阶段的吸引力是压倒性的:大量来自中国、印度、欧盟乃至其他地区的本科毕业生,在攻读研究生时流向美国,而到了就业阶段,美国成为最粗的终点流向。换言之,美国并不是培养最多本科生的国家,却是全球高层次人才的最大“收容器”。这种“研究生教育+就业转化”的结构性优势,使美国在前沿科技竞争中长期占据上风。

同样生态也是这样:

这张图来自德勤(Deloitte)的技术体系依存分析,研究团队梳理了数十种关键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绿色节点代表当下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如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半导体及其制造设备等;灰色网络则是这些技术背后的支撑体系。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终端技术”,它需要建立在半导体制造、激光精密加工、以及高能耗数据中心等底层环节之上。换句话说,任何看似“新”的科技成果,其实都依附于一个复杂的、跨行业的底层技术网络。

它揭示出一个关键现实:科技领先已经从“单点突破”转变为“系统耦合”。美国的优势在于掌握了这些网络的核心节点——AI算法、芯片设计、数据中心运营。这种在一个国家内的生态优势是发展科技的最强助力。

因此,在某些新兴技术(如 AI、量子信息等)美国仍有领先或至少与他国同步的实力基础。

这张图展示了美国、中国和新加坡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对比,评估维度包括人才(Talent)、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运行环境(Operating environment)、科研(Research)、开发(Development)、政府战略(Government strategy)、商业化(Commercial)、规模(Scale)与产业强度(Intensity)九个方面。纵轴为名次,数字越小代表实力越强。可以看到,美国在“人才”“科研”“商业化”和“整体规模”上长期保持全球领先,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战略”和“规模化应用”上表现突出,而新加坡则在“运行环境”和政策配合度上拥有区域性优势。

又有资金、又有人、还有产业环境,美国目前在科研领域依旧是世界上的领头羊。

这张图来自德勤(Deloitte)基于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 的数据分析,用来衡量各国科研成果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横轴代表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Citations per document),纵轴代表国家的 H-index(科研影响力综合指标),气泡的大小则表示论文产出总量。图中可以清楚看到,美国不仅在论文数量上位居全球首位,更在“被引用影响力”和“学术网络中心性”上遥遥领先,几乎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一个完整层级。中国、日本、欧盟国家虽然科研产出庞大,但在单篇论文引用率和学术影响力上仍处于第二梯队。

这说明,美国的科研优势不只是“投入多”,而是科研生态完整、成果渗透广、影响持续强。它拥有全球最密集的高质量期刊群、最成熟的同行评审机制、最强的跨机构合作网络,也就是说——美国不仅“会做研究”,还“决定什么是好研究”。因此在可见的未来,尽管中国和欧盟在科研产出数量上快速追赶,但在学术影响力这个更深层次的维度上,美国依然是世界科研体系的定调者与标准制定者。这种“结构性领先”,不是靠一两次突破能改变的。

这就是美国的科研优势,在目前并不像是很多人认为的衰败了,毕竟瘦死的骆驼要比马大。

但骆驼是如何“瘦”下来的呢?

美国的科技现状是在“吃老本”,简要的说就是基础性还很好但突破性却与日俱降。这是一件大家肉眼可见的现象。之前隔三差五就可以听到美国有在某个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或者惊世之举。例如旅行者探测器、航天飞机、引力波探测装置……

有一段时期这些新闻要比美国总统的花边新闻都多。但现在美国的突破性创新产出正在下降。根据多项计量科学研究,美国研究人员在过去二十年间的论文数量和引用仍居世界前列,但其“颠覆性”指数(disruptiveness index)却持续下滑。换句话说,美国科研依然庞大,却越来越偏向微创新、工程化改良和商业化落地,而不是彻底改变技术格局的“原点式”发明。这种趋势意味着美国科研体系的风险偏好降低、学术生态更趋稳健保守,真正“从零到一”的想法越来越难以脱颖而出

不仅如此,美国的高科技制造业持续下滑,产业出现明显空心化。过去支撑美国科技体系的,是从贝尔实验室到硅谷生产线的完整链条;而今天,即便是理论创新仍在美国,但先进制造更多集中在亚洲。半导体代工、关键材料、光刻设备等领域,美国的就业与产能不断外移,“从科学到产品”的路径被打断。科研与制造的分离,使美国在很多领域只能输出专利,而非产物。这种失衡让美国的创新体系更像“空中楼阁”,科学成果缺乏现实支撑力。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创新生态受到制度、教育、人才与全球化竞争的多重侵蚀。高校科研合作的范围在缩小,尤其是与中国等新兴科研大国的合作项目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美国的移民政策趋紧,科研人才流动受限,留学生数量下降,导致“创新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再加上科研评审体系官僚化、基金分配保守化,探索性研究越来越难获得支持。美国内部的批评声音也指出,其科研制度正在“惩罚大胆的想法,奖励稳妥的成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外因:现在的美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竞争压力。以往美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软件架构、芯片设计等领域拥有绝对领先,但如今这种“先发优势”正被迅速消蚀。中国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大额投入,正在形成对美国长期优势的系统性挑战。所以即便是说美国的科技竞争地位依然强势,但已经从“无可匹敌”变为“必须应战”了。

换成我们的视角,很多人觉得美国科技“衰落了”,本质上更多是一种感知偏差。媒体的叙事结构天然偏好“从高处跌落”的故事。报道会放大“美国不再独占领先”这一角度,却很少展示其实仍在全球保持第一梯队的事实。这种选择性呈现,使“没以前强”被误读为“已经不行”。

科技本身的复杂度与周期性也改变了公众的直观判断。当创新从互联网转向量子、AI、生物计算、能源材料等领域时,科研难度指数级上升,周期更长、资金更大、成果更难可视化。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距离在拉长,科技的“即时成就感”变弱,人们自然也就觉得“怎么没有大新闻了”。

还有就是社会感知的偏移。普通人看到的往往是制造业的衰落、工厂外迁、就业机会减少,而非算法优化、分子模拟或AI模型突破这些抽象的成果。科技仍在前进,但可见度在下降;产业结构仍在调整,但情绪体验在恶化。这种错位叠加,就形成了“美国科技不行了”的错觉并且被无限放大

所以:

是假象吗?不是完全。美国科技并非毫无作为。但若你认为美国科技领域“稳固不动摇、独步天下”,那才是误判。

是彻底失败吗?也不是。美国仍有实力、资源、制度优势。但如果继续忽视结构性问题,未来优势可能被削弱。

原因:

美国科技的衰落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制度性迟钝的长期积累。科研体系从“探索导向”变为“报销导向”,创新精神被行政流程和量化考核消耗殆尽。科学家花更多时间在写申请、应审稿,而非真正研究;基金机构追求稳妥可控的成果,逐渐压缩了原始创新的生存空间。AI 商业化的繁荣掩盖了基础研究的空洞,美国今天仍然强大,但在物理、化学、材料这些决定未来走向的领域,早已不再勇于冒险。

与此相伴的,是制造业的断层与现实脱节。美国把高科技制造外包给全球,却因此失去了产业验证与技术积累的能力。实验室成果难以走出论文,工程师和生产线的距离越来越远,反馈链条被彻底打断。技术一旦离开工厂,就失去了自我修正的机会。更糟的是,这种断裂还削弱了国家的技术安全:创新成果在跨国供应链中流失,核心能力被竞争者一点点反向吸收。美国依然掌握理念,却逐渐失去了触摸现实的手。

此外,人才生态和资本逻辑的变形也在加速衰退。留学生与移民减少、教育体系实用化,使美国丧失了过去赖以为荣的全球人才红利。风险投资从长期技术转向短期投机,资本的焦点从“造发动机”变成“造概念”。在这种环境下,真正的科学家被迫靠近市场,而伪创新者反而获得掌声。科研失去了“时间耐心”,科技转为“估值游戏”,长线创新自然无从发生。

最后,美国社会的政治撕裂和文明惰性,使科技战略失去了方向。政府预算被党派拉锯,科研项目反复立项又中止;官僚体系强调政治正确,却放弃科学正确。技术范式也进入瓶颈,宏观物理与传统工程学的红利已被榨干,而新一代量子与核能研究又被高成本与低耐心扼杀。美国不再是那个相信科学可以改变命运的国家,而只是一个在惯性中维持旧秩序的体系。它的问题不是科学退步,而是文明衰老——从点燃未来,变成管理过去。

破局

科技,从来不是孤立者的奇迹,而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燃烧。它的本质,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性事业。没有跨文化的交流,没有思想的流动,没有不同体系之间的碰撞,科学就会枯萎成一种自我重复的仪式。每一次伟大的技术爆发——无论是牛顿力学、相对论、电磁学、量子力学,还是信息革命——背后都站着跨国、跨语种、跨文明的知识群体。

然而,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国正在切断这种“共燃机制”。H1B签证收紧,F1学生签证缩短周期,科研合作被政治化审查。尤其对中国学者与工程师而言,这一体系的门槛从“不问出身”变成“先验怀疑”。学术实验室的玻璃墙越来越厚,国籍调查取代了学术信任,甚至有教授因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而被迫停职。于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年轻人——那些本可以在硅谷、麻省或加州理工改变未来的人——转而去了新加坡、苏黎世、深圳或多伦多。

这并非单纯的人才流失,而是文明层面的退化。美国过去一个世纪的科技繁荣,正是建立在全球开放体系的汇流之上。它曾经像一座“智力之都”,吸纳爱因斯坦、费米、冯·诺依曼,也接纳后来的中国与印度工程师,共同构成现代科学的脊梁。那是一个相信知识无国界、相信人类理性超越政治的时代。而如今,美国用怀疑取代信任,用审查取代交流——科学的空气被抽走,只剩下制度的惰性与政治的焦虑。

一个文明的创新能力,往往不是在“技术强弱”上决定的,而是在“信任开放”的边界上决定的。科学的火焰不会被贫穷熄灭,却可能被恐惧窒息。过去二十年,美国的衰退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失去了信心——那种敢于让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争论、实验、失败、再创造的信心。

更深一层——冷战的结束丢掉了美国的魂魄,反恐战争抽干了美国的躯体,而美中对抗会让美国神形俱灭。

美国在航天领域对中国的单方面封锁,是它过去三十年在高科技战略层面最短视的一步棋。

这一步让美国失去了最重要的两个东西——势能与伙伴。

美国并非一开始就拒绝中国。事实上,在冷战后初期(1990年代初期),中美航天曾出现过短暂的合作窗口,我们都可以清楚的记忆:1990年代初,美国公司(如 Hughes、Loral)帮助中国进行卫星发射任务(使用长征火箭)。1996年,美国国会以“导弹技术泄露”名义对中国发射服务实施制裁。
1999年,美国出台《Cox 报告》,指责中国通过商业发射活动“窃取”技术。2011年,共和党议员 Frank Wolf 主导通过《Wolf Amendment(沃尔夫法案)》,明确禁止 NASA 与中国或中国公民在任何航天项目上的直接合作。

从2011年起,美国正式将中国排除出国际航天科研、设备访问、国际空间站合作等体系。这不是互不往来,而是美国立法层面的单方面技术断交。

但是要知道,科学的最强动力不是竞争,而是相互启发的并行实验。最终美国的做法导致了中美航天技术数据不共享、人才不流动、标准不兼容,两个国家在各自造轮子,迫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相互站队。

结果是,美国的空间站成了孤岛,而中国的“天宫”逐渐成了新中心。欧洲航天局(ESA)最初随美立场拒绝合作,但到 2020 年后已多次表示“未来愿意与中国在月球基地项目中合作”。美国的“排他体系”反而让别人去和中国做朋友。

NASA 内部其实有人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2022 年《Science》曾刊登文章指出,美国“技术封锁政策”反而促使中国建立了完整的航天产业链。现在的格局则逐渐的演进成了中国有完整的“探月—探火—载人—空间站—可回收火箭”体系;以至于欧洲、日本、俄罗斯现在逐渐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保持合作通道,而美国,孤立在自己的体系内,还要花巨额预算维护已经老化的国际空间站。

这一切来源于美国的恐惧和粗鲁的做法——“沃尔夫法案”不是技术决策,而是政治恐慌。它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本能恐惧”——担心被超越、被复制、被取代。

作为“冷战”名义上的赢家,美国恐惧一个崛起的中国。但科技不是可以依靠拒绝和割裂就可以“守住”的东西。

W君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对立怎敌两家亲?”,地球很大完全可以容纳中美两国大国。自己位微言轻,但依旧会觉得“真正能够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唯一途径就是张开双臂拥抱中国”。

毕竟,真正的“伟大”来自包容,而非排斥。

基辛格和尼克松是有洞见且伟大的外交家,而现在的美国政坛从奥巴马开始起一个算上一个都是垃圾。尼克松能在冷战中放下意识形态的偏见、基辛格懂得文明演化的周期规律,他们促成了中美邦交的正常化,他们明白——美国不是救世主,而是世界权力体系的一部分。只有承认别人存在,自己才稳。

从奥巴马时代起,美国政治被彻底“好莱坞化”,听上去优雅、道德、文明,但背后空洞、短视、功利。

以至于美国民众有一种错觉——美国人认为的“苦难”只出现在科幻片中,而真正的苦难却隐藏在各届总统任期中。

W君倒不是让美国没苦硬吃,至少看看中国历史,活生生的教材就摆在面前却视而不见

咱们中国人有一个特别好的特质,为了活下去可以不要面子,而美国太要面子了,只不过美国所看重的面子实际上一文不值。而现在美国以不要面子的手段来维系自己认为的面子才是最蠢的行为。不体面。

中国人几千年来在自然灾害与外族袭扰的双重压力下,早就悟出一个真理:生存本身就是最高体面。农民可以俯首称臣,商人可以忍辱低头,士人懂得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保存道统。那种“我先活下来再谈理想”的韧性,是文明长期面对灾荒与动荡的产物。

所以中国社会的核心不是“脸”,而是“命”——能活下来,才有翻盘的机会。能屈能伸,才有再起的空间。毕竟我们知道“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而美国的“面子”来自它的充满迷惑性的自我叙事——“自由世界的灯塔”“道德高地”“世界领袖”。

但问题在于这个“面子”曾经靠实力支撑,如今却成了自我催眠的幻象。

军事上节节失误,却还要“维护国际秩序”;财政透支、社会失衡,却还在讲“美国梦”;对华技术封锁、对欧强迫结盟、对内制造仇恨……在W君看来这些行为,本质上就是用不要脸的手段去维系一个‘要脸’的神话。这才是真正的不体面。

当一个国家为了证明自己“伟大”,不得不撒谎、封锁、造敌人、否认现实,那它已经不是“领袖”,而是演员。

这才是最讽刺的事情,美国并不坏,但堕落,而堕落的方向也歪了,并没有堕落成一个坏人,而堕落成了一个喜剧演员。

归其根源,还是这个国家太年轻,不理解多难兴邦的深层含义。

美国建国不过两百多年,真正主导世界也就七八十年。它的上升期几乎是“无痛成长”。没有被侵略、没有被殖民、没有被灭国、没有被分裂。于是,它习惯了顺风航行——危机对它来说只是电影里的桥段,而不是历史的记忆。

在W君看,美国没有经历真正的苦难。美国也从未学会“苦难的教育”。

没有经历亡国之痛,就不会理解何为“国运”;

没有面对文明崩溃,就不会懂得“秩序比自由更珍贵”;

没有在废墟上重建,就不会懂得“活下去才是胜利”。

中国几千年文明能延续下来,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吃过太多苦。洪水、战乱、饥荒、朝代灭亡、外族入侵、割地赔款……

每一次灾难都在提醒这个民族:体面可以丢,土地不能丢;尊严可以忍,文明不能断。

美国的问题,不是傲慢,而是“无史之国”的无知

对美国而言,中国历史不只是陌生,而是不可想象的存在。他们的历史是短篇小说,我们的历史是长篇史诗。他们只知道“改革者赢”,却不懂“守成者更难”;他们理解“革命”,却不理解“收敛”;他们谈“自由”,却从未真正面对“秩序”。

所以他们看不懂中国历史,也看不懂自己未来。他们以为崩溃只能发生在别人身上,以为“制度完美”能抵御时间,可文明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外部冲击,而是内部僵化。

现在美国科技下行虽然还是一个信息茧房中不断被自媒体炒作的刻板偏见,但这件事正在不断的向现实演进。

这件事不是中国带来的、甚至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带来的“美国危机”——是美国自己的问题,要想避免?无他!张开双臂放弃分歧放弃幻想积极拥抱中国。现在赶紧抱着还能抱到肩膀,再迟一些或许就只能抱到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