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做一名“长期主义”科研人
发布时间:2025-09-28 15:14 浏览量:1
“慢慢来”这句话,在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吴波的采访中是一个“高频词”。今天,中国乃至全人类都面临土地沙化风险,而吴波选择做一名“长期主义者”。他认为,无论是科研的探索、政策的落实,还是社会观念的转变,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慢慢来”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踏实和坚持。1987年,吴波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就读于自然地理专业。大二那年,他在《光明日报》读到一篇关于沙漠专家朱震达先生的报道。作为我国沙漠科学和荒漠化防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时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的朱震达,不辞辛苦,将一生献身于沙漠研究的事迹给吴波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吴波便确立了从事荒漠化研究的志向。
毕业后不久,吴波和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董光荣先生一起参加了为国务院起草《中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报告的工作。当年提出“防、治、用有机结合,是根治荒漠化,实现荒漠化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今天仍然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指导原则。吴波认为,这次经历让他对荒漠化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为从事荒漠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于荒漠化防治专家来说,“和沙漠打交道”是一种常态。2006年,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立项,到今天吴波已经进入库姆塔格沙漠科考将近二十次。在他的描述中,这片沙漠靠近罗布泊,“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也是流动沙丘占比最高的沙漠”“极端干旱”“方圆百公里没有人烟”。旁人听来都要屏气敛息,而吴波将这片无人区称之为“天然的沙漠实验室”。在这里,团队揭示了“羽毛状沙丘”的形成规律与机制,首次发现了被命名为“沙砾碛”的独特风沙地貌,对濒危动物“双峰野骆驼”的迁徙和栖息地进行了系统研究。“沙漠里有其它地方见不到的风景、地貌现象、珍稀动植物,让人感受到科学发现、科学突破的快乐。”
吴波的工作一直围绕“荒漠化防治”展开。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积累了丰厚成果,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主参编专著10多部。近年来,他又将重心转向“三北”工程,担任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包片指导组专家。目前,吴波还担任“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副片长;承担“敦煌盆地全域治理示范区建设”科技高地项目和内蒙古三北工程攻坚战揭榜挂帅项目课题。
“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吴波说,“更多的人关注荒漠化防治,可以使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更好地得到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吴波与国内防沙治沙事业一起成长进步,在这一点上,土地就是最忠诚的见证者。几十年来,荒漠化防治都是一项被高度重视的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荒漠化综合防治力度,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吴波认为最可喜的进步之一,是广大公众对学术界因地制宜、系统防治等理念,建立起了更科学的认识。“以前社会上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似乎要防沙治沙,就应该多植树。然而,什么样的沙漠需要治、怎么治,应遵循科学的标准或满足必要的条件,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随着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科学家的观念能够更好地传达给公众,而这对于广泛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虽然在领域内成就颇丰,但吴波对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充满警惕。他认为,荒漠化防治无论如何都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必须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因此,他仍怀揣着高度务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科研的道路上。“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是责任,也是追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所有的荒漠化土地都得到科学治理,使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光明网记者 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