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冉闵:当年北方汉人被屠成少数民族,是靠这个计策反杀回去的

发布时间:2025-10-25 17:27  浏览量:4

文/胡铁瓜

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方汉人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段地狱般的折磨,可是现在的很多人认为,当年北方汉人之所以最后能反杀回去,完全是因为武悼天王冉闵的杀胡令,这只能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因为冉闵的杀胡令其实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汉人筹谋已久之后由冉闵实施了最后致命一击!

那汉人到底用了什么样的计策让这些五胡蛮夷最终被反杀回去了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到公元311年,那一年洛阳城陷入一片火海。匈奴军队攻破城门,皇宫被洗劫一空,王公大臣及其家属数万人遭到屠杀。史料上是这样记录当时的情景的:“胡骑纵横,宫庙焚毁,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华夏的北方大地陷入了更深的黑暗。根据后世历史学家统计,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全国人口约3500万,到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仅剩约1700万。而在战乱最惨烈的北方地区,人口从近2000万骤降至不足400万。

当时的中原大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铁骑横扫黄河流域,他们“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更为惨绝人寰的是,未带口粮的胡人军队甚至将汉人作为军粮,称这些不幸的女子为“两脚羊”。关中地区更是“千里无烟,人相食”。而此时内迁的胡人已经有600万,光关中就“戎狄居半”,北方汉人真真切切成了“少数群体”。

但很多人都以为当时的情况是“五胡联合屠汉”,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这些被统称“五胡”的蛮夷,其实是彼此都是互相瞧不上的死对头。历史记载显示,所谓的“五胡”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之间矛盾重重,就连同一民族内部也纷争不断。后赵石虎死后,诸子争立,相互残杀。彭城王石遵被弑,义阳王石鉴继位后又想除掉权臣冉闵,结果引发更大规模的混战。这场内乱最终导致后赵灭亡。

前燕慕容儁在攻灭冉魏后,看似强盛,实则内部危机四伏。慕容氏宗室互相猜忌,最终导致这个曾经强大的政权迅速衰败。

更典型的是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在淝水之战中败北,原本臣服的各部族纷纷反叛。慕容垂重建燕国,姚苌建立后秦,整个北方再次陷入混战。说白了,他们眼里只有地盘和权力,根本没心思联合,反而把更多精力用在了自相残杀上。

面对自身生存绝境和五胡之间的矛盾,北方汉人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建立起一种特殊的防御建筑——坞堡。这些坞堡可不是随便搭的土围子,据《晋书》里记载,仅河南一地就有一百多座,它们大多依山而建,围墙高三丈,四角有瞭望塔,里面有耕地、水井、粮仓,甚至还有自己的铁匠铺,能打农具也能造弓箭。

而《晋书·庾衮传》还记载着坞堡里的规矩,最典型的要数庾衮在禹山建的坞堡。永嘉之乱后,他带着同族和乡亲躲到山上,刚站稳脚跟就召集大家开会:“上千人聚在一起没个规矩不行,得立条章法。”最后定下规矩:青壮年轮流守岗,妇女老人种桑织布,收成按人口分,谁家有困难大伙帮衬。有一次胡人小股部队来劫掠,看到坞堡高墙林立,上面还有人射箭,转悠了半天没敢攻,灰溜溜走了。就这么着,禹山坞堡里的人没饿死也没被抢,几年下来还收留了不少流民,从几百户变成了五千多家。

还有高平人郗鉴,他本来是个穷书生,战乱时回到家乡,乡亲们都信任他,推着他当坞主,带着一千多家躲到鲁地的峄山。那地方缺粮,有人挖野鼠、掏燕窝吃,可愣是没人叛逃。三年时间,郗鉴的坞堡就聚了几万人,后来连东晋朝廷都找上门来,封他当兖州刺史,让他守邹山。

可以说这种坞堡不仅保护了当地居民,还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自治模式,它不光成为了汉人在乱世中的避难所,也是汉文化得以延续的微小堡垒。

另外有聪明的汉人也很快意识到,与其与胡人正面冲突,不如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于是一些汉人官员就向胡人统治者提出:“我是汉人,我进入军队成为高官,想必你也不会安心的,我的同族们都进军队,一个个武装起来,你肯定连饭都吃不下了。这样,既然你不信任我,不如让我去种地吧,还能给你交粮纳税。”这个提议正好戳中了胡人统治者的痛点。胡人骑兵擅长征战却不谙农事,但是他们非常需要稳定的粮食供应。让汉人专心务农,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消除了汉人掌握军权的隐患,可谓一举两得。

石勒统治的时候,这种“默契”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胡人专门负责打仗,汉人只管种地纳税,甚至石勒还特意建了“君子营”,把有文化的汉人拢起来管钱粮,但就是不让碰军权。汉人又借着“缴粮”这个由头,在村镇里修起了更多的坞堡。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当胡人贵族在战场上相互厮杀时,汉人百姓却在田野里春耕秋收,在坞堡中繁衍生息。

反观胡人,他们这会儿正陷入“越打越疯”的死循环。后赵石虎一死,他的儿子们就开始抢皇位,老大石世刚登基三十多天,就被老二石遵杀了,石遵刚坐稳,又被石虎的养孙冉闵砍了脑袋。邺城城里天天死人,羯族权贵杀得差不多了,冉闵干脆下令:“敢拿兵器的胡人一律斩!”这就是后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杀胡令”,但正史里根本没有这个法令的原文,只记着邺城当天杀了几万胡人,连高鼻多须的汉人都被误杀了不少。

不过其实冉闵杀的胡人根本不算多。当时北方胡人总数有六百多万,就算邺城杀了几万,加起来也不到总数的3%。真正让胡人减少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内战。前秦苻坚败于淝水之后,鲜卑慕容垂建了后燕,转头就跟同族慕容泓的西燕打起来,这一仗打了八年,光鲜卑人就死了十万多,羌人姚苌杀了苻坚建后秦,又跟氐人吕光的后凉年年开打,河西走廊“白骨遍野,千里无烟”。胡人打仗全靠青壮,打一场仗死一批,越打人口越少,到最后连兵都凑不齐了。

而且胡人政权还有个致命问题——他们根本不会管农业。石虎为了修宫殿、扩军队,征了几十万汉人劳工,地里的庄稼没人种,到处闹饥荒,汉人要么逃进坞堡,要么起来造反。可他们又离不开汉人种的粮食,于是石勒当年就规定,汉人缴粮多的能免徭役,前秦苻坚更是重用汉人王猛管钱粮,没王猛给他攒家底,他根本没本钱统一北方。于是汉人就借着管钱粮的机会,悄悄把坞堡里的人纳入胡人政权的户籍,既不用当兵,还能安心种地,里外都是赚。

不过必须一提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全面汉化,而这个政策并非这个孝文帝一拍脑瓜想出来的,因为北魏统一北方的时候,胡人已经杀得没多少家底了。拓跋鲜卑为了稳住统治,就不得不搞汉化改革,贵族改汉姓,跟汉人通婚。可鲜卑的兵源还是不够,最后只能让汉人当兵。到了隋朝,北方汉人人口已经回涨到三千万,而当年的“五胡”,要么跟汉人融了,要么迁回了边疆,比如匈奴一部西走,羯族几乎被杀绝,氐人和羌人散在各地,慢慢没了踪影。

如今考古发现表明,北朝后期的墓葬中,胡汉文化元素常常共存。在山西大同发现的司马金龙墓,墓主是投靠北魏的晋皇室后裔,墓葬形制兼具汉晋传统与鲜卑特色。而这种融合也是双向的。汉人学会了胡人的骑射技术,胡人则接受了汉人的农耕文明。到了北朝后期,想要严格区分胡汉已经相当困难。

而到了唐朝建国后统计人口,汉族已经重新占了93%,可以说这并不是是什么“汉人反杀”的结果,而是汉人在坞堡里种了一百年地,生了一百年孩子,依靠自身的生存智慧硬生生熬死了喜欢打仗的胡人。那些在坞堡里扛锄头的农夫,在灶台边做饭的妇人,看起来没什么本事,却比战场上的将军更能扛的住乱世——胡人杀来杀去,杀没了自己,汉人只管种地生子,反倒把文明传了下来。

有人说这是汉人坐收渔利,太鸡贼了,也有人说这才是真智慧,文明延续不靠刀,靠的是能种地、能生孩子的韧性。其实翻翻史料就知道,当时的汉人哪有心思算计?庾衮在禹山定规矩的时候,只想让族人活过冬天,郗鉴守峄山的时候,连野鼠都得抢着吃。他们不是什么赢家,只是没被乱世吞掉的幸存者,结果历史告诉我们活到最后的幸存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不过关于冉闵的争议倒是一直没断。有人把他当成“民族英雄”,说他的杀胡行为是复仇,可史学家范文澜说,这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延续”,冉闵本来就是石虎的养孙,杀胡只是为了拉拢汉人巩固自己的地位。更有意思的是,冉闵后来还封自己儿子当大单于,给匈奴人配兵,结果被匈奴人反杀,儿子都成了俘虏。这么一看,他更像个乱世里的军阀,而非拯救汉人的英雄。

不管怎么说,胡战汉耕这种奇葩的景象,可谓是充分展现出了什么是中原大舞台,有命你就来!这种智慧和韧性应该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