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人凤以为:抓了吴石就可以固守舟山,可转眼蒋介石就下了撤兵令

发布时间:2025-10-27 12:58  浏览量:4

一场看似稳赢的“抓谍大捷”,反而让十万大军连夜弃岛,这事搁谁都懵——尤其是一手揪出“共谍”的毛人凤。他满以为逮住吴石,就能掐断解放军的情报线,舟山肯定稳如泰山,可蒋介石转头就下了撤兵令,到死他都没琢磨透这中间的门道。

毛人凤当时别提多得意了。吴石不是普通角色,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保定军校毕业时是状元,后来又去日本陆军大学深造,连蒋介石都常找他商量军事,台湾、舟山所有核心布防图,他都能接触到。1950年3月,毛人凤顺着蔡孝乾叛变的线索,把吴石抓了——先是1月29日,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没熬住酷刑就叛变了,特务从他妻妹的出境证查到吴石的副官聂曦,再顺着聂曦的关系揪出吴石,连帮吴石传情报的交通员朱枫,也在舟山被抓了。毛人凤觉得,这下把解放军安在国民党心脏里的“钉子”拔干净了,舟山的防务情报再也漏不出去,守岛肯定没问题,还跟手下拍胸脯说“这下校长该放心了”。

可他不知道,蒋介石心里早打了退堂鼓。先不说吴石这事儿,当时的局势本就不乐观: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刚被解放军解放,国民党丢了海南,兵力一下就分散了——舟山驻着12万兵,台湾本土也得留兵防守,两边扯着,根本没多余兵力能支援舟山。更要命的是制空权没了,上海上空已经出现苏联援助解放军的米格-15喷气式飞机,江浙沿海的天空全被解放军控着,国军的补给船想往舟山运物资,得冒着被轰炸的风险,真打起来,舟山就是个孤立无援的“死岛”。

吴石案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蒋介石比谁都清楚吴石的分量——这人管着所有防务图纸,就算吴石到最后只认了帮朱枫办出境证,没承认“通共”(后来国民党是靠伪造的指纹证据定的罪),可只要吴石涉案,谁能保证之前的情报没漏出去?万一解放军早就拿着舟山的布防图,等着国军往里钻呢?他在日记里写“驳斥昏迷无理之原由,毅然决行”,其实是怕了——要是解放军同时打舟山和台湾,兵力分散的国军根本扛不住,撤舟山就是为了把12万兵调回台湾,集中力量保本土。

毛人凤可没往这层想。他满脑子都是“抓共谍立大功”,连审讯吴石的时候,都一门心思要逼他认下“通共”的罪名,没顾上看全局。那会儿特务对吴石用了不少酷刑,把他三根肋骨打断,左眼都弄瞎了,陈宝仓也因为跟吴石有过通讯记录被捕,两人在狱里见了一面,没说啥话,就互相点了点头,可毛人凤只当是“共谍同伙串供”,根本没察觉蒋介石的焦虑。

1950年5月10日,蒋介石没跟毛人凤多解释,直接拍板撤舟山。撤退倒不是乱哄哄的,是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统一指挥,白天用炮火对着大陆方向打掩护,晚上分批让部队登舰,重武器、弹药也尽量运走了,就是有件不光彩的事——特务骗了岛上2000多个年轻学生,说“去台湾读书有前途”,其实是强征壮丁,不过后来传的“劫走2万青年”,根本没档案能证实。

5月17日,解放军进驻定海的时候,舟山早就空了,只剩几个没来得及撤走的散兵。毛人凤那会儿还在台北琢磨“为啥抓了吴石反而要撤”,跟手下抱怨“早知道这样,费那劲抓他干啥”,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盯着的是“抓谍的功劳”,蒋介石盯着的是“保台湾的命”,俩人看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后来在6月10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在台北马场町被枪决,遗体就埋在附近的乱葬岗里。直到2013年,北京西山建了无名英雄广场,他们的雕像才立起来,石碑上刻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有人说蒋介石撤舟山是果断,懂得丢卒保车;也有人说这是无奈,打不过才跑。可不管怎么说,毛人凤那种只看眼前、没顾全局的心思,确实没跟上蒋介石的盘算——只是可惜了那些为信仰牺牲的人,用命换来了局势的改变,却没能亲眼看到后来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