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拿下214个定居点后,普京突然下死命令:保护投降乌军!

发布时间:2025-10-27 12:38  浏览量:2

无人机撒下的传单在红军城上空飘成雪,一面印着“放下武器即可活命”,一面标注着战俘接收点的精确坐标。

就在俄军以去年19倍的速度横扫乌东防线、兵临红军城仅2公里的节点上,普京突然签署的特殊命令炸响战场——所有投降乌军必须获人道主义待遇,虐俘者严惩不贷。

一边是2024年攻克214个定居点的碾压式胜利,一边是对败军的“特殊优待”,这场打了四年的冲突,难道真要迎来大结局?

1. 战场天平彻底倾斜:俄军2024年打出“闪电节奏”

谁也没料到,进入第四年的俄乌战场会出现如此悬殊的态势。俄军近期公布的2024年战绩堪称震撼:全年攻克214个定居点,其中顿涅茨克州就占157个,推进速度直接飙升至2023年的19倍。更关键的是,阿夫季夫卡、乌格莱达尔这些乌军经营多年的要塞接连失守,年末最后一天库拉霍夫的陷落,更是让乌军东部防线彻底露出大缺口。

红军城前线的战况最能说明问题。俄军只用两周就拿下皮什查内3号矿区,顺势攻破乌军耗资10天打造的城南最后防线,四个支点被端掉三个,如今距市区最近处仅5公里。

更致命的是,俄军已经摸到了红军城的“生命线”——距T0406后勤公路不足2公里,再往前6公里就是M-30公路,而这6公里全是无险可守的空旷地带。一旦这两条公路被切断,红军城将陷入三面合围的绝境,成为下一个被攻克的重镇。

乌军的崩溃早已显现征兆。被寄予厚望的第155旅成了“逃跑专业户”,先是上千人从舍普琴科成建制溃逃,增援到前线后又出现大规模逃兵,被乌克兰记者痛批“只是一群穿军装的人”。在大诺沃塞尔卡,被困乌军5次请求撤退均被拒绝,只剩一条土路可逃却时刻面临火力打击,实质上已被上级抛弃。前线士兵的斗志,就在这种绝望中消磨殆尽。

2. 普京的“反常命令”:是仁慈还是阳谋?

就在俄军占据绝对优势时,普京的命令让外界大跌眼镜。他在前线指挥部明确要求:“所有向俄军投降的乌军士兵,必须得到人道主义待遇,严禁任何形式的虐待”。这道命令不仅通过俄军广播反复播报,还被无人机制成传单撒遍乌军阵地,甚至允许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到场监督,这在四年冲突中还是头一遭。

但细看命令细节,就能发现其中的深意。普京特意划定底线:外国雇佣兵不在保护范围内,这些人将依据《日内瓦公约》接受军事审判。

要知道,当前被围的乌军里,不乏2024年参与库尔斯克越境袭击、被俄方列为“恐怖分子”的部队,普京此次“法外开恩”,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种分化战术已经初见成效。俄军专门成立的战俘接收小组发现,投降的乌军士兵中,普通士兵占比越来越高,不少人坦言“不想为雇佣兵卖命”。每个投降者能立刻拿到热食和医疗包,这种待遇与前线缺衣少食的处境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动摇了剩余乌军的抵抗意志。有军事观察员指出,这道命令比空袭更致命,直接击中了乌军“正规军与雇佣兵混杂”的软肋。

3. 终局信号浮现?三大变量定生死

普京此时释放“和谈信号”,绝非偶然。战场、外援、内部三大变量的变化,已经让俄乌冲突逼近转折点。

从战场态势看,俄军的战略目标正在加速实现。目前卢甘斯克仅剩不到1%领土未被“解放”,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控制区已达75%。2024年全年解放4500平方公里土地的战果,意味着俄军已完全掌握主动权,接下来只需稳扎稳打就能巩固优势。

外援的“断供危机”则给乌军致命一击。随着美国“援乌疲劳症”加剧,拜登政府申请的240亿美元拨款迟迟无法落地,即便放开远程导弹援助,也难改乌军装备短缺的现状。更关键的是,美国政坛变动让乌军对未来援助失去信心,这种心理层面的打击远比装备不足更可怕。

乌克兰内部的矛盾也在激化。前线逃兵屡禁不止,后方民众对战争的容忍度已达极限,国际社会的停火呼声越来越高。俄乌双方近期都拿出了和谈方案,尽管在领土归属等问题上仍有分歧,但至少传递出“不想再打下去”的共识 。

普京的“保护令”与其说是仁慈,不如说是给这场漫长冲突划上句号的“加速键”。当俄军以19倍速推进的炮火成为背景,当投降就能活命的传单飘进战壕,乌军士兵的抵抗意志正在被瓦解,西方的援助承诺也逐渐褪色。

四年冲突留下的创伤难以愈合,但战场态势的倾斜、各方力量的变化,已经让“终局”不再是遥远的话题。红军城的争夺战或许会成为最后一场恶战,而普京这步“攻心为上”的棋,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认为俄乌冲突会在2025年迎来真正的大结局吗?普京的这道命令能加速停火进程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