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公司被市场监管总局调查,什么情况?

发布时间:2025-10-26 06:20  浏览量:2

2025年10月,一场看似寻常却又不同寻常的监管行动,正在悄悄改变中国外卖行业的运行逻辑。

10月中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工作人员,带着执法记录仪,走进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甚至包括抖音的办公大楼。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约谈,也不是例行公事的电话沟通,而是实打实的“上门执法”,要求平台负责人立刻回公司接受问询,部分企业甚至被驻场调查好几天。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连某音也被查了?”

其实不奇怪。

这几年,某音通过“小时达”业务,早已不只是刷短视频的平台,而是深入到了蛋糕、鲜花、生鲜等即时配送领域。

换句话说,它已经成了外卖生态的一部分,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次调查的核心问题,听起来很具体,也很“接地气”:

有用户在某平台点了一个品牌蛋糕,结果送到手的却是另一个牌子。

不是口味不同,而是连品牌都对不上。

用户当然不干了,投诉到监管部门。

结果一查,发现这个商家不仅在一家平台开店,还在多个平台同时上线,而且普遍存在“货不对板”的问题。

这背后暴露出的,是平台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的松懈,甚至可以说,是系统性的失守。

过去几年,外卖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

平台为了抢用户、抢商家、抢市场份额,拼命补贴、疯狂拉新,订单量节节攀升。

表面上看,消费者得了实惠,商家多了订单,平台也扩大了规模。

但这种增长,很多时候是建立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基础上的。

比如,有些商家根本没有实体门店,只是租个厨房、挂个招牌,就敢在平台上卖高价蛋糕;

有些商家用低价吸引用户下单,实际发的却是临期产品或替代品;

还有些连营业执照都没齐全,平台却照样给开通服务。

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出了问题就一句“这是商家行为,平台不负责”。

但监管层的态度正在发生明显转变。

从今年2月开始,京东正式入局外卖,行业竞争加剧。

5月、7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个部门,已经两次约谈主要平台,重点提到了食品安全、不正当竞争、骑手权益等问题。

但显然,约谈的效果有限。于是,10月这次,直接升级为现场执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调查开始前几天——10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刚刚发布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这份文件的核心,就是明确平台不能再当“甩手掌柜”,必须对商家资质、经营行为、食品安全负起直接责任。

换句话说,平台不是“信息中介”,而是“责任主体”。

你允许谁在你这儿卖东西,就得确保他卖的东西是合法、合规、安全的。

出了问题,平台要兜底。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你开个商场,总不能随便让人摆摊卖三无产品吧?

外卖平台本质上就是“线上商场”,道理一样。

但现实是,很多平台为了追求规模和速度,把审核流程简化到极致,甚至用算法自动过审,连人工都不看一眼。

结果就是,问题商家混进来,消费者踩雷,最后整个行业信誉受损。

这次“蛋糕事件”看似小事,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让监管部门意识到,如果不从源头上卡住商家准入,光靠事后投诉和处罚,根本堵不住漏洞。

更关键的是,这种问题不是某一家平台独有的,而是行业通病。

调查发现,同一个问题商家,可能同时在美团、饿了么、京东、抖音等多个平台开店。

这意味着,如果只查一家,其他平台照样“放水”,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所以这次,监管部门选择“同步上门”,一次性覆盖所有主要玩家,就是要打破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

对平台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警醒。

过去那种“先扩张、后治理”的思路,已经行不通了。

合规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底线。

有人可能会问:加强审核,会不会导致商家入驻变难、服务变少、价格变贵?

短期来看,确实会有阵痛。

一些不合规的小商家会被清退,部分品类的供给可能暂时减少。

但从长期看,只有把地基打牢,楼才能盖得更高。

消费者信任回来了,订单才会稳定;

商家合规经营了,利润才有保障;

平台责任压实了,发展才可持续。

其实,消费者早就对“低价陷阱”感到疲惫了。很多人发现,现在点外卖,价格是便宜了,但分量少了、品质降了、包装简陋了,甚至有时候连基本的食品安全都成问题。

这种“便宜”,其实是用体验换来的,长远看并不划算。

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不该只停留在“谁发的券更多”“谁的配送更快”这种表面维度。

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是谁能提供更可靠、更透明、更值得信赖的服务。

比如,能不能确保你点的“哈根达斯”就是哈根达斯,而不是贴牌冰淇淋?

能不能保证你买的“阳澄湖大闸蟹”真的来自阳澄湖?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恰恰是消费者最在意的。

监管的介入,某种程度上是在帮行业“纠偏”。

它不是要打压创新,而是要守住底线。

就像开车,你可以开快,但不能闯红灯;

你可以变道,但不能逆行。

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为了让所有人安全到达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食品安全和商家资质,这次调查还释放出一个信号:

监管正在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

过去,往往是出了食品安全事故,监管部门才介入。

现在,通过日常巡查、数据监测、用户反馈等手段,提前发现问题、干预风险,已经成为常态。

比如,新出台的《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提出:

平台必须对商家进行准入核验,并且每月至少动态抽查5%的商户;

配送员每天接单原则上不超过8小时,连续工作4小时要触发疲劳提醒;

价格规则必须公开透明,禁止“先涨价再打折”这类套路。

这些规定,看似琐碎,但每一条都对应着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痛点。

它们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无数消费者的投诉、商家的困境、骑手的辛酸中提炼出来的。

回到开头那个“蛋糕事件”。

它之所以能引发如此高规格的调查,不是因为蛋糕本身多贵,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失信行为。

当消费者连“我点的是什么”都无法确定时,整个平台的信任体系就崩塌了。

而信任,恰恰是数字经济最宝贵的资产。

可以预见,接下来几个月,各大平台会加快整改步伐。商家审核会更严,资质验证会更细,违规处罚会更重。

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商家抱怨“门槛太高”,用户也可能感觉“选择变少”。

但只要坚持下去,市场会逐渐回归理性,消费者会重新建立信心。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以后点外卖,可以更放心一点。

你不需要再像侦探一样去查商家是不是“幽灵店铺”,也不用担心收到的蛋糕是不是“李鬼”。

平台会替你把好第一道关。

当然,监管不是万能的。

最终,还是要靠平台自觉、商家自律、消费者监督,三方合力,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

2025年的秋天,外卖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

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只有一纸调查通知、一次上门问询、一份征求意见稿。

但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的举措,正在为这个行业重新划定边界,重塑规则。

或许几年后回头看,我们会发现,2025年10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运营;

从流量至上,回归服务本质。

而这,才是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