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乡村没流量!“节庆+IP”这张牌,为何能让百万游客为她而来
发布时间:2025-10-26 16:58 浏览量:5
各位关注乡村振兴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郭亮。这些年跑遍全国百余乡村,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不少村子守着优质的农产品、独特的民俗文化,却愁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好不容易引来一波游客,也难成“回头客”。流量成了乡村发展的“软肋”,而破解之道,或许藏在“节庆+IP”这一农文旅融合模式里。
它不像传统旅游项目那样依赖长期重资产投入,而是以地域特色为根基,用一场场有温度、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把村子打造成“自带流量”的IP。短期能引爆客流,长期能留住人心,还能带动周边农业、文化资源“活”起来。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张能让乡村“出圈”的“王牌”。
一、根基:把“土特色”酿成“金IP”
“节庆+IP”模式能成功,第一步就得扎进乡村的“土”里。这里的“土”,不是落后,而是独一份的地域特色资源——可能是一筐顶呱呱的农产品,可能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民俗节,只要找对了,就能酿成让游客“惦记”的“金IP”。
山东潍坊寿光的例子,大家肯定不陌生。这个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地方,没有名山大川,却把“蔬菜”这一最朴实的资源,做成了全国闻名的IP。早在2000年,寿光就办起了第一届蔬菜博览会,起初只是简单展示蔬菜品种,后来越办越“有料”:几公斤重的巨型南瓜、长得像“小树林”的番茄树、不用土就能结果的无土栽培技术……这些“农业奇观”,把“种菜”这件寻常事,变成了充满新鲜感的看点。
数据最有说服力,据寿光市政府公开信息,2023年第二十四届寿光蔬菜博览会,历时一个月,吸引了超150万游客入园,其中省外游客占比近40%。更关键的是,“菜博会”这个IP,让寿光蔬菜从“地头货”变成了“品牌货”,博览会期间,蔬菜及相关产品销售额突破20亿元,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年总产值超300亿元。
无独有偶,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也是把“游牧文化”这块“土招牌”做成了“流量IP”。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核心是摔跤、赛马、射箭“男儿三艺”。当地没有把它当成单纯的民俗表演,而是围绕“仪式感”做文章:开幕式上的蒙古族长调、马队巡游,竞赛时选手们的传统服饰和呐喊,让游客仿佛走进了真实的游牧生活。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统计,2023年夏季,仅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大会,就吸引了超80万游客,带动周边草原旅游收入增长35%。不少游客不仅来看比赛,还会住进蒙古包,尝尝手扒肉、喝喝马奶酒,带动了住宿、餐饮、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发展。这些案例都说明,乡村的“土特色”从来不是短板,只要找准定位、精心打磨,就能成为IP的“核心引擎”。
二、关键:用“互动感”留住“回头客”
有了IP根基,还得靠“活”的活动把游客“留下来、玩得嗨”。“节庆+IP”模式的核心吸引力,除了节庆氛围,更在于“仪式感+互动性”的活动设计。毕竟,游客来乡村,不只是想“看风景”,更想“当主角”。
就拿寿光蔬菜博览会来说,它早就跳出了“静态展览”的圈子。在博览园内,专门设置了“蔬菜采摘区”,游客可以亲手摘下新鲜的黄瓜、圣女果,直接品尝;还有“农业科普课堂”,家长带着孩子体验无土栽培技术,学习蔬菜种植知识;甚至能参与“蔬菜创意大赛”,用胡萝卜、白萝卜雕刻出各种造型。这些互动活动,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不少家庭游客表示,“带孩子来一趟,既能玩又能学,下次还想再来”。
那达慕大会同样在“互动性”上做足了文章。除了观看摔跤、赛马比赛,游客还能报名参加“迷你那达慕”,体验射箭、放风筝等简易项目;当地牧民会邀请游客一起搭建蒙古包,学习熬制奶茶;晚上还有篝火晚会,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跟着牧民学跳安代舞。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感受到的不只是“旅游打卡”的快乐,更是对游牧文化的深度认同。
我曾在调研中遇到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他连续三年夏天去锡林郭勒参加那达慕大会,他说:“第一次是好奇,第二次是因为认识了当地的牧民朋友,第三次是觉得这里像‘第二个家’。”这就是“互动性”的魔力——它让游客和乡村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而这种连接,正是“长期引流”的关键。
三、长效:让“短期热”变成“全年火”
很多人担心,节庆活动都是“一阵风”,热闹过后还是“冷冷清清”。但真正成功的“节庆+IP”模式,早已跳出了“短期盈利”的局限,靠IP效应让乡村实现“全年引流”。
寿光的“菜博会”每年只办一个月,但它带来的IP效应却持续一整年。依托“菜博会”的名气,寿光打造了“蔬菜小镇”“农业观光园”等常年开放的景点,还推出了“蔬菜研学游”“亲子农场体验”等常态化项目。数据显示,2023年寿光全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其中近60%的游客是冲着“菜博会”IP而来,即便不在博览会期间,也会专程来体验“蔬菜之乡”的特色。
同时,IP还带动了寿光蔬菜的“品牌溢价”。现在,“寿光蔬菜”的品牌价值超600亿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不少消费者看到“寿光”二字,就愿意多花几毛钱购买。当地农户说:“以前蔬菜要自己找销路,现在有了‘菜博会’这个IP,收购商主动上门,价格还比周边高10%左右。”
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也在向“全年化”延伸。除了夏季的传统那达慕,不少地区还推出了“冬季那达慕”,加入冰雪那达慕、骆驼赛等项目,让冬季的草原也能吸引游客;同时,围绕“那达慕”IP,开发了蒙古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即便游客不在现场,也能通过文创产品记住这个IP。 这种“短期引爆、长期引流”的逻辑,让乡村摆脱了“靠天吃饭”“靠节吃饭”的困境,实现了从“一次性消费”到“持续性收益”的转变。
『亮村点睛』
聊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明白,“节庆+IP”模式的核心,不是办一场热闹的活动,而是把乡村的“特色”转化为“吸引力”,把游客的“新鲜感”转化为“归属感”。它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是:乡村不缺资源,缺的是“盘活资源”的思路;不缺流量,缺的是“留住流量”的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不是所有乡村都适合照搬“节庆+IP”模式,如何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差异化的IP定位?如何避免“重形式、轻内容”,让节庆活动真正打动游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如果你所在的村子也在尝试农文旅融合,不妨先问问自己:
我们最独特的“标签”是什么?我们能给游客带来怎样的“独家体验”?想清楚这些,或许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圈”之路。
延伸阅读:什么是“IP”?
寿光蔬菜博览会的“IP”,就是“蔬菜奇观+ 农业科技”的特色组合,成了大家提到“乡村节庆”就会想到的符号,能持续吸引游客。
那达慕大会的“IP”,是 “蒙古族游牧文化 + 竞技体验”的专属标签,让它区别于其他乡村活动,成为草原旅游的“流量抓手”。
简单说,在乡村振兴的语境里,“IP”可以理解为:“让一个乡村 / 项目‘与众不同、被人记住、愿意来打卡’的特色品牌或核心吸引力”,和我们常说的 “网红打卡地的核心标签”“特色项目的专属名片”是一个意思。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0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