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早预警别逼中国自研!英伟达退出后,中国600家企业接棒

发布时间:2025-10-25 06:48  浏览量:4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基本上已经归零了。”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的这番话,在科技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谁都没想到,这家曾经占据中国AI芯片市场九成五江山的巨头,会在短短几年内走到这一步。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

当时美国出台了第一轮芯片出口管制措施,英伟达的高端AI芯片A100和H100首当其冲,被禁止向中国市场出售。

不过那时候,英伟达还算灵活,很快推出了性能降级的“特供版”A800和H800,试图在政策夹缝中保住中国市场。

但这条中间路线没能走太久。

今年四月,美国再次收紧了管制,连特供版的H20芯片也被列入禁售名单。

这道禁令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几乎停摆。

黄仁勋坦言,公司在做业绩预测时,已经默认中国市场的贡献为零。

美国政府这一系列动作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限制中国获取高端芯片,从而拖慢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步伐。

不过,这番苦心经营的效果究竟如何,却要打个问号。

黄仁勋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做法其实是个“错误”。

在他看来,限制对华芯片出口不仅伤及中国企业,同样也会反噬美国企业,甚至可能对美国造成更大伤害。

这个判断背后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中国AI加速器芯片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0亿美元左右。这么大一块蛋糕,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轻易放弃。

更值得玩味的是,黄仁勋提到中国拥有全球约半数的AI研究人员。

切断这些研究者与美国技术的联系,不仅不切实际,还可能适得其反,这只会促使他们另起炉灶,最终反而动摇美国的技术主导地位。

英伟达为这次业务调整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

单是H20芯片的停售,就导致公司在第一财季损失了约25亿美元的销售额,预计第二财季还将损失80亿美元。

此外,积压的H20芯片库存又造成了45亿美元的损失。

这一连串数字让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忧心忡忡。

尽管他们预测英伟达的年营收将在今年突破2000亿美元,并在2028年达到3000亿美元,但失去中国市场后,这些增长目标能否实现就要画上问号了。

就在英伟达步步后撤的同时,中国本土的芯片产业却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

最近在深圳举办的“湾芯展”上,六百多家半导体企业齐聚一堂,展示各自的最新技术成果,这成为中国芯片产业链日趋完善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到113.6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首次突破三分之一,稳居世界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

更引人注目的是,同期部分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热烈。截至今年10月,中芯国际H股年内涨幅达132%,华虹半导体港股更是飙升276%。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芯片产业链各环节的全面进步,从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到先进封装,每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英伟达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真空,正在被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快速填补。

目前,国内的科技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自主研发的芯片方案。华为等本土半导体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认为美国的限制措施客观上为中国芯片企业创造了发展空间。

这恰好印证了黄仁勋早先的预警,他曾多次强调,英伟达必须继续向中国出售产品,否则市场将被华为等竞争对手抢占。

如今,这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虽然黄仁勋承认英伟达在中国高端芯片市场的份额已近乎归零,但他仍对政策可能的松动抱有期待。他表示:“我们希望持续沟通,期待政策能有所调整。”

然而市场不等人。美国的出口管制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限制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同时,也倒逼中国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芯片之路。

这场芯片博弈的最终结局如何,现在还难以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塑,而中国芯片企业正在这场变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1.天眼查:《英伟达中国份额归零背后:一场美国政策反噬的科技地震》

2.中国报告大厅:《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增长与竞争格局的数据透视》

3.环球网:《“英伟达在华高端芯片市场份额已从95%降至0%”,黄仁勋:美对华技术封锁是一个“错误”》

4.同花顺财经:《黄仁勋:美国出口管制下,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归零》

5.东方财富网:《2025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趋势:产业销售额突破5.3万亿元,AI驱动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