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亏2.3亿!英特尔刷新亏损纪录,芯片巨头凉了?

发布时间:2025-07-28 06:09  浏览量:1

英特尔,就是那个曾经在芯片圈横着走的“老大哥”,最近亏得底裤都快保不住了!2024年Q2财报一出来,直接给市场干沉默了:净亏损31亿美元,换算成咱们的话就是210亿人民币!什么概念?这钱要是换成现金,能塞满20个标准游泳池;要是分给全国人民,每人能领15块6毛8;更扎心的是,这是英特尔35年来最长的亏损周期——上一次这么惨,还是1988年,那会儿咱们用的电脑是“大脑袋”CRT显示器,手机是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年轻人听的歌还在卡带上转呢!35年啊,从“芯片之王”到“亏损大王”,这剧本比电视剧还刺激,今天咱就扒开揉碎了聊聊:英特尔这210亿到底咋亏的?35年的“老本”咋就突然不够吃了?

一、210亿咋没的?老饭碗碎了,新饭碗还没端稳

要说这210亿亏在哪,先得看英特尔的“钱袋子”以前靠啥鼓起来。过去几十年,它最稳的“铁饭碗”有两个:PC芯片和服务器芯片。尤其是PC芯片,全球80%的电脑用的都是它家的酷睿处理器,老百姓买电脑时总问“是不是英特尔的?”,这就跟买手机问“是不是苹果”一样,躺着就能赚钱。但现在,这“铁饭碗”先裂了。

今年Q2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滑13%,连联想、惠普这些大厂都在砍单,英特尔的PC芯片业务收入直接暴跌22%。你可能说“PC不行了不是早就知道吗?”但问题是英特尔太依赖这块了——直到现在,PC芯片收入还占它总营收的40%,相当于一个人40%的工资来源突然断了,能不急吗?更要命的是,连“备胎”服务器芯片也掉链子了。以前数据中心(服务器、云计算)是英特尔的“第二增长曲线”,全球超算、互联网大厂的服务器,十台里有八台用它的至强芯片。但今年Q2,这块收入同比下滑15%,为啥?因为客户不买账了。

服务器客户现在要的是“又快又省电”的芯片,尤其是AI时代,云计算大厂要跑大模型,对芯片算力要求翻着倍涨。但英特尔的服务器芯片呢?制程还停留在10nm(相当于别人家的7nm),台积电都量产3nm了,三星4nm都用在手机上了,英特尔的芯片往服务器里一塞,算力比竞品低20%,功耗还高30%——客户一算账:“用你的芯片,电费比芯片本身还贵,我图啥?”转头就去买AMD的和英伟达的了。AMD这几年靠着台积电代工,服务器芯片制程追上来了,市场份额从10%涨到25%;英伟达更狠,AI芯片直接卖爆,数据中心收入同比暴涨110%,英特尔夹在中间,左边被AMD抢份额,右边被英伟达甩老远,服务器芯片这块“遮羞布”也没了。

老饭碗碎了,英特尔想“另起炉灶”,结果又踩坑里了。前几年它学台积电搞“代工”,说要给别人做芯片赚钱,甚至喊出“要当全球第二大代工厂”。但代工这活儿看着容易,实则是“技术+资本”双密集型,台积电一年研发投入超400亿人民币,英特尔去年代工业务收入才30亿,连塞牙缝都不够,还得往里砸钱建工厂——美国俄亥俄州的晶圆厂,一期就投了200亿美元,钱从哪来?只能从利润里抠,结果代工没赚到钱,反倒成了亏损的“出血点”。

这么一算账:PC芯片降22%,服务器芯片降15%,代工业务净亏损,再加上为了扭转颓势,今年研发投入还涨了18%(一年砸1300亿人民币),里外里一折腾,210亿就这么没了。说难听点,这不是“亏”,是过去几十年攒的“老本”被自己一点点嚯嚯了。

二、35年最长亏损:不是行业不行,是它错过的风口能绕地球三圈

有人说“芯片行业有周期,亏了也正常”,这话没错,但英特尔的问题根本不是“周期”,是“错过”——过去15年,科技圈的风口一个接一个,它愣是完美避开,每次都站在风口对立面,活生生把自己从“弄潮儿”熬成了“看潮人”。

第一个风口:智能手机。2010年乔布斯发布iPhone 4,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手机芯片成了香饽饽。当时英特尔手握全球最先进的x86架构,技术底子比高通、联发科厚多了。高通CEO当时还紧张地说“英特尔要是下场做手机芯片,我们就完了”。结果呢?英特尔内部开会讨论了半年,结论是“手机芯片利润率太低,不如PC芯片赚钱”,直接放弃。后来眼看安卓手机爆火,它又想回头,花10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的芯片部门,结果做出来的芯片功耗比骁龙高50%,三星、小米试了一圈都摇头,最后2016年灰溜溜退出手机芯片市场。现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规模超6000亿,高通、联发科、苹果A系列赚得盆满钵满,英特尔连口汤都没喝上。

第二个风口: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后,移动互联网爆发,大家用手机追剧、打游戏、刷短视频,对芯片算力需求暴涨。但英特尔当时的CEO保罗·欧德宁说了句“移动互联网是泡沫”,转头把钱砸进了PC芯片的“挤牙膏式升级”——每年给芯片提频5%,性能涨10%,就敢喊“革命性升级”,消费者都看腻了。结果呢?2013年到201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从20亿涨到40亿,芯片市场规模翻了三倍,英特尔愣是没分到增长红利,反而让ARM架构(手机芯片主流架构)趁势崛起,现在ARM芯片占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超50%,英特尔的x86架构只剩30%。

第三个风口:AI芯片。这两年AI大模型火得一塌糊涂,英伟达靠GPU(图形芯片)成了“AI印钞机”,今年Q2数据中心收入暴涨110%,市值一度超过苹果成全球第一。但AI芯片这赛道,英特尔其实最早布局——2016年就收购了AI芯片公司Nervana,比英伟达发布A100还早4年。结果呢?Nervana团队和英特尔总部天天吵架:总部要“听话”,按x86架构改;团队要“创新”,坚持专用AI架构。吵到最后,产品延期三年才发布,等它的AI芯片上线时,英伟达的A100已经垄断市场了。现在英特尔的AI芯片市场份额连5%都不到,相当于眼看隔壁开金矿,自己拿着锄头挖了三年,结果挖了个坑。

你说这叫“运气差”?不,这叫“傲慢”。过去35年英特尔当“老大哥”当惯了,总觉得“我技术最牛,行业得跟着我走”,结果每次风口来了,它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手机芯片嫌利润低,移动互联网说泡沫,AI芯片想走老路。等到发现不对劲时,风口早就过去了,留给它的只有“追不上”的背影。

三、老大哥的“傲慢与偏见”:技术上的“死磕”与战略上的“瞎拐”

英特尔的亏损,说到底是“技术路线选错了”+“战略摇摆不定”,两手抓,两手都没硬。

先说技术上的“死磕”。芯片行业有个“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性能翻一倍,成本降一半。这定律就是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来的,按理说它最该懂“跟上制程”的重要性。但过去十年,英特尔在制程上“卡壳”了——2014年它宣布要搞10nm制程,结果延期4年才量产;2021年说要搞7nm,又延期2年,直到现在7nm还没大规模商用。而同期台积电从16nm一路干到3nm,三星从14nm干到4nm,英特尔直接被甩开两代。

为啥制程这么难?因为英特尔非要“自己干”。别人搞芯片设计和制造分离(Fabless),比如AMD设计芯片,台积电代工;英特尔偏要“垂直整合”(IDM),自己设计、自己建厂、自己制造,觉得“自己的工厂最靠谱”。但问题是芯片制造太烧钱了——建一座最先进的3nm晶圆厂要50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1.3亿美元,英特尔一年净利润才200多亿,根本扛不住。更要命的是,它的工厂技术迭代太慢,别人的工厂三年更新一代设备,它的工厂五年才更新,造出来的芯片良率低、成本高,客户自然不买账。

后来英特尔终于想通了,2021年新CEO帕特·基辛格上台,喊出“IDM 2.0”战略:自己的芯片一部分找台积电代工,同时开放自己的工厂给别人代工(比如给亚马逊、高通代工)。但这步棋又走晚了——台积电的代工产能早就被苹果、英伟达、AMD抢光了,英特尔想插队?得加钱!今年Q2光是给台积电的代工费就涨了30%,等于自己的工厂没赚到钱,还得给别人交“天价代工费”,里外里都是亏。

再说战略上的“瞎拐”。过去十年英特尔换了四任CEO,每一任都想“搞个大新闻”,结果战略来回摇摆,员工都不知道该往哪使劲。2013年科再奇上台,说要“聚焦PC和数据中心”,砍了手机芯片、物联网芯片业务;2018年司睿博上台,又说“要多元化”,疯狂收购自动驾驶、5G芯片公司,结果收购的公司大多水土不服,三年亏了100多亿;2021年基辛格上台,又回到“芯片制造”,说要“重建芯片霸权”,但这时候AMD已经崛起,英伟达靠AI起飞,市场早就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

最讽刺的是,英特尔内部还有个“x86霸权思维”——觉得自己的x86架构天下第一,其他架构都是“旁门左道”。比如ARM架构芯片因为省电,在手机、平板、服务器领域越来越火,高通、苹果、AWS(亚马逊)都在推ARM服务器芯片,英特尔却死活不肯碰ARM,非要用x86改。结果呢?ARM服务器芯片功耗比x86低40%,大厂纷纷换门庭,英特尔的服务器芯片份额从95%跌到75%。你说这是“坚守技术”还是“固步自封”?

四、现在还有救吗?自救措施里藏着三个“硬骨头”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英特尔家大业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不能翻盘吗?”它现在确实在自救,比如砸钱建工厂、抢AI芯片市场、跟微软合作,但仔细一看,每个措施都藏着“硬骨头”。

第一个硬骨头:建厂容易,赚钱难。英特尔计划2030年前砸2000亿美元建10座晶圆厂,在美国、欧洲、亚洲到处圈地,号称要“夺回芯片制造霸权”。但建厂只是第一步,得有客户来代工啊。现在找它代工的客户,要么是小公司(订单少),要么是“老熟人”(比如微软、高通,但量不大),真正的大客户苹果、英伟达、AMD,早跟台积电绑定了——台积电不仅技术领先,还能帮客户“定制化服务”,英特尔的工厂连自己的7nm都搞不定,客户凭啥信你?更别说2000亿美元从哪来——今年Q2已经亏了210亿,未来几年净利润可能都是负的,钱不够只能发债,现在它的负债率已经涨到65%,利息一年就得付40亿,越借越亏,陷入“建厂-借钱-亏损”的死循环。

第二个硬骨头:AI芯片想“抄作业”,但没抄到精髓。英伟达的AI芯片为啥火?因为它不只是卖硬件,还搭了软件生态(CUDA平台),开发者用CUDA写程序,就能在英伟达芯片上跑,形成“用的人越多,生态越完善;生态越完善,用的人越多”的循环。英特尔也想搞生态,去年发布了AI软件平台oneAPI,说要“兼容所有芯片架构”,但开发者不买账——全球90%的AI程序都是基于CUDA写的,谁愿意花功夫换平台?就像你习惯了用微信聊天,突然有人让你换个新APP,说“功能一样”,你会换吗?

第三个硬骨头:PC和服务器的“老本”还能啃多久?英特尔现在最大的依仗,还是PC和服务器市场的“基本盘”——毕竟全球80%的PC还在用它的芯片,服务器份额虽然跌了,但还有75%。但这个基本盘正在被“温水煮青蛙”。PC市场长期看还会下滑,年轻人现在用手机、平板就能干活,买PC的越来越少;服务器市场,AMD和ARM芯片份额每年涨5%,按这速度,五年内英特尔的服务器份额可能跌破50%。到时候“老本”啃完了,新业务又没起来,真就麻烦了。

五、给所有巨头提个醒:时代抛弃你时,真的不打招呼

英特尔的故事,不是“芯片行业不行了”,而是“跟不上时代的巨头不行了”。它曾经是科技圈的“灯塔”,定义了PC时代,推动了互联网发展,但现在却成了“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哪怕你是行业第一,只要踩错三个坑,就可能从山顶滑到山脚:

第一个坑:“路径依赖”。太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觉得“以前这么做能赚钱,以后也能”。就像英特尔依赖PC芯片,诺基亚依赖功能机,柯达依赖胶卷,最后都被时代抛弃。

第二个坑:“技术傲慢”。觉得自己技术最牛,看不起新趋势。英特尔对移动互联网、ARM架构、AI芯片的忽视,本质上是“我最懂技术,你们都是外行”的傲慢,结果被“外行”(比如英伟达原本是做显卡的)弯道超车。

第三个坑:“战略摇摆”。管理层换得太勤,战略来回变,员工没方向,资源被浪费。英特尔十年换四任CEO,每个CEO一套打法,就像开车时频繁变道,不翻车才怪。

当然,英特尔现在还没到“破产”的地步,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手里还有1500亿现金,专利数量全球前三,只要能稳住阵脚,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但它的教训,值得所有企业警醒:时代不会永远给你“试错”的机会,尤其是科技行业,技术迭代以“年”为单位,你慢一步,可能就被甩开十条街。 就像35年前英特尔靠“摩尔定律”崛起,35年后它也可能因为“跟不上摩尔定律”而跌落——这世上哪有什么“永远的巨头”,只有“永远的变化”。

最后说句实在话:咱普通老百姓可能不关心英特尔亏多少钱,但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理儿——不管你现在多牛,都别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就像职场上,你要是十年不学习新技能,以前的“铁饭碗”可能明天就碎;做生意,你要是总想着“老客户不会跑”,新客户早就被别人抢走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能跟着跑的,从来不是“曾经的强者”,而是“永远在进化的人”。

至于英特尔能不能翻身?咱们五年后再看。但现在,至少它用210亿的亏损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别把“巨头”的帽子戴太稳,风一吹,可能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