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化身“空中凶器”偷猎?该好好管管了
发布时间:2025-10-25 15:39 浏览量:4
相关的监管与法律法规的空白,亟待填补。
文 |阿 晖
只知道无人机作为武器,在俄乌冲突战场大杀四方,但没想到,小小的无人机竟然也成为了养殖场里的猎杀凶器。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有山西吕梁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自己养殖场内养的马,被热成像无人机投箭射杀,此事引起网友的关注。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而在全国多地,将无人机作为“空中猎手”进行狩猎的案例已发生多起,也引发了对于无人机这种用途的争议和法律讨论。
养殖场主“心头肉”被射杀
网传视频显示,被无人机射死的棕色马匹倒在地上,身上还插着断掉的箭体。另一段视频中,取出的箭头上还残留有血迹。马匹的主人田先生向媒体反映,10月18日夜间,有狩猎者使用无人机热成像猎野猪时,空投箭体,扎中马后导致马匹死亡。田先生称,箭体长70厘米左右,重量接近一公斤。
插入马身的箭(视频截图)
田先生向采访的媒体表示,其养殖场养了牛、骆驼等牲畜,这匹马是养殖场内唯一的一匹马。他说目前肇事者已经找到,“他们说本来是用热成像无人机去山里抓野猪的,但那天晚上山里有雾没看清楚,才错杀成了马”。
田先生痛心地表示,这匹花费一万余元购入的小马已经养了两年多了,承载着驯养心血与情感联结,如今死于狩猎者箭下,让他非常伤心。除直接经济损失外,情感价值难以估量。
田先生认为,马匹赔偿问题目前还未处理,警方正依法办理此案。辖区派出所确认,案件已移交临县公安局食药大队办理。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单纯财产损害案——射死马匹的箭头动能远超普通器械,或已触发《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危险物品”调查条款。肇事者是否涉及非法狩猎、过失损毁财物等多重罪名认定,有待警方的后续调查。
“空投狩猎”全国频发
田先生表示,他们那里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还是头一遭。但媒体通过检索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类似的事情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无人机空投箭支伤畜事件已发生多起。
在山西晋城,孙先生曾在夜间拍到过不明无人机在家附近出没。他的驼队里一只骆驼于9月30日被无人机投射的利刃贯穿致死,伤口呈十字状,触目惊心。
今年4月,湖南益阳的裴某、童某操纵无人机,利用热成像锁定目标,将长达80厘米的铁质“牙签”空投至养殖户放养的黑山羊身上,致使其被盗猎。
湖南的一名养殖场主温先生,其养殖场附近在夜里两三点时常能见到无人机,他养的猪已经莫名其妙丢失了很多,“由于找不到箭头警方也无法处理”。
还有湖北黄石网友发帖称,在自家养殖场门口,发现插在地里的标枪。长沙的一位养猪场主向先生更是损失惨重,20余头生猪不见踪影,周边却发现多支近一斤重的金属箭头,猜测应该是被无人机空投狩猎后盗走。
向先生养猪场主附近的金属箭头。(视频截图)
此类案件模式高度相似,偷猎者利用改装后的热成像无人机,搭配电磁空投器作案。夜间,热成像仪发挥作用,通过捕捉目标的红外特征,在黑暗中精准定位,无论是山林间的野猪,还是散养在户外的牲畜,都难以遁形。
背后暗藏灰色产业链
在这些案件背后,是一条逐渐成型的灰色产业链。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整套作案设备在电商平台竟能轻易购得。带热成像功能的无人机价格约2.5万元,空投器配件仅需400元,单支三棱箭头售价50至100元,只需3万元左右,就能配齐一套“致命装备”。
很多商家在网上售卖挂载在无人机空投器上的圆锥形箭头,命名为“空投牙签”,虽在商品介绍中标注“仅限专业护农使用”,但在实际销售中,并未严格核实购买者资质。部分店铺甚至直言,是否需要专业资质需看当地政策,如果地方有规定,需要办理护农证或者是狩猎证。若用于抓野猪,自行报备即可。这种模糊的态度为非法使用提供了便利。
电商平台有售卖“空投牙签”。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卖家还提供“改装教程”,详细指导买家如何增强箭头穿透力及无人机载重能力,以满足“狩猎”需求。从设备销售,到技术指导,再到一些线上群组中的实战交流,一整套灰色产业链已然形成。
在这个链条中,电商平台成为关键的流通缺口,监管的缺失使得这些危险设备轻易流入不法分子手中,为“空投狩猎”的泛滥埋下隐患。
法律和监管真空待填补
在这些无人机空投箭支案件中,一个核心争议点便是对涉事器具的定性。
根据《管制刀具认定标准》,对于三棱刃口器具,若刀尖角度小于60度、刀身长度超过150毫米,便属于管制刀具范畴。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的付建律师指出,在实际案件里,涉事箭头如果符合上述标准,再搭配无人机空投时,其产生的动能可达普通弓弩的3倍之多。如此强大的动能,足以穿透牲畜骨骼,甚至能够对人体躯干造成严重伤害,从其危害性来看,应认定为《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其他危险物品”。
然而,部分地区警方对于“箭头是否属于管制刀具”存在不同理解。虽然箭头的形状和杀伤力符合管制器具特征,但现行法规对于“刀具”的定义较为明确,箭头是否能直接等同于“刀具”存在争议。也有售卖“空投牙签”的网络商家称,目前该种“空投牙签”不属于管制器具”。
湖南浏阳市今年9月发布的禁猎通告(2025年10月1日生效)中,明确提到,禁止使用无人机等飞行器辅助投射标枪或箭支装具猎捕陆生野生动物。违反者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非法携带各种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也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浏阳的做法只是个例,大多数地区的禁猎法规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主要禁止使用地枪、电网等常规危险猎具,对于新兴的“空中猎具”,也就是无人机辅助投射箭支的行为,几乎没有明确约束。民航局颁布的《无人机飞行管理条例》虽然明确禁止“投放危险物品”,但对于“危险物品”的范围并未细化。
无人机挂载空投物。图源:极目新闻
这使得基层执法人员在面对具体案件时,缺乏实际操作依据,在实际执法中难以判断,导致在定性环节耗费大量时间,久拖不决。
无人机曾被视为“科技赋能”的典范,如今却因监管滞后异化为“狩猎凶器”。 山西吕梁的马尸、湖南猪场的箭头、晋城骆驼的贯穿伤,这些案例警示:当热成像技术与致命投射装置结合,其威胁已超越财产安全,直指公共安全底线。相关的监管与法律法规的空白,亟待填补。
素材来源:极目新闻、齐鲁晚报、扬子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