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谩骂莫言是“卖国贼”,有人力挺莫言是爱国者?

发布时间:2025-10-25 12:11  浏览量:5

打开手机刷评论,十次有八次能看见关于莫言的“骂战”:这边说他是“拿奖的文学大师”,那边骂他“专写黑暗博眼球”;有人把他的书翻烂了写读后感,有人连《红高粱》都没看完就骂“崇洋媚外”。

最搞笑的是,两拨人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发现彼此连莫言写了啥都没弄明白——这大概是中国文坛最魔幻的场面:一个作家,能让读者分成“极端粉”和“极端黑”,中间愣是没个“路人区”。

要搞懂这分歧咋来的,得先说说莫言这人的“特殊性”。他不是那种规规矩矩写“正能量故事”的作家,也不是专搞晦涩文学的“小众文青”。

2012年拿诺贝尔文学奖那阵,全国都沸腾了——毕竟这是中国籍作家头一回拿这奖,书店里他的书被抢空,连带着《红高粱》电影都又火了一把。

可没高兴多久,争议就来了:有人翻出他书里写的“饥饿”“苦难”,说他“专挑中国不好的写,给外国人看笑话”;还有人把他的“讲故事的人”演讲断章取义,说他“抹黑家乡”。

久而久之,“莫言”这俩字就成了个“舆论开关”,一提到就有人吵架,跟过年时亲戚争论“该不该放鞭炮”似的,永远没个准头。

先说说挺莫言的人为啥把他当“神”。这群人里,有不少是真喜欢文学的读者,还有些是搞创作的作家。在他们眼里,莫言的文字是“炸开沉闷文坛的炮仗”。

你想啊,以前有些文学作品,写得跟“工作报告”似的,人物千人一面,故事按“好人好事”套路走,看开头就知道结尾。

可莫言不一样,他写《丰乳肥臀》,把母亲的伟大和苦难揉在一起,不唱高调,就写她怎么在乱世里拉扯大孩子,怎么跟命运死磕;他写《檀香刑》,把酷刑写得血淋淋,不是为了吓人,是想让读者记住那段黑暗的历史。就像作家余华说的:“莫言的故事里,藏着中国人最真实的生命力。”

还有些人挺莫言,是觉得他“敢说真话”。当下不少人觉得“文学不能只唱赞歌”,得有人看见普通人的苦,写那些没被聚光灯照到的角落。莫言书里的饥饿、贫穷、人性的复杂,恰好戳中了这些人的共鸣。

有个读者说:“我爷爷经历过饥荒,他说莫言写的‘吃树皮’,跟他当年的日子一模一样。”在这些人看来,莫言不是“写黑暗”,是“记真实”——就像老辈人总爱讲过去的苦日子,不是抱怨,是怕后辈忘了怎么来的。

可骂莫言的人,理由也说得“理直气壮”。最常见的说法是“他专写中国的不好,讨好外国人”。有次刷到个评论,说“诺贝尔文学奖就喜欢看中国的苦难,莫言故意往枪口上撞”,底下还一堆人点赞。这话听着挺唬人,可细想就不对劲:难道写苦难就是“抹黑”?那鲁迅写《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不是也在“讨好外国人”?老舍写《骆驼祥子》里祥子的悲剧,是不是也在“专挑不好的写”?

还有些人骂莫言,是压根没看懂他的书,就跟着别人瞎起哄。我见过最离谱的,有人骂《丰乳肥臀》“书名低俗”,可连书的第一章都没读过;有人说莫言“不爱国”,却不知道他在演讲里说“我是中国作家,我的根在中国”。这种人就像菜市场里听人说“某菜不好吃”,自己没尝过就跟着喊“难吃”,纯属凑个热闹,跟当年抢盐抗辐射似的,没啥逻辑可言。

为啥对莫言的评价能差这么多?说白了,不是莫言的书有问题,是不同的人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

第一,是“文学观”的分歧。有些人觉得,文学就该“歌功颂德”,写光明、写美好,给人正能量;可另一些人觉得,文学得“直面现实”,既写光明,也写黑暗,这样才真实。这两种观点吵了几十年,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像有人喜欢看喜剧,觉得看了开心;有人喜欢看悲剧,觉得能让人思考。

莫言显然是后者,他的书里没有“完美英雄”,只有活生生的人——有善良的,有自私的,有勇敢的,也有懦弱的。可那些喜欢“完美故事”的人,就受不了这种“不完美”,觉得他在“传播负能量”。

第二,是“信息差”闹的。现在很多人看东西,就看个标题、看个片段,不看全貌。莫言的书里有“黑暗”,但也有“光明”——《红高粱》里,余占鳌和戴凤莲敢跟日本人拼命,这不是爱国?《生死疲劳》里,农民蓝解放不管怎么折腾,都没放弃生活,这不是生命力?可有些人就只盯着“黑暗”的片段,断章取义骂他“抹黑”,跟盲人摸象似的,摸到个尾巴就说大象是根绳子。

第三,是“舆论场”的推波助澜。现在网络上,越极端的观点越容易被看见。说“莫言是大师”,没人太关注;说“莫言是汉奸”,立马有人点赞评论。有些人为了流量,故意把莫言的话掐头去尾,制造争议;还有些人,就喜欢在网上吵架,不管对错,先骂了再说。久而久之,中立的声音被淹没了,只剩下“极端粉”和“极端黑”对着骂,搞得好像全世界都在跟莫言过不去似的。

其实,评价一个作家,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他的书”。你可以不喜欢莫言的风格,觉得他的文字太“粗粝”,故事太“沉重”,但不能没读过就瞎骂;你可以喜欢他的书,觉得他写得真实、深刻,但也不用把他捧成“神”,觉得他的每句话都是真理。

就像鲁迅说的:“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莫言不是神,他只是个写故事的人,他的书里有好有坏,有对有错,这才是正常的。

现在的网络环境,太喜欢“非黑即白”了——要么把一个人捧上天,要么把一个人踩下地。可世界不是“黑白两色”的,人也不是“好坏两种”的,文学更不是“赞歌和抹黑”的二选一。莫言的争议,说到底是我们对“文学该是什么样”“该怎么评价一个人”的争议。

最后想说:与其在网上跟人吵莫言好不好,不如静下心来读一本他的书。读完了你再骂,再夸,都比跟着别人瞎起哄强。毕竟,书是给人读的,不是给人当“吵架工具”的——你说,对吗?

真正的清醒,从来不是跟着人群站队,而是带着脑子,自己去看、去读、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