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秀双鸭山】非遗骨编技艺展现独特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25-05-16 16:21  浏览量:3

生动的造型,质朴的风韵,深厚的底蕴.....宝山区骨编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黄道仁以独特精湛的“骨编制作技艺”在各大国际展会实力“圈粉”,在即将举办的第34届哈洽会上,非遗骨编技艺将再次走上前台,展现它的独特文化魅力。

骨编,用动物骨头编制工艺品的一种技艺,源于汉代象牙篾丝编织工艺。同治年间,黄氏先人在京城造办处供职得见牙编贡品,经其专研,以骨代牙,形成了“骨编制作技艺”。材料以牛骨、骆驼骨、鹿骨等为原材料,工艺的繁复程度极高,有剖磨、反复蒸煮、劈篾、刮条、加压浸泡、漂白、磨制编篾、抛光等共40多道工序,骨篾丝厚、宽度最细可低于0.2毫米。编制品主要以花瓶、屏风摆件、鬼工球等为主,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今年70岁的黄道仁,从1984年下定决心钻研骨编,如今已有41个年头了,他不断地摸索、琢磨、试验,经历过数百次的失败,但从不失信心,最终收获成功。黄道仁对骨编技艺十分执着,他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这个骨篾,需要多大的压力、多少温度、多久的时长,那是需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准确掌握的。而且在编制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天气、湿度、温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都要一点一点去摸索,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攻破,最后摸索出了一套完整、基本定型的骨编制作工艺。对这项技艺,他表示还要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目前,黄道仁已开发出瓶、扇、盘、筒、罐及手镯、手串、鬼工球等骨编艺术品,骨编作品在北京、唐山、绥化、佛山、深圳、香港等城市均有个人收藏。“我期望借助哈洽会平台,提高骨编制作技艺的知名度,让大家对这项技艺有所了解,增加对这项技艺的认知,有利于避免失传断代的情况发生,更希望将来这项技艺能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骨编技艺源远流长,得到更好地传承。”黄道仁说。

近年来,宝山区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工作思路,着力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在广泛开展普查、搜集、整理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实施非遗项目保护及名录申报工作。2022年,宝山区“骨编制作技艺”被列入双鸭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列入黑龙江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