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为何摔死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母亲赵姬30岁守寡后的选择太狠
发布时间:2025-10-22 17:26 浏览量:4
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雍城举行冠礼。
就在这个本该庆贺的日子,一场血腥政变撕碎了所有伪装——母亲的男宠嫪毐竟然带着叛军杀向蕲年宫!
更让人震惊的是,赵姬与嫪毐已经生下两个儿子,还密谋着让这俩孽种取代嬴政!
这哪是什么宫廷丑闻,这简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最彻底的背叛——用另外两个孩子,来谋杀自己的亲生骨肉。
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正月,就在前一年,秦军在长平坑杀了赵国40万俘虏。
整个邯郸城,家家挂孝,户户哀号。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叫赵政的孩子出生了——没错,他姓赵,不姓嬴。
3岁时,父亲异人逃回秦国,赵姬与嬴政被抛弃在邯郸,靠着赵姬娘家的藏匿才得以逃脱大难。
想想看,一个孩子刚学会叫爸爸,爸爸就跑了。
不光爸爸跑了,连自己的姓都不能用,得改成妈妈的姓,装成赵国人才能活命。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依恋创伤"——当孩子在关键期得不到稳定的情感支持,他就会形成一种防御性人格。
说白了就是:我谁都不信,我只信自己。
燕太子丹曾是嬴政在邯郸的发小,后来再见面时,嬴政冷漠相待,毫无旧情。
这不是薄情,这是创伤后的自我保护——把心包裹起来,就不会再受伤。
那九年里,嬴政学会的不是如何去爱,而是如何在仇恨中生存。
街上随便一个赵国人,都可能朝这个秦国质子的儿子吐口水。
吃了上顿没下顿,活过今天不知道有没有明天。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陷邯郸后,嬴政亲自跑到邯郸,把当年欺负过他的人统统活埋。
二十年了,他还记得每一张脸,每一次羞辱。
这种病态的记忆力,恰恰说明那些创伤从未愈合。
表面上他报了仇,可内心那个受伤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
咱们换个角度看赵姬。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去,赵姬成了王太后,不过三十多岁。
三十岁,正是女人如狼似虎的年纪。
丈夫死了,儿子才13岁,整个后宫就她一个活寡妇。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赵姬啥都有了——权力、地位、财富,就是没有男人。
她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后来吕不韦怕惹祸,找了个"大阴人"嫪毐来顶包。
这个嫪毐可不简单,据说能"以阴茎为轴,转动桐木车轮"。
赵姬图什么?图的是青春的肉体,图的是床笫之欢,图的是作为女人最原始的满足。
但更深层的,她图的是掌控感。
在邯郸那些年,她和儿子相依为命,她是保护者。
可儿子当了秦王,她突然发现,自己从保护者变成了被保护的对象。
这种角色转换,让她极度不适应。
所以她需要嫪毐——不仅是情人,更是她能完全掌控的男人。
两人在雍城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才是真正属于她的。
不像嬴政,越来越像个冷漠的君主,越来越不需要母亲。
从心理动机看,赵姬要的不是背叛儿子,而是找回做母亲的感觉——那种被需要、被依赖的感觉。
只是她选错了方式,也低估了儿子的狠心。
嫪毐这哥们儿,本来就是个市井混混。
原名嫪大,职业是屠狗的。
一个杀狗的,突然被太后看上,被封为长信侯,有山阳郡为食邑,门下有家僮数千人,门客千余人。
这就像一个送外卖的,突然成了马云的干儿子。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冒充者综合征"——当一个人获得远超自己能力的地位时,内心会极度不安。
为了掩盖这种不安,他会表现得更加嚣张。
嫪毐在宴会上公然宣称自己是秦王的"干爹"。
这不是狂妄,这是恐慌。
他需要不断地宣示自己的地位,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
假太监的身份是假的,长信侯的权力是假的,连他和赵姬的感情,说到底也是建立在肉欲之上。
嫪毐发动政变,使用了太后和秦王的印玺调动军队。
他真以为自己能推翻嬴政?
不,他只是在赌——赌赵姬会站在他这边,赌那两个私生子能给他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可惜,一个靠下半身上位的男人,永远理解不了权力的本质。
权力从来不是靠肉体交换来的,而是靠实力夺来的。
当嬴政的军队开到,嫪毐的乌合之众瞬间土崩瓦解。
嫪毐被车裂,夷三族,两个儿子被装进麻袋摔死。
秦汉史专家李开元认为,嫪毐之乱本质上是赵系外戚和楚系外戚的权力斗争。
但从人性角度看,这更像是一个关于背叛的寓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深的创伤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
因为只有你信任的人,才有机会捅你一刀。
嬴政13岁登基,身边三股外戚势力:祖母夏姬的韩系、养祖母华阳夫人的楚系、母亲赵姬的赵系。
每一个女人背后,都是一群饿狼。
他们表面上辅佐少年天子,实际上都在等着分一杯羹。
嬴政的弟弟成蟜叛变投赵,被赵王封在饶地。
亲弟弟都能叛变,还有谁可信?
嫪毐之乱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母亲用另外两个儿子来威胁他的王位时,嬴政心中最后一点温情也死了。
嬴政幽禁母亲后,27位大臣为太后求情,全部被杀。
这不是残暴,这是绝望后的报复。
你们都说母子情深?那好,我就让你们看看,我可以有多绝情。
后来茅焦劝说嬴政,他才把母亲接回咸阳。
但那只是政治妥协,不是和解。
母子之间的裂痕,永远无法弥合。
嬴政"不信功臣,不亲士民",每天要批阅120斤的竹简文书。
120斤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因为他谁都不信。
不信大臣,怕他们造反;不信太监,怕他们是下一个嫪毐;甚至不信自己的儿子扶苏。
嬴政在咸阳建了270座宫观,用复道相连,办公地点不固定,生怕有人暗害。
这哪是皇帝,这分明是个惊弓之鸟。
现代心理学把这叫"偏执型人格障碍"——极度多疑,认为所有人都在害他。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那个被母亲背叛的夜晚。
吕不韦死后,嬴政对参加葬礼的人分等级处罚,可见其控制欲之强。
他要的不是臣服,而是绝对的掌控。
因为只有掌控一切,他才能有一丝安全感。
可越是这样,他越孤独。
49岁就死了,累死的,也是孤独死的。
一个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到死都没有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
结语嬴政的一生,是一个关于创伤如何塑造暴君的故事。
邯郸九年教会他仇恨,嫪毐之乱教会他绝情,而母亲的背叛,彻底关闭了他心中最后一扇通往温暖的门。
嫪毐之乱被称为"秦始皇五十年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不是因为军事威胁,而是因为它摧毁了嬴政作为人的最后一点信任。
从此,世上再无需要母亲的赵政,只有一个孤独到极致的始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年赵姬选择站在儿子这边,如果她给了嬴政哪怕一点点母爱,历史会不会改写?一个内心有温暖的嬴政,会不会成为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不是一个暴君?
您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如果这篇文章让您对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秦始皇。
参考文献
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中华书局,2009年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陈舜臣:《秦始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鹤间和幸:《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