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粉藏石棉!强生爽身粉案:美国惩罚性赔偿有多狠?

发布时间:2025-10-21 16:34  浏览量:4

强生爽身粉致癌赔偿案:天价判决背后的真相与困境
2024年10月初,美国洛杉矶法院判了个大新闻。

全球知名的强生公司,因为自家卖了百年的婴儿爽身粉里有致癌的石棉,得给一位患癌去世用户的家属赔9.6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70亿。

这可是强生打成立以来,单笔赔偿金额最高的一次。

更麻烦的是,现在全美国还有6.7万名觉得自己因爽身粉患癌的人,可能要跟强生打官司,这事儿显然没那么容易结束。

一开始我还纳闷,婴儿爽身粉这么常见的东西,怎么会致癌?后来看了案件细节才明白,问题出在原料上。

爽身粉里主要用的是滑石粉,这东西本身接触皮肤没啥事,你看体操运动员上场前都往手上抹,就是为了防滑。

但坏就坏在自然界里,滑石矿总跟石棉矿“长在一块儿”,要是加工的时候没把石棉彻底清干净,就会有石棉微尘混进滑石粉里。

这石棉可不是小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把它归为致癌物了,吸进身体里,得肺癌、间皮瘤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咱国家《化妆品卫生规范》也明确说,日化产品里不能加这东西。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强生其实早知道这风险,1980年的时候,他们内部就有电子显微镜能检测爽身粉了,完全有能力发现里面的石棉。

那时候石棉致癌的事儿在国际上已经是公认的了,可强生就是没改配方,也没调整生产工艺,还一直跟公众说自己的产品绝对安全。

直到2020年,因为相关诉讼闹得越来越大,舆论压力顶不住了,才用玉米淀粉把滑石粉换了。

这波操作真的让人想不通,早十几年整改,不就能少让很多人担风险吗?

为啥赔偿能到70亿?美国这“惩罚性赔偿”真不一般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致癌,赔偿怎么能到70亿这么多?其实这里面大部分是“惩罚性赔偿”,真正补治疗、丧葬费这些实际损失的钱,占比特别少。

美国搞这惩罚性赔偿,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企业违法的成本变高,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针对那种大企业欺负消费者的情况。
之前就有过不少类似的案子,1981年的时候,福特汽车发现自家一款车的油箱有问题,容易起火,可他们为了控制成本,就是不召回。

后来真出了人命,法院判福特赔1.25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

还有2021年,万宝路香烟的母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因为没充分告诉大家吸烟致癌,甚至还在广告里美化吸烟,最后也得给一位肺癌死者的家人赔210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
而且美国这惩罚性赔偿还有个特点,就是“上不封顶”,不管产品卖多少钱,也不管实际损失有多大,只要法官或陪审团觉得企业做得太过分,就能判很高的金额。

尤其是陪审团审案的时候,成员都是普通人,看见企业不管消费者死活,很容易因为同理心生出火气,判出天价。

强生这案子里,陪审团估计就是看不惯他们“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态度,才给了这么高的赔偿。

咱国家其实也有惩罚性赔偿,比如食品安全出问题,消费者除了要损失赔偿,还能要产品价格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钱,要是不够一千块,就按一千块算。

但跟美国比,差别还挺大,咱这有明确的上限,更偏向于弥补消费者的损失,而不是单纯“罚”企业。

比如你买了50块钱的过期食品,最多能赔500块,跟强生那70亿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70亿赔偿能拿到手吗?两道坎摆在前面
不过话说回来,这70亿虽然看着吓人,但要真拿到手,恐怕没那么容易,至少有两道坎要过,第一道就是强生上诉。

美国一审是陪审团判的,二审就换成法官了,法官不会像陪审团那样容易受情绪影响,更看重法律条文和赔偿的合理性,所以很可能会把赔偿金额往下砍。
之前福特汽车那案子就是例子,一审1.25亿的惩罚性赔偿,上诉后直接降到300万,缩水了好多。

还有2014年,骆驼牌香烟的生产商雷诺公司,陪审团判他们给一位肺癌死者的遗孀赔230亿美元,结果上诉后,法院觉得金额太高,直接砍到169万,几乎等于没赔。

这么看,强生要是上诉,这70亿大概率得往下降,第二道坎更让人无奈,就是强生可能会用“破产”来躲债。

不是说整个强生公司要倒闭,而是他们可以把爽身粉这部分有问题的业务,拆到一家子公司里,把因为爽身粉产生的赔偿债也转移过去。

然后再让这家子公司申请破产,按照规定,子公司一破产,这些债就一笔勾销了,母公司一点损失都没有,相当于“自断一臂”就把麻烦甩了。
之前就有美国药企这么干过,因为生产的阿片类药物让人成瘾,惹了一身官司,最后把问题业务拆到子公司,让子公司破产,成功躲了几十亿的赔偿。

要是强生也这么操作,那这位去世用户的家属,就算赢了官司,可能也拿不到钱,这“纸面胜利”也太让人憋屈了。
其实这事儿不光是强生一家的问题,更暴露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处,惩罚性赔偿本来是想给企业提个醒,让他们重视消费者的安全,也给维权的人一点信心。

但现实里,企业能上诉砍赔偿,还能玩破产套路,最后真正能拿到赔偿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后续强生会不会上诉,会不会搞破产操作,还得接着关注。
不过我觉得,对企业来说,耍小聪明躲责任不是长久办法,要是总把利润放在消费者安全前面,就算这次躲过去了,下次还可能出更大的问题。

只有真把用户的健康当回事,才能走得远,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