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万吨美豆遭拒!中国大豆供应链去美化,特朗普急寻面谈难破局
发布时间:2025-10-21 06:33 浏览量:4
2025年10月20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一组数据,让美国农业圈和政坛炸开了锅,今年9月,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量从去年同期的170万吨直接降至零。这一“归零”数据,不仅给美国大豆产业浇了一盆冷水,更让一直盼着中方恢复采购的特朗普彻底死心,近期频频释放信号,希望能在中美高层会面时当面协商大豆采购事宜。
从“170万吨”到“零”,这组数据背后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大豆供应链布局的必然结果,更是中美贸易博弈中,中国底气渐足的直接体现。
美国大豆
对于美国大豆产业来说,中国市场曾是“生命线”。过去多年,中国庞大的大豆需求支撑着美国中西部农民的收入,每年数百万吨的采购量让美国大豆出口商不愁订单。但从去年9月的170万吨,到今年9月的“零进口”,这一断崖式下跌,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幻想。
美媒在数据公布后紧急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尚未采购今年秋季收获的美国大豆。要知道,美国大豆秋收后,若不能及时找到买家,农民不仅要承担仓储成本,还可能因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价格暴跌。按照往年中美大豆贸易规模估算,若中美贸易谈判迟迟没有进展,美国农民将面临数十亿美元的直接损失。
美国大豆收割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市场的“缺席”找不到替代者。全球范围内,能消化美国海量大豆的市场寥寥无几,欧洲、东南亚等地的需求早已趋于稳定,根本无法填补中国留下的170万吨缺口。此前,美国农业部还曾乐观预测,中国会在秋收后恢复采购,如今数据出炉,这份乐观彻底变成了恐慌。
特朗普团队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近期,其身边幕僚多次对外透露,特朗普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中美高层会面中,把“中国采购美国大豆”作为核心议题之一,甚至想通过当面沟通的方式,让中方松口。但从中国当前的态度和行动来看,特朗普的这份期待恐怕要落空。
特朗普团队
美国之所以着急,核心原因是中国已经不再依赖美国大豆。数据显示,目前巴西占中国大豆进口的比例已经超过85%,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从“依赖美国”到“重仓巴西”,中国用多年时间完成了大豆供应链的“去美化”,这也是今年9月敢对美国大豆“零进口”的关键。
中国与巴西的大豆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形成了深度绑定的产业链合作。一方面,中国企业早年就进入巴西,参与大豆种植、仓储、物流等环节的投资,不仅保障了大豆供应的稳定性,还能通过提前锁定订单、定制化种植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中巴之间还建立了便捷的贸易结算渠道,部分贸易采用本币结算,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让双方合作更可持续。
巴西大豆
除了巴西,中国还在积极拓展其他供应来源。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国的大豆进口量近年来稳步提升,虽然目前占比不高,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大豆供应选项。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布局,让中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不用再因为大豆问题“受制于人”。
对于中国来说,大豆不仅是粮食,更是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关系到民生和产业稳定。过去,美国曾多次把大豆作为贸易博弈的“武器”,试图通过限制大豆出口施压中国,但现在,中国已经用多元化的供应链,破解了这一“卡脖子”风险。如今的中国,再也不用为了保障大豆供应,在贸易谈判中被动让步。
人民币的购买力
特朗普想通过面谈让中国买大豆,但他显然没搞懂,现在的中美贸易谈判,早已不是“多买几吨大豆”就能解决的问题。中国在谈判中更在意的,是科技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补贴等核心议题,这些涉及中国产业发展的根本利益,远比大豆采购重要得多。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美国近年来的单边主义行径,让双方的信任基础不断削弱。动不动就威胁加征关税、对中国企业搞出口管控,甚至把华为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的贸易原则,也让中国对美国的“承诺”不再信任。
中美磋商
就拿关税问题来说,华盛顿方面近期还有个别官员放话,要重新对中国加征关税,而特朗普一边说“不打算伤害中国”,一边又要求中国先让步、多买大豆。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让中国无法接受。中国的立场很明确:要谈贸易,美国得先拿出诚意,比如取消不合理的关税,这是谈判的前提。
更关键的是高科技领域的限制。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禁令,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还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中国多次表示,若美国不放松高科技出口管制、取消对中国企业的不合理限制,贸易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毕竟,中国要的是公平的发展环境,而不是在“被遏制”的前提下做交易。
华为科技
过去几年,美国在贸易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曾经承诺取消部分关税,最后却临时变卦;又比如达成的阶段性协议,美国却迟迟不履行承诺。这些经历让中国意识到,没有长期稳定的协议保障,单纯的“口头承诺”和“大豆采购”,根本无法解决中美贸易的根本矛盾。
中美之前磋商
尽管特朗普急着谈大豆,中美高层会面也可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但要说就此结束持续半年多的中美贸易战,显然还不现实。
从美国国内来看,大豆背后涉及的农民选票,以及稀土等领域涉及的军工集团利益,虽然对特朗普有一定压力,但还没到“压垮骆驼”的程度。特朗普团队目前更在意的是短期政治利益,而非彻底解决中美贸易分歧。比如,他们可能会为了争取农民支持,暂时在一些非核心议题上让步,但涉及科技遏制、关税政策等核心利益,美国不会轻易妥协。
美国豆农
从中国这边来看,现在已经没有了“急于结束贸易战”的压力。供应链的多元化让中国在经济层面有了更多底气,而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反而让中国在国际社会获得了更多理解和支持。中国更愿意在谈判中“稳扎稳打”,一步一步争取核心利益,而不是为了“快速达成协议”而妥协。
此外,信任的重建需要时间。美国要想让中国重新大规模采购大豆,首先要做的是拿出诚意,比如签署长期的大豆供应协议,保证不将大豆作为贸易博弈的工具;同时,在关税、科技管制等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恢复中国对美国的信任,为后续的贸易合作打下基础。
否则,即便中美高层会面能达成一些初步共识,美国大豆的“零进口”局面恐怕还会持续,美国农民的损失也将不断扩大。毕竟,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没有美国大豆,中国的供应链依然稳定;但没有中国市场,美国大豆产业却很难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