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走一圈:北面骆驼稀了,始祖鸟凯乐石成街景

发布时间:2025-10-19 22:43  浏览量:4

上海街头的冲锋衣换届已成定局,北面、骆驼退居二线,始祖鸟与凯乐石全面占位,并以更高功能和设计感赢得中产与年轻人的衣橱

走在淮海中路,靠窗的小咖啡店里坐着的三个人,左边胸口是小鸟,右边肩膀是“K”,门口一阵风吹进来,衣摆微微起伏,黑灰、军绿、湖蓝错落着,很难再看到大面积的北面和骆驼

从地铁到写字楼,再到周末的郊野公园,“谁在上海穿什么冲锋衣”已经是一眼能看懂的城市注脚

说白了,这是一次审美与身份的联动换挡

为什么北面、骆驼不再“吃香”?

先不谈质量,先看场景

在大学图书馆门口排队的那一刻,你会突然意识到,十几件同色同版的北面、骆驼并排站着,像极了临时发的校队队服

有业内人士提到,品牌附属价值一旦被“群穿”稀释,哪怕它的专业背书再硬,也会在都市语境里降级

当一件衣服变成“默认”,它的个性就没了

更扎心的是假货

北面在二级市场的“几百块高仿”几乎肉眼难辨,真假混穿把信任打了个对折

不少消费者反映,与其花时间做鉴定,不如换个选择,干脆投向更有辨识度、假货比例更低的品牌

烂大街和假货的双重叠加,直接把“我是谁”的表达拉成噪音

另一边,始祖鸟和凯乐石到底抓住了什么?

先是功能的“真刀真枪”

对抗风雨保温透气,是外套的基本盘,但剪裁和面料的细节,决定了它能不能同时跑进城市和山野

始祖鸟被户外圈称作“天花板”,凯乐石有“中国硬壳”的口碑,专业层面不用赘述

更关键的是它们把版型做出了骨相,干练的线条与不夸张的轮廓,让它们进电梯、进会议室都不突兀

功能加设计,不是二选一,而是新的秩序

社交媒体加了一把火

小红书的穿搭笔记从配色到配件,给了“山系日常化”一条很清楚的路径

社交平台把“户外制服化”的速度推得更快,同时也把“细节分层”的门槛抬了起来

你会发现,同是黑壳,有人用一顶亮色帽子就把气质拎起来了

数据也在说明问题

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始祖鸟在上海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0%,凯乐石增长约25%

这不是一波短期的跟风,而是消费结构在移动

当功能与审美都能对上号,钱包的投票就很干脆

这背后还有上海式的讲究

中产标签不是炫耀,而是“我知道自己在买什么”的确认

早上通勤肩上的电脑包,午后咖啡店里的键盘声,周末的山径和碎石路,衣服要跟生活无缝衔接

在这样的节奏里,衣服成了身份的暗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声明

最新的变化也在继续

始祖鸟和凯乐石不断推出新配色和新系列,把“城市可穿性”继续往前推

与此同时,北面和骆驼并没有放弃,正在尝试品牌升级、调校线条、做更细分的系列来找回话语权

简单说,这场对决进入了第二回合,胜负不再是一刀切

具体到怎么穿,上海人的思路是把“户外”揉进“日常”

冲突混搭,是很多人用得顺手的一招

硬朗的壳夹配一条百褶半裙,或者搭一双长筒靴,风格被拉出层次,防风和好看两不冲突

路过南京西路那段玻璃幕墙,倒影里能看到光泽和褶皱碰到一起的那种机敏感

另一个窍门是留白

外套有体积感,下半身适度露肤,让轻盈和硬挺对话,人显得更提气

最后是颜色

别被黑白灰困住,给自己选一个活泼的点,比如帽子或围巾的一抹橙,整个人就亮起来了

细节决定质感

把鞋和外套做个“势能匹配”,是最省劲的办法

始祖鸟配萨洛蒙,凯乐石配自家越野鞋,跑动的线条对上了,整体就稳

配饰方面

精不在多,三样以内最舒服,让每一件都有“话语权”

墨镜、包、帽子在同一色系里互相呼应,比堆满更显贵

最后别忘了拉链

双向拉链把下摆开一点,腰线就出来了,压迫感瞬间退场

这些微小动作,都是把“功能服”变成“会穿的衣服”的关键

把视野拉远,纽约和东京都演过类似的剧本

纽约从耐克、阿迪到 Stone Island,是从“大路货”走向“材质与设计的个性化”

东京从优衣库到无印良品,是从“好穿”到“有气质的好穿”

潮流总是按着大众化—分层—再细分的路径往前走,上海只是更快一点

回到这场看似“品牌之争”的风向

起因是北面、骆驼在学生群体中高度同质,假货又把稀缺感打散,附属价值滑落

过程是始祖鸟、凯乐石以专业力和版型美学切中城市生活,社交媒体加速放大

结果是上海街头的审美坐标被重绘,穿的人少的品牌退到了边上

现在的进展是双方持续上新,市场继续分层,消费者手里的选择变多了

这不是鄙视链,而是一次“我到底在买什么”的认真对话

好穿是底线,好看是加分,合适是王道

当我们讨论“谁更潮”

真正要紧的是衣服帮你去哪里、和谁同行、值不值得被你一再穿出门

如果说这座城市给了答案

那就是功能与审美并重,表达要清晰,身份不必用力

最终

选择权回到你自己,街头的风景也就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