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乔家大院~38军113师炮团一营战友聚会散记之七

发布时间:2025-10-18 00:18  浏览量:4

龙城战友联谊(七)

走进乔家大院,感悟晋商风骨

炮团一营战友聚会散记之七

文/卢宝行

美篇制作/刘文明

24日中午时分,大巴从晋祠出发前往乔家大院,行驶一个小时左右,到达目的地。

下车后步行几百米,经过一条琳琅满目的繁华闹市--复盛城。这里是停车场到景区的必经之路,游客需穿过复盛城才能到达乔家大院检票口。

复盛城采用传统的对称式布局,为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风格结合现代建筑特色,营造出极具乔家风韵的古风建筑群

复盛城街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有乔府家宴馆、乔家会馆等,还有非遗店铺展示传统手工艺,以及祁县特产、特色工艺、民间娱乐等项目,此外,乔家大院主题客栈群也位于此,能让游客感受乔家文化氛围。

张从东、杨庆萍夫妇

左起李保华、刘文明、赵录河

赵录河、孟淑华夫妇

左起:孟淑毕、赵录河、李锁奎、王爰民、王魁花

卢宝行

出复盛城街区即到达乔家大院乔家大院景区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牌坊。

牌坊为明清建筑风格,顶、斗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中间镶嵌绘着花纹、描着金边的额,横梁五彩缤纷,富丽堂皇。4根粗壮的红色立柱,基座是高大的雕花石墩,两旁呈八字形大红灯笼高高挂,整体造型气派,极具传统韵味。

牌坊和门楼之间是一个广场,两边分布着一些商铺、游客中心和群雕。穿过牌坊,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乔家大院。

左起赵录河、王爱民、卢宝行

左起:石全明、郭勇、张从东、张志刚、高嘉兴、刘文明

陈建平、王红霞夫妇和两个孙女

李贵德、程建书夫妇与孙女

乔延民、王爰民等部分战友及家属

左起卢宝行、孟淑毕、赵录河

赵录河、孟淑华夫妇

左起吴亮、李保华、高嘉兴、 赵国平

石全明、刘文明

陈建平(左)、何儒波

郑秀、黄金慧

左起:张龙江、张洪斌、杨纪生、杨永明、张志国、冯小群、赵岐文

左起:赵岐文、张龙江、吴亮、高嘉兴、李保华、陈羡军、赵国平、赵录河、乔明德、李锁奎、吉张民、王爱民、张洪斌

2018年春天曾和好友自驾游到过此地,七八年过后重游,环境显然比上次更干净整洁。自牌坊到大院几百米的道路两侧有十组写实雕像,再现了乔家的历史与精神风貌,如:“走西口”雕塑:位于牌楼右侧,展现了乔家创业始祖乔贵发在乾隆初年为改变贫穷现状,远去内蒙古寻找出路的情景。

创业始祖走西口

“长街小卖”塑像:乔贵发走西口落脚包头后,发现当地冬季蔬菜少、大豆多,于是做起豆腐和豆芽生意,乔家由此起家,该塑像展现了这一情景。

做豆腐豆芽起家

拉骆驼的雕塑:在牌楼左侧,描述了乔贵发拉着骆驼随商队一路行商的过程,体现了晋商走西口的艰辛。

骆驼商队

漫步走在去向乔家大院道路两侧,一组组塑像展示了乔家的发展历程,在一骆驼塑像处,看有人骑在上面照相,也爬上去照了张。孰料照片出来后,“禁止攀爬”四字很是醒目,不知不觉当了回不文明游人。

卢宝行探仿古商队

“课子读书”塑像:乔致庸在经商过程中重视后辈教育,不惜重金请老师教儿孙读书,此塑像体现了乔家对教育的重视。

课子读书

“乔致庸拜见慈禧太后”塑像:1900 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时曾住在乔家大院,这组塑像定格了这一历史画面。

拜见慈禧太后

“与左宗棠对话”塑像: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平定西北时,军费由乔家票号存取汇兑,二者关系密切,该塑像展现了他们对话的场景。

乔家与左宗棠对话

乔家大院由“四堂一园”组成,四堂即:“在中堂”“德兴堂保元堂”“宁守堂”,一园即:乔家花园。

中堂:是乔家第四代掌门人乔致庸的堂名,也是乔家大院的核心部分。其整体布局为双喜字形,堡门坐西朝东,雕梁绣柱,大门正对面是百寿图砖雕照壁上刻100个篆体寿字,为乔家大院砖雕艺术中的精品。大院由6个大院、9个小院、313间房屋组成,内部建筑精美,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

德兴堂:位于中堂西面,是乔致庸的堂弟乔致祥的宅院,总体布局为隶书“寿”字。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有6个相互贯通的院落,由南往北依次为“明义堂”“书香门第”“高观楼”等,由东往西依次为“福寿堂”“致远堂”等。 

保元堂:位于中堂西北面,是乔家第四代乔超五宅院,由大小三个院落组成,建筑规制较高,体现了乔超五官衔品级的特点,曾是乔家的藏书楼,有“民俗大观园”之称。

宁守堂:位于中堂北面,为乔氏家族始祖乔贵发的故居,俗称老院,取意为“宁静致远”“取信守约”,主要展示晋商文化专题内容,通过实物陈列等方式,再现了祁县一带在明末清初的商业、金融状况。乔家花园:位于乔家大院的北面,是乔家大院的后花园,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等景观,布局精巧,环境优美,是乔家主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一园即乔家花园:位于乔家大院的北面,是乔家大院的后花园,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等景观,布局精巧,环境优美,是乔家主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乔明德(左)、王爰民

张从东、杨庆萍夫妇

石全明、刘文明

石全明、刘文明

陈建平、王红霞夫妇

左起:郭有良、王爱民、乔明德、李锁奎、吴亮

张从东、杨庆萍夫妇

乔明德、李锁奎、李保华

乔明德、王爰民、王魁花、张龙江等

左起:何儒波、乔明德、梁青云、吉张民、李锁奎、张锁海、王爰民

石全明

帐房先生 黄金慧

帐房先生 郑秀

帐房 刘文明

乔延民、陈桂荣夫妇

乔延民、陈桂荣夫妇

郑秀、黄金慧

陆如江、金玲芳夫妇和孙女

乔家大院是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乔家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宅相连,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磨青砖墙,墙上有掩身女儿墙、瞭望垛口和顶楼,四角有高耸的眺阁、更楼,整体像座坚固的城堡,防御性极强,从高处俯视,呈双“喜”字型,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体现了严谨的布局和强烈的秩序感。

宅院以传统四合院为主,组合成多进院形式,如穿心院、偏正院、过庭院等。正偏结构明显,正院为主人居住,房顶为瓦房顶,偏院为客房或佣役住所均为平房顶且低于正院,体现了主仆有别、尊卑有序的观念。

遍布全院的砖、木、石三雕和彩绘装饰是乔家大院的一大特色。砖雕题材广泛,如百寿屏雕、“龟背图”砖雕等;木雕多用于门楼、窗棂等,图案以福禄寿喜等民俗图案为主;石雕虽数量较少,但文化内涵深刻,如门墩上的石雕有博古香炉、戏曲故事等。彩绘色彩鲜艳,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走入乔家大院,青砖黛瓦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在“中堂”的庭院里,仰头看飞檐挑着流云,指尖触到门墩上温润的石雕,忽然懂得:这座大院,装的不只是乔家的富贵,更是一代晋商刻在骨子里的信”与“韧”。

院里的每一处雕饰都在讲故事。百寿图照壁上,100 个篆体寿字蜿蜒排布,不只是祈福,更藏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治家之道。窗棂上的“暗八仙木雕,没有张扬的仙气,反倒透着几分务实,就像晋商不尚空谈,把“仁义礼智信”刻进票号的规矩里,靠的不是豪言,而是每一张银票背后的一诺千金)。

石全明

赵岐文

王建听夫妇和孙子

王爰民、李锁奎

张世斌

苏虎

最触动人心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 “克制”。高墙虽高,却没少了透气的箭窗,院落虽深,却处处留着采光的天井。乔家挣下万贯家财,却没把大院建成张扬的宫阙,反倒用 “双喜”“寿” 字的布局,把 “家和” 的念想揉进建筑里。想起乔致庸 “一言九鼎” 的家训,忽然明白:晋商的成功,从不是靠投机取巧,是走西口时驼队里的坚韧,是票号里 “见票即付” 的诚信,是哪怕富可敌国,也守着 “商亦有道” 的本分。

如今院里的红灯笼,早已不是当年照亮乔家夜话的那盏,却依然暖着游人的眼。看着穿梭的人群对着 “犀牛望月镜” 惊叹,听着导游讲乔家 “富而不骄” 的往事,忽然觉得:这座大院最珍贵的,不是那些雕梁画栋的文物,而是它留下来的一种精神,对 “信” 的坚守,对 “家” 的珍视,对 “道” 的敬畏。

左起:石全明、刘文明、张志刚、高嘉兴

左起:王守珍、张世斌、张从东、杨庆萍

左起宋平莲、黄金慧、王魁花

黄金慧、何儒波夫妇

赵岐文、赵录河

杨庆萍、黄金慧

乔家的繁华早已落幕,但那些藏在砖石里的风骨,却像院角的老槐树,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在时光里站成了永恒。

已是下午二点多,与同住一室的刘玉军回返闹市,在闹市街找了个小店,每人吃了一盘饺子充饥。

杨纪生、张志刚

邓秋桂

黄金慧、藏春丽

石全民

陈泱仪

孟淑华、王魁花

乔延民、陈桂荣

刘文明

张世斌、王守珍、谭素平

冯梅、黄劲华

陈桂荣

大红灯笼高高挂

赞一营首届联谊会

南昌马哲义战友为一营首届战友联谊会赋诗一首。

飞虎火神先列营,

女兵军嫂意牵萦。

中军帐外秋点将,

猎猎军旗聚晋庭。

前有垂髫追笑语,

后随耆老展豪情。

更添院友相携契,

一路欢声满路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