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业工人到网约车司机:中年男人的方向盘上,载着一个家的重量

发布时间:2025-10-13 21:31  浏览量:4

77% 的网约车司机在失业后转入这行,62.8% 是家庭唯一的就业人员。看到财经杂志这组网约车行业调查数据时,我正坐在一辆网约车的后座,前排司机的背影突然变得格外清晰 —— 那是我无数次见过的模样,却在数据的映照下,多了层沉甸甸的重量。

我常年把网约车当 “代步腿”。坐得多了就发现,网约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出租车师傅爱聊,从路况说到家常,遇到堵车还会吐槽两句油价电价;可网约车司机大多沉默,双手稳稳握着方向盘,视线只盯着前方的路和导航,连偶尔的变道都透着股 “程序化” 的冷静。有次我试着搭话,问他今天跑了多久,他也只是低声回了句 “快十个小时了”,便再没多余的话。后视镜里,他的脸没什么表情,既没有疲惫的松懈,也没有接单的雀跃,就像一个精准操控车辆的 “机器”,唯独握着方向盘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着淡淡的白。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份 “沉默” 不是冷漠,而是被生活和算法磨掉的棱角。他们不是不想聊,是长时间的驾驶让嗓子发紧,是担心分神会错过下一个订单,更是怕多说一句话,就打乱了 “接单数 - 流水 - 时长” 的既定节奏。平台的算法像无形的线,把他们变成了 “提线木偶”:早高峰要赶在 7 提前到热门区域,不然订单会少一半;午间要盯着热力图跑,稍微偏离就可能 “空驶”;到了晚上,哪怕眼皮打架,也得再跑几单凑够当日目标 —— 家里的房贷要还,孩子的学费要交,老人的药钱不能断,每一分流水都连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容不得半点 “任性”。

这篇报道终于把我零散的观察,拼成了网约车司机的完整群像:他们大多是中年已婚男性,之前可能在制造业的流水线上拧过螺丝,在建筑业的工地上扛过钢筋,是受行业调整影响最大的那批人。失业后,没太多选择的他们,把方向盘当成了 “救命稻草”。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出门,晚上要等路上没什么人了才收车,午饭常是在车里啃个面包解决,上厕所都要算着时间找 —— 就怕错过一个订单,就少了几块钱收入。有次遇到一位司机,他手机支架上贴着张便签,写着 “今日目标:500 元”,便签边角已经磨得卷了边,想来是贴了很久。他说自己之前在建材厂上班,厂子倒了后,找了三个月工作都没着落,最后还是朋友劝他 “开网约车稳当”。“累是累点,但每天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流水,心里踏实。” 他说这话时,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被生活磨出来的 “韧性”,可那藏在眼角的细纹里,又藏着说不出的无奈 —— 就像当年的骆驼祥子,靠着一辆车讨生活,明明在不停往前跑,却总觉得离 “好日子” 还有段距离。

其实网约车平台早不只是个 “打车软件” 了,它更像一个巨大的 “就业蓄水池”。当传统行业调整,当中年男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是方向盘给了他们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让他们能继续扛起家庭的责任。可这个 “蓄水池”,偏偏掌握着司机们的生计命脉:抽成比例不透明,偶尔的 “天价佣金” 让辛苦跑一天的流水打了折;投诉机制偏向乘客,有时遇到不讲理的乘客,司机就算没做错,也可能被扣分、限流;还有那些 “冲单奖励”,看着是福利,实则是逼着司机延长驾驶时间 —— 这些 “小动作”,每一次都在往司机们本就沉重的肩上,再加一块砖。

我始终觉得,

平台不能忘了,它托举的不是一个个 “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千万个家庭的 “顶梁柱”。就算做不到成为 “避风港”,也不该再 “吸他们的血”:把抽成算得明明白白,别让司机 “跑断腿” 还赚不到钱;优化算法,别用 “时长绑架” 逼他们疲劳驾驶;多给点理解,别让他们在乘客和规则之间受两头的气。毕竟,这些握着方向盘的中年男人,扛着的不只是自己的生活,更是社会最基础的稳定 —— 要是连这最后的 “生计出口” 都被堵上,后果不堪设想。

就像我下车时,那位司机又接了新订单,导航提示音里,他熟练地打了转向灯,汇入晚高峰的车流里。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渐渐和其他网约车的影子重叠在一起,变成了城市夜里最沉默,也最坚韧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