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疆之兵团二师二十六团(曲日木呼都克镇)
发布时间:2025-10-16 10:10 浏览量:6
凌晨两点,甜菜厂的灯还亮着,像戈壁里突然长出的一颗星。
没人想到,这个地图上得放大三次才能找到的小团场,去年把1.8亿元GDP实实在在装进了口袋——换算下来,人均扛了13万,比不少县城还硬气。
故事得从三代人说起。
爷爷辈牵着骆驼进来,把盐碱地当敌人;父辈把敌人变邻居,种出3万亩耕地;到了90后,干脆把耕地搬进手机,点开App,墒情、虫情、氮磷钾一目了然,像刷朋友圈一样简单。
最野的一次,是2022年夏天。
石河子大学的博士把实验室搬到地头,给甜菜打“生长点滴”,一亩地愣是多蹦出2吨产量。
消息传出,北疆的糖厂老板连夜开车赶来,蹲在田埂上抽烟,烟灰掉哪儿,合同就签到哪儿。
可钱袋子鼓了,人却越来越少。
全团1300口人,比内地一个小区还冷清。
咋办?
团里把废弃猪圈改成大棚,请来山东师傅教反季节草莓,冬天第一茬果子上市,乌鲁木齐的水果贩子直接带现金抢货,连叶子都不放过。
更绝的是“军垦记忆馆”。
别的景区卖纪念品,这里卖“回忆”——一把1965年的铁锹,标签写着“挖断29把才换我上岗”;一台锈到卡壳的收音机,旁白说“它陪我们听过北京申奥成功”。
去年2万人打卡,门票收入够给全团老人做一次免费体检。
有人担心,这么搞会不会把农场变游乐场。
团书记一句话噎回去:“我们连防风林都种成二维码了,扫一扫就知道这棵树挡过多少沙尘,科技和文化为啥不能一起长?
”
确实,20公里林带把移动沙丘逼退5公里,节水灌溉让地下水位回升40厘米,连野骆驼都回来遛弯。
隔壁和硕县看得眼红,干脆把县里的农技站搬进团部,两边共用一台无人机,今天给兵团喷农药,明天给地方授花粉,谁也不分谁。
夜里十一点,最后一批甜菜渣被送进加工厂,出来时成了颗粒饲料,价格比玉米还贵。
司机老周把车窗摇下,冲保安喊:“明儿给我留两袋,我回家喂牛,牛吃了都不愿吃草!
”
这就是二十六团,小得可以一顿早饭逛完,又大得装得下三代人的野心。
它没说过要逆袭,只是每天把小事往前挪一寸,回头一看,已经走出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