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地标男子被扒出:身份不一般,开的车是亮点,罪名不止一项
发布时间:2025-10-15 13:55 浏览量:5
戈壁丰碑遭碾痕:从破坏到修复,那些刻在大地的敬畏与良知
新疆哈密东南戈壁深处,那组单字长宽各达50米的“为人民服务”巨型地标(据哈密市文旅部门2025年公开介绍),本是半个世纪前人民空军的“空中灯塔”——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官兵用铁锹刮除砾石、露出碱土,历时数月刻画出这处航标,为训练中的飞行员指引方向,这里更走出了杨利伟等大批优秀人才。可如今,“人民”二字之间布满的越野漂移沟壑,却成了刺向人心的伤痕。这起地标遭破坏事件引发全网热议,更牵出一段关于敬畏与担当的鲜明对照。
一、漂移的车辙:碾压历史的任性与狡辩
事件曝光后,网友顺着线索深挖,很快将目光锁定在一名自称导游的自媒体博主身上。根据网友保留的关键证据显示,该博主曾驾驶白色越野车前往地标所在地,以越野漂移为乐,其无人机拍摄并发布的视频中,车辆轨迹、车身细节与现场破坏痕迹完全吻合,驾驶座人员容貌经比对也确系本人。这些画面记录的不是“探险”,而是对历史的亵渎——这些大字扛住了60年风沙,却没扛住几分钟的肆意撒欢,漂移留下的沟壑最深可达一掌。
面对潮水般的谴责,涉事博主的反应尽显敷衍与狡辩:先是大量删除相关视频,声称“不是当事人”,反指网友“网暴”;在铁证面前无法抵赖后,又发布视频宣称要修复地标,却未携带任何工具与材料,全程仅为摆拍,被网友戳穿“嘴上说说而已”。从刻意炫耀到试图瞒天过海,他的每一步操作,都将自己推向了舆论的深渊。
二、两千公里的奔赴:普通人的修复与坚守
与涉事博主的冷漠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另一位自媒体博主陆遥(账号“略靠谱旅社”)的主动担当。当他从卫星地图上发现地标遭破坏后,当即驱车2000多公里赶赴哈密(据陆遥社交账号实时记录),在戈壁滩搜寻两天两夜,才找到与地表颜色匹配的黑色砾石。他组织5名热心人,拉运27车共20吨砂石,耗时一周填平所有坑洼,甚至修复了运输车辆留下的痕迹。为确认修复效果,他还联系长光卫星公司,通过“吉林一号”卫星拍摄影像验收,最终让这处戈壁丰碑重归完整。
这份自发的坚守收获了全网敬意,人民空军官方账号特意留言致谢:“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据人民空军官方社交平台2025年10月发布内容)。正如网友所言:“修复的不只是砂石痕迹,更是对先辈精神的传承。”
三、深挖的黑料:不止破坏,更是多重违规
随着调查深入,涉事博主的“任性”远不止破坏地标这一项。从其社交账号可见,他主打“无人区游览”业务,却未进行职业实名认证,涉嫌无资质开展非法旅游活动——我国《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导游必须持证上岗,而进入无人区需经文旅、林业草原等多部门审批,无资质者根本不具备申请资格。
更严重的是,他曾擅自进入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即“罗布泊之眼”区域)并航拍。该区域因生态敏感被列为禁区,严禁任何个人擅自进入,此前已有多支擅自穿越的队伍被重罚,最高罚款达25万元(据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此前公开处罚案例)。此外,他发布的视频中还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天山雪莲的近距离影像,虽未直接显示采摘行为,但结合其多次违规记录,引发网友对其是否破坏保护植物的强烈质疑。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明确禁止采挖野生雪莲,相关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
四、官方出手:法律亮剑,守护戈壁丰碑
事件发酵后,哈密市委、市政府迅速联动公安、文旅、生态环境、林草等多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涉事人员开展询问与现场指认,并固定相关视频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七十条及《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擅自碾压草原、在禁入区域开展活动,将面临1000元至2000元罚款,还需承担生态修复与经济赔偿责任(据上述法律法规原文及哈密市司法局普法解读)。目前,涉事博主的社交账号已被平台封禁,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全面追责。
更长远的保护行动也已启动:当地已将包括“为人民服务”在内的5组巨型航标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申请自治区文物鉴定,计划制定科学保护方案(据哈密市文物局2025年工作通报),让这些承载空军精神的地标得到长久守护。
五、比输赢更重要的:是刻在心里的敬畏
这场“破坏与修复”的较量,早已超越事件本身。涉事博主为博流量、逐利益,将法律与历史敬畏抛诸脑后,最终身败名裂;陆遥们自费奔走,用20吨砂石诠释了“守护”的真谛。二者的对比清晰揭示:真正的尊严从不在任性妄为中,而在对规则的遵守、对历史的尊重里。
哈密戈壁上的大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正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未褪色。当法律亮剑严惩违规者,当普通人用行动守护丰碑,我们终将明白:那些刻在大地上的印记,需要每一个人用敬畏与良知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