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假的!吴三桂降清的真实考量
发布时间:2025-10-13 13:36 浏览量:5
1644年4月,山海关那块地界炮声就没停过,吴三桂却在关城上点着蜡烛坐了一宿,他跟前放着三封信,一封是李自成给的,说给他个“侯爵”,另一封是多尔衮的,偷偷送来的,保证“封你原来的地盘”,还有一封是他爹吴襄写的,信上说“京城里都好”,可那信纸上全是血印子。后来的人总爱把这事说成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你翻翻那些老资料,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的消息,三月二十二号才传到关城,吴三桂早在三月十九号就派人出关去找清军了,这时间一对不上,那香艳的故事就站不住脚了,也逼着我们去看那背后更冰冷的算计。
先说吃饭的事,关宁铁骑,号称四万人,真能打的也就两万五不到,可朝廷欠了七个月的军饷,崇祯死了,李自成送来二十万两银子,说是“犒劳”,分到每个人头上才五两,连买匹马都不够。多尔衮的信里可不一样,夹着一张五十万两的银票,盖着内务府的大印,条件也明白,剃头,开门,一起打李自成。吴三桂当时没点头,可他连夜让管家去盘了仓库,结果是,粮仓里的糙米只够吃二十天,底下兵营里已经开始杀马吃了,这消息都传开了,他抬头看见那些兵,一边啃着马骨头一边瞪着他,那一刻他就懂了,粮食吃完那天,这支队伍也就散了。
再看那政治上的道道,明朝没了,南明还在肚子里没生出来,吴三桂要是投了李自成,就得跟着大顺搞那个“追赃助饷”,按官位大小出钱,内阁十万,部长七万,他这种总兵就得交三万,他爹吴襄正在北京被夹着脑袋逼着要二十万两,家书背面那血手印都透过来了。多尔衮给的价码呢,是“平西王”,世袭罔替,还给金册金印,让你“节制一方”,吴三桂手下的一个谋士,叫余一元的,悄悄在桌上写了四个字,“身家性命”,他盯着那四个字看了好久,最后把李自成那封信扔进了火盆,火光映着他抽动的眼角,那不是愤怒,是把这笔账算明白了。
还有打仗的地形,山海关这地方,东西窄得很,不到八里,南北也就两里深,四万骑兵根本施展不开,李自成二十万大军从石河西边压过来,清军六万精锐又埋伏在威远堡,跟两把铁钳子似的,吴三桂试过自己单挑李自成,四月二十一号那天,血战了一整天,关宁军死了三千人,石河水面上飘满了尸体,下游的水都给堵断流了,晚上他穿着带血的盔甲回城,亲兵给他端来一碗麦饭,他推开碗长叹一声,“再这么耗一天,咱们就全成了俘虏”,于是提笔写了第二封信,这次落款是“平西王臣三桂”,纸上还留着没干的泪痕,可风一吹就干了,历史没给他留下哭的时间。
至于陈圆圆,她最多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她不是那堆稻草本身,吴伟业写那首《圆圆曲》的时候都1651年了,自己也在清朝当官,文网密布的,他故意用“妻子哪能关系到国家大计”这种春秋笔法,既是骂吴三桂,也是在回避政治风险。后来康熙朝修《明史》,也乐得用这段香艳故事,把投降的责任全推给“红颜祸水”,既能抹黑投降的臣子,又能掩盖满洲那边精心策划的策反,就这么着,一个政治上的精明算计,被包装成了一个桃色新闻,传了三百多年。
真正让吴三桂彻底绝望的,是太子朱慈烺的死,他本来还想着学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偷偷派亲信护送太子往南边跑,结果南明那个弘光政权,说太子是假的,直接给吊死了。这消息传到昆明,吴三桂在中军帐里坐了一整夜,一句话没说,第二天就下令全军剃发,那截被剪下来的头发,被风吹得满天飞,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后来他反清,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朝鲜那边的君臣都笑话他“反复无常”,因为人家早就看透了,吴三桂的忠诚从来不是给哪一家哪一姓的,是给他自己的生存和权势的。
投降那天,他发了个告示,说是“借兵复仇”,却悄悄让全军胳膊上都缠上白布,白布,那是投降的颜色。四月二十三号,山海关的城门大开,四万关宁铁骑像流水一样涌出去,队伍最前面打的是“大清平西王”的旗号,可队伍后面还拖着“明平西伯”的破旗,新旧旗帜在风里呼啦啦地响,像一场演砸了的换场戏,多尔衮骑着马迎上来,亲手把吴三桂扶上马,说了句,“你真是老天爷派来的神兵”,吴三桂低着头没说话,只觉得后背发凉,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成了史书里最难写的那一笔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追杀李自成,平定了陕西四川,亲手绞死了永历皇帝,官越做越大,成了亲王,可康熙十二年,他又反了,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被天下人骂“反复无常”,可你要是仔细看他在云南写的那些秘密奏折,会发现早在顺治十年,他就上书说,“愿意回辽东老家养老,撤掉藩地让朝廷安心”,康熙的回话却冷冰冰的,“王爷要是忠心,怕什么人说闲话”,等到撤藩的诏书真下来了,他已经没退路了,只能再赌一次命,1678年,他在衡州称帝,国号叫“周”,可同年就病死了,临死前下令不发丧,让他孙子吴世璠继续扛着,又撑了三年,最后还是完了。
清朝的史书里给他定了性,“逆臣吴三桂,反复无常,罪不容诛”,直到2008年,他的遗骨才在湖南黔阳被考古发现,骨头架子是完整的,却少了右手食指,传说他年轻时曾割破手指发誓“一辈子不负大明”,后来降了清,觉得没脸,又断了一根。今天,你要是去昆明金殿,还能看见那块被刮掉名字的铜匾,隐约能透出“平西王”三个字,导游会笑着说,“冲冠一怒为红颜”,可真正的吴三桂,早在1644年4月22日那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就把红颜,忠孝,名节,连同自己的一切,都埋进了石河西岸那个乱尸坑里,他降清,不是因为爱妾被抢,而是因为大明给不了他活路,他反清,也不是因为怀念旧主,而是因为新朝也容不下他的野心,历史没给他留下一个坐标,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注脚,在一个崩塌的时代里,所有人都是赌徒,筹码是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