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穷途末路:潼关之战后李自成领导下的大顺政权败亡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23 07:34 浏览量:1
1644年这个年份对于李自成领导下的大顺军来说可谓是极其黯淡,自山海关会战失败后,大顺军又在定州、真定等地连续被清军击败,短时间内,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原来投降的故明官员纷纷倒戈降清。其后,清军又攻占山西,在万般无奈之下,大顺军不得已退向关中休整,同年发动了令清廷震惊的怀庆之役,清军损失惨重,阵亡金玉和在内的将官22名,士兵1755名。
怀庆之役清军损失
此役后,清摄政王多尔衮意识到大顺军的巨大威胁,命阿济格、多铎两路大军向关中出发。在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底,多铎一路的清军在潼关与大顺军进行激烈的交锋,大顺军的主力再次遭到重创。顺治二年(1645)正月,大顺军将领马世耀开潼关投降,大顺军退出已经是倒计时。
顺治二年正月十二日,清军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率兵渡过潼关壕口,大顺军此时的作战意志已经崩溃,巫山伯马世耀“率所部七千余众迎降”。十三日,清军入潼关,发现马世耀与大顺军仍然有密切的联系,马世耀被清军斩杀。
潼关降,马世耀被杀
潼关的陷落意味着关中地区已经无险可守,李自成料想已经无法抵御清军的锋芒,遂决定放弃西安,取道蓝田、商洛地区向河南转移。就在做出转移决定的同时,大顺军做了一个充满妇人之仁、极为失策的决定,李自成令权将军田见秀让他把带不走的粮食和宫室烧毁,以免资敌。但田见秀对李自成并不买账,田见秀以“秦人饥,留此米活百姓”,只把东门的城楼给点燃了,造成烟火蔽天的假象,并告诉李自成自己已经遵守命令,“已焚矣”。但事实上这些粮食真的会落到百姓手里么?肯定不会,只会落到清军手上成为他们的补给品。后来清军在获得补给,充分休整后很快追上大顺军,和田见秀错误是分不开的。
《绥寇纪略》
就在李自成从西安撤退后,高一功和李自成的侄子李过正在顽强抵抗阿济格的北路军,他们的压力显然不下于李自成本部。阿济格的北路军包括八旗军5万人左右,所谓“英王征(阿济格)陕西之军,都统准塔征山东之兵,豫王(多铎)征江淮之兵,每路各五六万”,再加上宣府、大同的明朝降兵精壮者被阿济格“搜刮无遗”,尽数随征,阿济格军队的总规模很可能高达8万以上。
《圣武记》、《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估计的北路清军兵力
阿济格的北路军,并未迅速奔赴陕北对高一功、李过部发动进攻,而是又行军至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索取驼马,“途经鄂尔多斯土默特地方,各收一千匹贡马”,此举受到清廷的训斥,令其“将流寇余孽,务期剿除,以赎从前逗留之咎”,阿济格才认真行军,从山西渡过黄河进入陕北作战。
在阿济格进入陕北地区后,在唐通、王大业等降将的招抚下,各州县城堡纷纷降清,陕北地区的大顺军土崩瓦解,只有榆林守将高一功坚决抵抗,不肯投降,“惟榆林守将高一功,乃闯贼旧党,坚拒相抗”。
阿济格命降清将领围攻榆林
为了迅速进兵西安,阿济格命大同总兵姜瓖率唐通、王大业等降将围攻榆林,自己则率清军主力南下,经米脂,下绥德,直奔延安,又在这儿遭到了李过的顽强抵抗,尚可喜说服清军主帅阿济格先“分攻旁邑”,切断了延安获得增援的可能,在红衣火炮的掩护下,围攻榆林长达20天,李过支撑不住被迫撤退,“可喜议令诸军分攻旁邑,断贼援应,独简精兵,攻克延安城”。
《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英王从山西过河攻延安,红夸铳铁,子发如斗,贼惊惧,守二十日食尽,李过挟精骑数百奔榆林。
《怀陵流寇始终录》
《满汉名臣传》
就在李过撤离延安的同时。正月十四日,高一功也被迫撤离榆林。他们在以后先入甘肃,取道汉中,南下四川,顺江而下,直到李自成死后,才得以和大顺军余部会合。关中地区至此被清军占领。
《清世祖实录·卷十四》:大军入边,沿途剿贼,八战皆捷。秦属州县,攻下者四城,投降者三十八城,俱已酌委官员安抚。计获白金千两,马三千二百九十匹,驼四百六十只有奇。
《清世祖实录》
阿济格在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休整后,把料理西北的事务交给了陕西总督孟乔芳,自己则率部猛追李自成的大顺军。
李自成在进入河南后,先在南阳和邓州一带活动。三月,阿济格率师进入河南,李自成率部拔营南下,奔向湖北。同月下旬,李自成到达襄阳一带,此地有大顺军原先部署的襄阳、承天、德安、荆州四府的军队7万人,由其将领白旺统辖,再加上他从西安府带下来的13万人,组成了20万大军。襄阳地区是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建立的襄京所在地,大顺军在此已经经营2年,势力还是比较稳固的。
阿济格战报,此折有李自成兵力及其进取方向
就在这个李自成起飞的地方,大顺军高层在此地发生了重大分歧,当地守将白旺提出要坚守襄阳地区,挫败清军以图再举。但李自成并未接受该意见,提出“欲取南京,水陆并进”的主张,所谓“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于是大顺军竟然放弃襄阳、承天、德安、荆州四府最后的根据地倾巢东下。至此,大顺政权地方政府全部瓦解,重新回到了“流寇”状态。
《绥寇纪略·卷九》:当自成之败,其军初弃妇女,继弃金宝,至德安已大疲,惟旺一军完且整,兼各寨俱服,而德安城坚,旺谋守之,不肯去,自成固强之始行。
《绥寇纪略》记载的白旺与李自成意见相左
清军阿济格部持续追击,大顺军东下向汉川、沔阳推进,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盘踞在武昌的左良玉部率先受到冲击,左良玉部连章告急。南明江西总督袁继咸率部赶往蕲春,意图与左良玉部形成呼应之势,“与楚师联络”。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潜师从沔阳沙湖一带南渡长江,在荆河口击败了马进忠、王允成部,一时之间,“河口、武、岳大震”。左良玉畏李自成如虎,只好借着北来太子的名义大做文章,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东下进攻弘光政权来逃避李自成的追杀。三月末,大顺军兵不血刃的占据武昌。
《浔阳记事》
而此时阿济格所率的清军也分水、陆两路,不断追击农民军,不久来到了武昌城下,将武昌城包围。值得一提的是,据何腾蛟的《逆闯伏诛疏》言:闯逆居鄂两日,忽狂风骤起,对面不见,闯心惊疑,惧清之蹑其后也,即拔贼营而上。很有可能李自成在清军到达武昌前已经转移。
《烈皇小识》
而刘宗敏则没有跟随李自成转移,他率众与清军展开对战,但因为实力不济被清军击败,“英亲王统大兵蹑其后,至武昌,自成贼巢在焉。伪侯刘宗敏等率众拒战,路什同前锋统领击败其众”。从这场反攻看,大顺军的战斗力在迭经打击之后,遭到了严重的损伤,200名义军围攻5名八旗军,居然打的有来有回,清将哈宁噶从侧翼冲入,大顺军败退,这战力实在让人一言难尽。
《满汉名臣传》
《八旗通志初集》记载,200名大顺军居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吃掉5名八旗军
接着,清军又追剿至承天府,和极有可能是白旺的部将邵章遭遇,邵章倒是很有担当,主动掩护大顺军部队撤退,但由于实力不济,依旧被清军击败,“流贼邵章以勇为殿,胡沙率马兵千人,追而败之”。
《八旗通志初集》
四月初,清军追至富池口,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清军在富池口遭遇一个叫田惠的将领所率的武装,但田惠极有可能不是大顺军内部的将领,而是某支地方武装力量,清军缴获战船76艘,看来规模也不怎么大。下旬,清军攻入大顺军在九江的老营,经过激战,大顺军主力损失巨大,汝侯刘宗敏、总兵左光先、军师宋献策、李自成的两个叔父也被俘虏。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奸佞吴三桂又摆出忠孝嘴脸,“愿得宗敏寸磔以祭父”,但没被清军高层批准而作罢,最后刘宗敏和李自成的两个叔父被斩首,宋献策、左光先降清。
《流寇志》
清军通过连续追击,消灭了大顺军很多的有生力量,大顺军遭到空前重创,“于邓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楼、九江等七处”,“大败贼兵八次”(其实阿济格多有吹牛逼成分,像德安、富池口战斗规模都不大)。缴获31头骆驼、6450匹马骡和3108艘船只。还有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也率部10余万众投降。清朝所控制的疆域大大拓展,“河南属成十二、湖广属城三十九、江西属城六、南京属城六,共六十三城,已设官抚定矣”。(见上阿济格战报)
在九江之败后,大顺军一部进入湘北,一部挺进江西。李自成穷途末路逃入湖北九宫山。据《流寇志》记载,在这儿又遭到了清军的打击,清军将领谭泰率精锐骁骑300人,穿大顺军服饰进行伪装,摸到了李自成所在营中偷袭,李自成再次转移(见上图)。他率领20多名骑兵在九宫山麓观察地形时,却遭到了当地乡兵的攻击,还陷入泥淖,动弹不得,最后被乡兵杀害,年仅40岁,事发当在五月初。
《明史纪事本末》
这是不少历史读物广泛认同的结局,但事实上李自成是否死亡清廷是无法确定的,阿济格一开始在奏报上称所谓李自成尸体“尸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可见,阿济格根本无法确定李自成是否死亡,而且一说是被乡兵打死,一说是李自成自缢,实怪之。尤其是顺治二年七月,又有消息称李自成未死,多尔衮大为恼火,猛烈斥责阿济格欺君,“今又闻自成逃遁,现在江西,此等奏报情形,前后互异,以此谕众,已骇听闻。况经祭告天地、太庙,岂有如此欺诳之理”,所以李自成的死已经成了历史悬案,具体可考证学术著作,我不再赘述。
《清世祖实录》
但不管李自成接入如何,大顺政权作为议和政治实体就此不复存在。而大顺军余部则联合南明政权,展开了抗清斗争的新篇章。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满汉名臣传》、《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辑》、《八旗通志初集》、《绥寇纪略》、《流寇志》、《浔阳记事》、《烈皇小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圣武记》、《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