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价”退场:网约车平台再也卷不起了
发布时间:2025-10-12 01:03 浏览量:4
西安、鹰潭、开封、清远……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叫停网约车“一口价”订单。一项曾经被平台视作“增长引擎”的定价模式,如今却被监管明令暂停,背后矛盾与博弈骤然浮出水面:司机集体“被卷”、平台红利枯竭、乘客体验反噬……“一口价”到底是不是好买卖?答案,正在被重新书写。
01:叫停“一口价”,多地监管“精准落锤”
“叫一口价的车,司机都不愿接单了。”这是不少乘客近期在使用网约车时的直观感受。2025年10月以来,西安、鹰潭、开封、清远等多地陆续出台政策,明确叫停网约车平台使用“一口价”等低价营销策略,强调平台不得强制司机接此类订单,不得通过算法恶意压低价格,更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从业人员的合理权益。
根据各地监管部门发布的通知,这一政策调整直指网约车行业长期存在的“平台定价主导、司机议价权缺失”的现实问题。“一口价”曾是网约车平台争夺用户的重要武器——其操作方式为:乘客设定好起点与目的地,平台根据当时路况、预估时间与里程,给出一个锁定价格。无论中途是否堵车、是否变更路线,乘客均按照最初价格结算。
对乘客来说,这种定价模式意味着“心里有底”、费用可控,因此在过去几年深受欢迎。然而,它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却持续激化:司机一旦接到“一口价”订单,单价通常偏低,且时间成本被平台算法“剔除”——比如长时间等待红灯、高峰拥堵,通通不计费。这意味着,在同样的出车时间里,司机赚的钱变少了,运营压力却更大。
来自西安交通运输局的相关表述指出,“一口价”模式已在实际运行中产生“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生态”“侵害司机群体利益”等负面影响,属典型的无序低价竞争。此类政策背后透露出明确的监管信号:网约车平台不再被允许仅凭算法设定价格逻辑,而必须纳入公开透明、公平可控的制度框架中。
一项原本被认为是用户体验优化的“价格锚点”机制,正在悄然被多地政策清理出局。这不仅是一轮定价模式的调整,也意味着网约车行业进入了一场平台、司机、乘客三方重新博弈的转型期。
02:算法压价红利终结,平台增长模式走到尽头
“一口价”并非创新定价,而是一次典型的算法压价实验。它的逻辑本质是:平台用数据和模型控制价格,用算法掌握交易秩序。乘客看到的“价格透明”,实际上只是平台为刺激下单、提升留存而设定的“心理锚点”;而司机看到的“订单量上涨”,背后却是收入被算法悄然稀释。
在网约车行业的早期,这种模式曾经是平台扩张的利器。滴滴、T3、曹操出行、高德打车等几乎都在“低价补贴+一口价”体系下跑出过增长奇迹。它让乘客不再担心“被宰”,让平台迅速聚拢流量,也让资本市场看到“算法降本”的叙事空间。但随着补贴消退、抽成升高、司机成本攀升,这套逻辑正在崩塌。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的分析指出:“一口价订单让司机看起来订单变多了,但挣的钱没有增加,反而劳动更辛苦。取消一口价后,司机的收益将更接近真实行程。”这句话点中了矛盾的核心——算法带来的并非效率提升,而是劳动关系的再分配:平台把原本属于司机的时间价值、风险成本转化为自己的利润空间。
知名产业时评人彭德宇认为:深层的现实是,“一口价”的存在削弱了价格的市场属性。过去价格由供需决定,现在价格由平台决定。司机接不接单,乘客出不出价,最终都受制于算法的预测结果。它是一种“看似公平、实则失衡”的智能秩序。算法在这里扮演的是“隐形裁判”——它既定规则、派单顺序、定价基准,却从不公开自己的计算逻辑。
从政策视角看,这次多地同步叫停“一口价”,实质是对平台“算法权力”的重新划界。监管正在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治理”。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的《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不得滥用数据优势进行价格操纵”;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也规定,若企业利用算法形成价格垄断,最高可罚上一年度营业额的1%。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算法即市场”的逻辑,正在被制度重新定义。
品牌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表示:对平台而言,“一口价”的暂停不仅仅是业务模式的调整,更像是一次警示:低价换增长的故事讲不下去了。当监管把算法纳入治理范畴,当司机的权益成为政策优先级,平台再想用数据和模型“掩盖不平等”,就不再现实。接下来比拼的,不再是谁更会压价,而是谁更懂得平衡。
03:司机被“卷”到极限,平台失去劳动力信任
如果说叫停“一口价”是监管打出的第一记重锤,那么司机们早已积压多年的怨气,才是这场行业结构调整背后真正的导火索。
“现在跑一单跟三年前相比,价格没涨,反而平台抽成更高、路线更远、等待时间更长,挣的钱还没油钱多。”多位司机对我们吐槽到。而这其实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平台红利时代早已结束,但“压榨模型”仍在运转。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范围内已有385家网约车平台,多地密集发布“运力饱和预警”,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行业早已从“供不应求”进入“僧多粥少”的过剩阶段。以深圳为例,该市已核发网约车运输证13.4万张,驾驶员证超36.7万本,平台数量高达27家。然而,在如此密集的竞争下,当地网约车的单车日均订单量仅12.9单,平台平均抽成仍维持在22.5%~27%的高位。
在这种背景下,“接单量增加但收入未增”成为网约车司机的普遍体验。“一口价”则更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平台用它锁定司机的收益上限,却不为司机承担堵车、等待、路线调整等额外运营成本。司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平台打工人”:跑得再多,收入依然有限。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指出:更严重的是,司机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基础正在崩裂。一方面,派单逻辑愈发“黑箱化”——平台以“系统优先级”为由限制拒单、强制接单;另一方面,抽成机制始终缺乏透明度。“一趟单,系统扣了多少钱?到底怎么算的?没人能说清。”司机们不再信任平台,也不再相信努力会被公平对待。
面对汹涌的舆论与数据压力,各大平台近来也做出了一些“姿态”:滴滴、T3、曹操出行等纷纷下调抽成上限至27%以内;高德打车也公开承诺:推动合作平台控制抽成比例。然而,司机群体对此反应冷淡,普遍认为“说是一回事,到账是另一回事”,很多人早已从平台依赖,转向被动维系。
取消“一口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予了司机更高的自主定价空间,但行业的信任修复远比价格策略复杂。司机们需要的不只是多几块钱的单价,而是一个可预期、可透明、可协商的劳动关系结构。
当平台再也无法通过“低价刺激+算法管控”来协调供需关系,当司机越来越倾向于“能躺就不卷”,网约车的运营生态,也就失去了最核心的支撑力量。
04:乘客“价格锚点”失效,平台竞争走向信任战
“一口价”之所以能迅速成为各大网约车平台的标配,不仅是因为它压低了司机端的成本,更因为它精准命中了乘客对于“价格可控”的心理预期。设定好起终点,即可看到清晰、固定的费用,这种“费用一口定”的模式,极大降低了乘客对出行成本的不确定焦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绕路”“乱计价”等投诉。
而现在,这个锚点正在被打破。
在政策叫停后,网约车订单重新恢复为浮动定价模式,费用将随着实时路况、车流密度、时长、调度策略等多因素动态变化。乘客不再能“一眼看透价格”,面对同一路段、同一时段的价格波动,用户选择平台的标准也开始分化。
李睿认为:“叫停‘一口价’可能带来乘客体验的不确定,比如司机绕路、计费偏高等新问题。”这在乘客侧造成两种反应——一部分用户会对价格上浮保持敏感,开始货比三家;另一部分则更加关注服务体验和平台信任,愿意为更高的服务确定性支付“时间溢价”。
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因此发生转变:从过去的“谁价格更低”,变为“谁服务更稳”。
吴玉兴表示:以往,用户打开APP,直观比较就是“一口价”谁便宜;而现在,平台要说服用户留下来,必须靠一整套体验综合体:司机准时性、行程路径是否合理、车辆是否舒适、客服是否响应及时,以及最核心的——等待时间。乘客越忙,越在意车来得快不快、能不能顺利上车。这类服务体验,开始成为用户留存的核心指标。
平台也因此必须重构算法模型权重,把“用户体验”从KPI边缘推到核心。价格,不再是决胜唯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成本约束愈发强烈、抽成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平台是否有足够意愿投入更多资源去优化非价格指标?又是否能在服务提升的同时,避免司机端的不满进一步扩大?
这其实是一场典型的“双向焦虑”:乘客希望更优体验,司机希望更高收入,而平台却处在利润与责任的双重夹击中。
在这场信任重构战中,失去“价格锚点”的平台,必须构建新的“体验锚点”——否则,留不住乘客,也等不到下一个高峰期。
结语:监管治标,平台转型才是治本
“一口价”的暂停,标志着一个以低价为核心叙事的增长逻辑,正在被现实与制度双重清算。监管出手,是在划定平台算法的边界;司机反弹,是对劳动价值被长期低估的抗议;而乘客的摇摆,则是价格信任机制崩塌后的自然反馈。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谁来为“低价红利”买单?
司机无法再承担全部风险,乘客不愿接受服务反复退化,平台却依旧想靠算法管控维持表面效率。这场三方博弈,没有赢家,只有拖延着的转型。
真正的治本之道,从来不是取消一项功能,而是重建一种秩序:公开透明的计价机制、合理可控的抽成规则、清晰可查的派单逻辑,以及愿意与司机共享长期信任红利的平台系统。
网约车行业的下一轮竞争,不再属于会烧钱的,而是属于真正懂得平衡算法与人性、增长与公平、效率与尊重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