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迟迟等不来勤王救兵?难道大明连像样的军队都没了?

发布时间:2025-10-11 19:51  浏览量:6


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的清晨,北京城的煤山上,一个孤独的身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为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

他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着城外李自成大顺军的震天喊杀声,和城内早已人心涣散的残兵败将,他心中最大的疑问或许是:我的勤王救兵呢?那些手握重兵的总兵大将们,为什么没有一个能及时赶到京城,救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难道曾经横扫漠北、威震四海的大明,真的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拿不出来了吗?

崇祯的勤王令为何成了“空头支票”?

时间回到1644年初,当李自成率领的大军从西安出发,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时,远在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内心是焦急万分的。他当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接连发出了数道勤王诏书,命令天下兵马火速进京救援。

这些诏书像雪片一样飞向了各地,尤其是那些手握精锐部队的封疆大吏们,比如驻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山东总兵刘泽清、湖广的左良玉等等。

然而,结果却让人心寒。

崇祯的圣旨,仿佛变成了一张张无人理睬的“空头支票”。我们来看看这些大将们的“表演”。

山东的刘泽清接到圣旨后,非但没有北上,反而纵容部下在自己的地盘上大肆抢掠,然后带着搜刮来的财富,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远在湖广的左良玉,兵力最为雄厚,但他以各种借口推脱,根本没有动身的打算。

那么,有没有人来呢?有,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根据史料记载,在所有被点名的将领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真正带兵赶到北京城下的,是昌平总兵唐通。

他带来了区区八千人马。这八千人对于包围北京的数十万大顺军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可即便如此,这已经是崇祯能看到的唯一希望了,他亲自慰问唐通,还拿出了内帑的银子犒赏三军。

没过多久,这位“独苗”勤王将领,就在李自成的兵锋之下选择了投降。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不对劲啊,偌大一个明朝,怎么就只有一个唐通带着八千人来了?难道大明朝廷真的虚弱到连一支能打的部队都凑不出来了吗?

京师的“幽灵部队”

要说大明朝没有军队,那绝对是冤枉它了。

明朝的常备军制度,尤其是拱卫京师的京营,在建立之初可是相当强大的。明成祖朱棣时期,京营由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组成,总兵力号称数十万,装备精良,特别是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堪称一流。

这支部队是皇帝的亲军,是帝国的定海神针。

然而,到了崇祯末年,这根“定海神针”早已锈迹斑斑,甚至可以说是烂透了。

长期的和平与朝政腐败,让京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贪腐温床。军官们最擅长的事情不是操练士兵,而是“吃空饷”。什么意思呢?就是花名册上写着有十万大军,实际上可能连三四万人都凑不齐,剩下的军饷全进了各级军官的腰包。

到了崇祯十七年,京营的额设兵力还有十一万多人,但因为连年灾荒和瘟疫,士兵大量逃亡或病死,实际在岗的兵力少得可怜。

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崇祯皇帝惊恐地发现,偌大的北京城,能够被组织起来守城的正规军,加上临时武装起来的市民,总共也就三万来人。

由于兵力严重不足,防守城墙的人手都不够,最后不得不把宫里的太监都派上城墙去充数。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士兵和毫无战斗经验的太监,怎么可能抵挡得住身经百战的大顺军?

所以,北京城的快速陷落,首先就源于其核心防御力量京营的彻底腐化和瓦解。

好了,京城的部队指望不上了,那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城外,看看崇祯皇帝最期盼的那支援军,由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他们又在干什么呢?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如果说京营的腐朽是内疾,那么地方军队的失控,则是压垮崇祯的外部重击。明朝中后期,原本的卫所制度基本崩溃,朝廷越来越依赖于募兵制。这种制度催生了一批手握重兵、拥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事将领,他们名为朝廷命官,实则更像是一方军阀。

他们的军队,只听将军的,不怎么听皇帝的。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三桂和他麾下的关宁铁骑。这支部队是明末战斗力最强的几支精锐之一,是崇祯眼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崇祯在三月初就下了死命令,让他火速入关勤王。吴三桂接到命令了吗?接到了。他行动了吗?也行动了。但是……

从他的驻地宁远到北京附近,路程大约四百公里,吴三桂带着他的四万大军,足足走了十几天,平均每天的行军速度只有三十公里左右。

这个速度对于一支以骑兵为主的精锐部队来说,简直是在散步。

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急行军一天走上百里是常有的事。吴三桂为什么这么慢?说白了,他在观望,在权衡利弊。

他一边向崇祯哭穷,索要百万两白银的军饷作为开拔费 一边在路上磨磨蹭蹭,看北京的战局如何发展。

对他而言,这支关宁铁骑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如果为了一个前途未卜的朝廷拼光了家底,那他吴三桂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当他慢悠悠地走到河北丰润一带时,北京城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传来,他的“勤王”之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钱,还是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军队本身的腐化和将领的私心,还有一个最现实、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钱。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钱粮。而此时的大明朝廷,已经穷得叮当响了。

连年的天灾人祸,加上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防御满清的巨额军费开支,早已掏空了大明的国库。

到了崇祯末年,财政已经彻底崩溃。调动军队是需要巨额军饷的,比如调动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崇祯答应要给一百万两白银,可这笔钱他根本拿不出来。

他放下皇帝的尊严,请求满朝文武和皇亲国戚们捐款,结果应者寥寥。那些富可敌国的勋贵大臣们,一个个哭穷,最后只凑出来二十多万两。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朝廷没钱,就无法支付足额的军饷;没有军饷,士兵就没有战斗力,将领也离心离德,不愿意卖命。

吴三桂等人之所以行动迟缓,甚至公开索要巨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对朝廷的支付能力完全丧失了信心。

他们害怕自己带着部队辛辛苦苦赶到北京,不仅可能血本无归,连粮草都得不到补充。

可以说,财政的破产,是导致勤王体系彻底失灵的根本原因之一,它让崇祯皇帝的最后一点权威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就是常说的定数,大明王朝的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