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检查都达标了,为何心梗还在反复发作?医生:一个化验没注意
发布时间:2025-10-10 14:42 浏览量:1
前一段时间,一位心梗的朋友向张医生抱怨,他已经非常努力的配合治疗了,血脂也达到了医生要求的苛刻水平了,血压和血糖也都达标了,可他的心梗还在反复发作,一年之内,已经发作3次了,问张医生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位棘手的病人,相信每一位接手的医生都会感到头痛,没办法,只能把他手中厚厚一沓资料从头捋一遍,结果真的发现一个问题,这位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控制的并不好,用我们东北话来讲,叫做骑着骆驼牵着鸡,高的高,低的低。张医生认为,这项指标或许正是他心梗反复发作的原凶,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抗栓治疗过程中,非常容易被朋友们忽略的指标--同型半胱氨酸。
这种物质平时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体里,不会导致任何不良的感觉,但它一旦超标,就可能为多种严重疾病埋下祸根。同型半胱氨酸本质上是一种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它的原料是人体中的一种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这种氨基酸在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中含量十分丰富。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可以将同型半胱氨酸通过2条主要途径迅速处理掉:第1条途径是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帮助下,将它重新转化为有用的蛋氨酸,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修复,以及关键的DNA甲基化反应,这对维持基因稳定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第2条途径是在维生素B6的协助下,将它转化为半胱氨酸,并最终生成强大的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帮助我们的细胞抵抗氧化损伤。
由此可见,在正常水平下,同型半胱氨酸只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是新陈代谢链条上一个不起眼的环节。然而,一旦这个流水线出现问题,同型半胱氨酸就会大量堆积,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当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持续升高,医生称之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时候,它不再是一个温和的过客,而是变成了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危害最大的领域是心脑血管疾病。权威研究数据显示,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升高5μmol/L,冠心病的风险就可能增加高达70%,而脑血管病的风险也会增加50%。
另一项meta分析甚至指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增加5个单位,心脏病风险上升42%,中风风险上升65%。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发现,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的高血压朋友,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高血压朋友显著增加。
同型半胱氨酸的破坏机制是多方面的:它会直接损伤我们的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变得粗糙、失去弹性。它会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它还会干扰正常的凝血与抗凝血机制,使血液更容易凝固,从而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除此之外,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还会增加患上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风险。对于备孕和怀孕的女性来说,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增加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以及胎儿神经管畸形等严重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还与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联。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范围到底是多少呢。关于正常值,医学界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范围,但也有更理想的建议。目前,大多数医院和检验机构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参考范围设定在 5-15 μmol/L。如果检测值超过15μmol/L,通常就可以诊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数值在10-15 μmol/L之间,也可能已经开始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因此,许多专家和一些权威指南建议,将理想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控制在10μmol/L以下,甚至有研究认为,低于6 μmol/L才是最佳的健康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实践中主要还是遵循上述的共识范围,并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评估。比如开篇提到的那位朋友,可能就会需要更低的水平。好消息是,同型半胱氨酸是一个完全可以干预和控制的指标。根据最新的医学共识和临床实践,包括《2025降同型半胱氨酸药物权威指南》中透露的原则性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综合性的方案来有效降低它。
首先要从生活方式开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患病的朋友需要适当减少红肉、加工肉类和过多乳制品的摄入。增加深绿色叶菜、豆类、全谷物、动物肝脏、鱼类和瘦肉的摄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同时也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
第二步,营养素的补充也非常关键,对于中度以上的升高,或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的朋友,补充关键营养素是治疗的核心。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目前,市面上已有包含这三种成分的复合制剂,方便朋友们服用。
第三步:注意基因突变,研究发现,部分朋友存在基因突变,这会导致体内叶酸利用率下降,即使正常饮食也容易出现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对于这部分朋友,或者常规补充效果不佳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如果确诊,可以补充活性叶酸,因为它可以绕过基因缺陷的代谢环节,直接被身体利用。
最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坚持的“持久战”。在开始治疗后,需要3-6个月复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方案。一旦指标恢复正常,通常也需要长期维持小剂量的补充或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一旦停止干预,水平很可能再次反弹。
总的来说,同型半胱氨酸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它的道理却很简单,它是我们身体代谢健康的一面镜子。它的升高,是对我们生活习惯、营养状况甚至遗传背景发出的一个重要警告。通过科学的认识、积极的筛查和有效的干预,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只“猛虎”关进笼子,将它带来的健康风险降至最低。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