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抗战时,那条鲜为人知的国际交通线

发布时间:2025-10-10 04:15  浏览量:1

光明日报采访组

说起抗战时期的国际交通线,很多人都知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其实,还有一条线路,鲜为人知,但它对抗战的贡献绝不亚于前面两条。

这条线路,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

果子沟大桥 新疆霍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嗨呼杭唷,嗨呼杭唷,大家一齐用力。

不怕高的山,不怕无边的戈壁,不怕风霜雨雪,我们——为了新新疆的建设,嗨呼杭唷,大家一齐用力。”

这首由茅盾先生作词的《筑路歌》,写的就是修筑这条线路时的情景。

七七事变后,日寇不断加剧对我国的海上和陆路封锁。由于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我国从西方国家购买武器极端困难。国内战场上,我军缺医少药、枪炮弹药供应匮乏、汽车缺油少胎。

1937年8月,苏联同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准备提供大批援华战略物资。1937年10月20日,中央运输委员会在兰州成立,专门负责援华战略物资的接洽运输问题。

怎样才能运到抗日前线?这就需要另辟一条西北国际大通道。这条大通道的大部分路段,都在新疆境内。

国难当头,筑路即抗战!全疆各族人民踊跃参加,人人争先。

果子沟,一条通往伊犁河谷的峡谷孔道,古为丝绸之路北道咽喉。沟内峰峦耸峙、峡谷回转、溪流湍急、险象环生,号为“死亡之谷”。

得知要修路,当地哈萨克族牧民骑着马、赶着骆驼来了。他们组成6支修路大军,时常为争取到最难最险的路段互不相让,有时不得不“抽签”来平息纷争。手冻裂了,就抹点羊油;脚磨出血了,就绑上绷带……

按照运输规划,哈密要在短时间内建起一座简易机场。听说建设机场是为了打鬼子,不等政府号召,机关职员、城市市民、学生及农牧民纷纷自带工具、口粮参加进来,不分昼夜赶工期、抢工期。时值寒冬,早晚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北风凛冽,往往冻得手指不能屈伸,人们就在工地旁燃起火堆,在火上烤一下手接着干。仅用一周时间,修成了一条长千米、宽80米的简易跑道。

霍城、呼图壁、额敏……凡大通道所经之处,各族群众都会自发地前来帮忙,有的掊土筑基,有的荷担挑砂,有的开石凿壁,连许多家庭妇女也纷纷上阵,送来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烤馕。

修路大军中,有不少东北抗日义勇军官兵。他们从白山黑水撤至苏联境内,后又穿越西伯利亚来到新疆。得知要打通西北国际大通道,这些做梦都在同鬼子厮杀的将士,纷纷写下血书。为了拓宽乌鲁木齐以东干沟一带的盘山公路,义勇军改编成工兵队,炸山开路,勇当先锋。因为通信条件有限、作业工具简陋,35人在爆破作业中不幸身亡。

天山沟壑、瀚海戈壁、茫茫荒原、沼泽险滩,公路一尺一尺向前延伸……当时新疆只有400多万人口,参加修路的就超过50万人。

不到一年时间,1500多公里的陆地大通道,11个大型接待站,5个可供各类型飞机续航的航空站,还有数百座桥梁、多个加油站、汽车修理厂、仓库,陆续竣工。

“保证这条交通线畅通是我党在新疆工作的重要任务。”昏暗的油灯下,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潭秋致电党中央。主持新疆财政厅工作的毛泽民,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的改革措施。他要求,凡遇盖有“中运”二字的公文,必须随到随办、不分昼夜。1938年2月,应新疆当局请求,中共中央从西路军西征到新疆的将士中抽调了一批干部充实中运会新疆分会,积极组织修路护路。

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苏联向中国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和军工专家,大批苏联空军志愿飞行员也藉此秘密来华参战。

1937年10月底,乌苏航空站开始修建简易飞机场。时任乌苏县中运会委员长王得瑜回忆:“我们动员了300多个民工,一方面平整机场,一方面建设房舍,挖了一些地窝子,还借用了牧民10顶毡房。初冬,民工们冒着严寒,以开水和泥,抢修各种设施。”

11月8日,首批援华飞机降落在乌苏机场。此后每日,轰炸机沉闷的声音震撼着大地,战斗机则犹如一把利剑掠空而去。乌苏航空站站务员佟玉林格外兴奋:“把炸弹都喂给小鬼子们!”

一天,雾层很厚,能见度极差,一架苏联轰炸机始终在空中盘旋。地勤人员时而向天空扔帽子,时而迎着轰鸣的发动机声敲盘子,以引导飞机降落,但一概无效。这时,油料已经所剩无几,情况危殆。有人急中生智,建议在跑道两旁燃起篝火。一时间,熊熊大火冲向天空。飞机终于辨明目标,成功降落!

在实地考察西北国际大通道后,时任苏联驻华大使感慨,有如此坚毅、勤奋、敬业和善于创造的人民,何愁抗战不能胜利?何愁不能战胜任何入侵的敌人?

苏联红军汽车驾驶员依·戈·明卡曾跟随首批援华车队行驶在西北国际交通线上。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我们继续在戈壁沙漠的骆驼路上爬行着,热得气喘、头痛,马达无力,经常需要清理滤油器、汽化器。”“记不得在什么地段,我们遇上了100公里长的盐碱地,用一档的速度爬行,整整走了7天。大家全身没有一处完整之处,手上青一块紫一块,肩膀也肿了起来。”……

自1937年全面抗战始,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止,中国抗战80%的外援物资来自苏联。据学者统计,其中包括各类飞机近1000架、大炮1000多门、各类汽车约2000辆、坦克82辆、机关枪近万挺、步枪5万支、炸弹炮弹约200万颗、子弹1.8亿粒,还有许多飞机、坦克、汽车的零配件……其中90%是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输送到前线的。

…………

车轮滚滚,大道如弦。秋高气爽时节,“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沿连霍高速来到伊犁。

尽管旅游旺季已过,高速路上依然是车水马龙。这些年,新疆成为我国自驾游最火爆的地区,去年全疆接待游客约3亿人次,其中很多人是自驾前来。

登上果子沟金顶观景台,沟底的那条溪涧绕着山脚游来荡去,遇到陡崖激起一壁碎银,而溪畔的青草依然碧绿,牛群、羊群悠闲地在暖阳下依偎着、徜徉着;山腰层林尽染,秋风掠去了枯叶,残存的叶片便没了底气,野苹果、野核桃大模大样缀满了枝头;山巅白雪皑皑,越高远雪线越发绵长,最终雪线、天际线融为一体。果子沟大桥势如游龙横越天山。

霍城县芦草沟镇果子沟牧业社区,是离果子沟大桥最近的村庄。“那时候,牧民转场要走盘山道,少则一个星期,逢刮风下雨、大雪漫天,走半个月也不奇怪,一路上免不了受冻挨饿。”58岁的哈木斯孜巴依·马力克回忆,“碰上大雪封山,过往车辆还会被堵在山沟里,两三天出不来。”

2011年9月30日,果子沟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是国内首座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被誉为“新疆第一桥”。

“通车那天,牧民们心里那个乐呀!”哈木斯孜巴依拍着胸脯说,“现在,夏天不用担心洪水,冬天不用害怕雪崩。牧民把牛羊装进卡车,经果子沟大桥运去冬牧场,半天工夫就到了!”

沿连霍高速继续西行,采访组来到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换装场里,高大的龙门吊稳稳抓起集装箱,如搭积木一般有序摆放。伴随汽笛鸣响,一列满载商品的中欧班列缓缓驶离,仅今年1月至9月15日,经该口岸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就超过7000列。

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口岸,人头攒动。如今,这里已成为旅客跨境购物和体验“一脚踏两国”的热门打卡地。

“我们慕名而来,这里商品种类全、品质好,免税额度高,通关体验也非常棒。”从湖南自驾前来的王先生说。

“新疆,以前的印象里,是山高路远可望而不可即;现在的新疆,交通便捷,想来就能来。它还是‘一带一路’的黄金大通道呢!”他的一番话,引得周围游客不住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