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宏:大话山西

发布时间:2025-10-09 23:33  浏览量:1

2023年,山西文旅丛书之《大话山西》一书,由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撰写完成并面世。书中,张石山先生首次提出“天命之省”的概念。去年11月,张先生不幸辞世;嗣后数月,由我省作家徐建宏根据此书的主要观点整理而成的文化讲义《大话山西》面向大众授课。该讲义有撷取,有新创,改编串述成分尤多。《太原日报》特约徐先生将其改编浓缩为本篇讲稿,以飨读者。

徐建宏,1967年生于山西五台,198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西文学院第三批签约作家。著有诗集《无暇爱恋的时刻》《过往的乐园》,散文集《尘世笔记》,文言人物传记《文朋列传》,山西廉政文化丛书之《破冰醒世徐继畬》等,辞赋作品有《地质赋》《文博赋》《太山赋》《亲贤赋》《山西安装赋》《中北大学赋》等。

山西之大,不在地域面积之大、人口众多,而是在历史文化软实力方面。山西对于整个中国,对于整个华夏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极其重大的意义。

山西是资源大省,也是文物大省,但我们尤其应该强调:山西是历史文化厚重的大省,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民族融合大省,是戏曲民歌大省,是北方语系中操独特“晋语”的方言大省,是对整个华夏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天命之省”。

有如天选、天定,华夏文明的基因,最早在这里栽植、萌生。这里,成为华夏文明直根的生长发育之地。

天选,天定,山西这个省,是华夏文明的天命之省。

三王定都 最早中国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尧舜禹三位先王定都,皆在山西晋南。有史籍记载,更有考古证明,是为“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

近年来,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进一步证明了这里已经具备了几乎早期王国都城的所有功能。史学界虽有争议,但已基本形成定论:最早的“中国”,在山西晋南。这里,是中华文明直根成长的地方。

有一种说法,所谓中华,即是以中条山和华山为依据而命名。

但人们会问为什么。在黄河流域这个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尧舜禹三王建都为什么都是在山西?河南、陕西,当年难道不产粮食吗?

▲运城盐池

原来,山西晋南有一个天造地设的盐池。运城盐池,号称百里盐池。中条山里的盐矿,经地下水的溶解渗出,在山下形成了一个长65公里、宽2公里到5公里的天然盐池。所谓“运城”,乃历代国家政府所任命的“盐运使之城”。盐池之利,在唐代,能占国家税收的四分之一。海边晒盐之法,是宋代从盐池传出。

舜帝制作五弦琴,吟《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华夏文明曙光初现的时代,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与蚩尤大战,即史上所谓“涿鹿之战”,其真实起因就是争夺盐池。事实上,哪个原始部落掌控了盐池,获得了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盐资源,哪个部落就最为发达强大。

涿鹿之战的结果是炎黄集团获胜,蚩尤集团战败,蚩尤战死。蚩尤作为一个失败者,最终淡出了“逐鹿中原”的宏伟史剧。用“炎黄子孙”来指代整个华夏族群,千百年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权威定论。

值得特别言说的是:就在运城盐池边,一直有座蚩尤冢,有个蚩尤村。当地汉族村民,千百年来,始终坚持尊奉祭祀蚩尤。在伟大广博的民间话语里,人们并不尊奉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人们没有忘记蚩尤,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当今时代,炎黄二帝,包括蚩尤,被一并称作华夏文明的“人文三祖”。

台骀治水 农耕发祥

农耕离不开水,用水与治水,是华夏农耕史上极其重要的治国课题。

大禹治水,功高千古。

但在治理一条桀骜不驯的万里黄河之前,必然要有治理小流域的经验积累。

传说中的金天氏台骀治水,比大禹治水要早500年。

台骀,主要治理的是南北纵贯山西的汾河。汾河原先直奔三门峡,呈一道直线,把晋南包括中条山下来的河水搅浑了;台骀治理后,汾河向西缓缓地流入黄河。

汾河,为什么三点水旁加一个“分”?意为分流西去。为什么叫涑水?是因为把好多河流通过挖渠汇聚在一起,使它们“束”在一起。从文字学角度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万荣后土祠

汉武帝楼船箫鼓到后土祠祭祀,而有《秋风辞》。隋炀帝十万人上宁武汾源旅游,而有汾阳宫。明成祖建北京城,汾河木排一千根为一组。

只有在山西,人们千百年来祭祀纪念这位我们华夏治水史上的伟大先驱。

人们常言“江山社稷”。何为社?社,说的是土地川原。何为稷?稷,指的是庄稼五谷。

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祭祀后土大神的庙宇“社”,在山西运城万荣县。万荣汾阴后土祠,相传是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处。汾阴后土祠,是朝廷与民间最早祭祀土地大神的地方。

▲稷王山

运城稷山县,有一座稷王山。“后稷教民稼穑”,稷,是先民最早播种的谷物代表;“稷王”之称谓,体现了先民对后稷的无上感念与尊奉之情。稷王山,是中国最早祭祀谷物之神的地方。

社与稷,最早起源于山西;后土崇拜、后稷崇拜,最早发端于山西。

但是,人们仍然会发出一个疑问:社与稷,后土大神崇拜与后稷大神崇拜,为什么最早都出现在山西?

事实上,在传说中的“大洪水”时代,在台骀和大禹治水之前,黄土高原尚是一派汪洋。只有在高出水面之处,才能种植庄稼。史书明确记载:大禹治水之后,才有了“降丘度土”的记载,人们才能够到河边平坝地面去进行耕种。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端,有天造地设的一座盐池,于是,这里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原始农耕部族最早的聚居之地。中国先民的农耕技术,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农耕文化,在这里最早成型并逐渐成熟。

说山西是华夏农耕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这应该是一个中肯的判断。

文公称霸 尊王攘夷

春秋五霸有多个版本,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是春秋首霸,以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使齐国强盛。

晋文公,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19年,后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即位,推行改革,国力大增,打败强楚,称霸诸侯。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这个“称霸”,与当代话语不是一个概念,不是强国霸凌弱国,而是建立诸侯国之间的秩序。

周公定礼,定下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然而王室衰微,无力维护纲常。需要诸侯中的强国称霸,出来尊王攘夷。“霸者,伯也”,因其作为,被周天子册封为“侯伯”,成为各国诸侯的“领头大哥”。

齐桓公虽为春秋五霸之首,但其霸业仅限一代。晋文公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八年,但他称霸后建立的“内修仁政、对外尊王攘夷”制度,使得各诸侯国之间稳定发展,其影响长达150年。这样的贡献,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同时,这期间也产生了不少成语,比如:假途灭虢、唇亡齿寒、马齿徒长、行将就木、退避三舍等。

胡服骑射 变革先驱

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时代。起初,赵国偏弱,各国纷纷称王,赵国称侯,都城在太原,后迁至邯郸。赵肃侯三十多岁去世,儿子赵雍继位,便是赵武灵王,他倡导推动了伟大的变革——胡服骑射。

梁启超评价:“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这位堪比俄国彼得大帝的赵武灵王盛赞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赵武灵王十五岁登基时,他从容应对五国带兵吊丧的局面。当时中原各国光有战车,没有骑兵,作战需排开阵势。作为千乘之国,每车配备两服两参。而戎狄部族则是以骑兵为主,身着胡服便装,来去如风。

胡服骑射不仅是军事改革,使中原地区有了骑兵兵种,更为重要的是推行胡服,这一点极为了不起。它打破了华夷大防的服饰界限,消除了心理抵触,吸纳异族优长,壮大了自身实力。

改革成果辉煌:楼烦致其兵、林胡献马、远人来服,实现和平融合。赵国由此开拓了雁门郡、云中郡和九原郡。

过了八百年,北魏孝文帝改制。拓跋宏主动改姓元,并从各个方面全面融入华夏族群。元稹、元好问等皆是鲜卑血统,为中华文明奏出复调和弦。

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次伟大的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以胡服骑射和北魏改制为最。

由此可见,山西并不是保守之地,而是历史上改革的前沿阵地。

正月初十岚县骡马惊炸会,正是游牧文明的孑遗,是野蛮血性的存留。

内外长城 拱卫中原

万里长城,愈研究愈长。

古来,歌赞长城者不多,主要是凄厉、苦寒、艰难、悲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

对于游牧部族的南下抢掠,长城始终有防卫的意义。

只有山西是两道长城。

外长城,以大同为中心,基本在山西北部边界一带;内长城,以雁门关为中心,与宁武关、偏头关称作内三关。

▲雁门关

雁门关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为什么?山西特别有钱?还是朝廷特别关照?非也。是因特殊地理原因而形成的。

五胡也罢,辽金元也罢,铁骑从北方滚滚而来。

宋朝之前,中国首都皆在陕西、河南,后来才迁到杭州、南京;从中国地理看,防卫重心在华北,在河北、山西、陕西这一线。

河北,其北部是纵深几百里的燕山山脉;陕西北部是黄河大弓背和毛乌素沙漠;山西表里山河,偏偏北部开口。呼和浩特土默川到大同右玉,兵车快马,几乎一天就到。

卫青、霍去病出征,也是走的这条通道。

国势衰退时,长城以防卫为主,由此产生了杨家将的故事。

三关之地,历代无数战事。比如戏曲唱段中三关总兵周遇吉抵抗李闯王血战宁武关。

内外长城,拱卫中原,山西功不可没。

广武长城 王昌威 摄

洪洞移民 意义深远

元末明初,黄河决口13次,各地起义30多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战乱导致中原千里无鸡鸣,移民便成为恢复生产的最好办法。

山西洪洞移民,史有所载,共十几次。华夏民族血脉的撒播与留传,山西人作出了功高千古的贡献。

为什么从山西移民?

《倚天屠龙记》中写到的赵敏、王保保,王保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正是他为山西保全了较多人口。

为什么是洪洞?

张石山老师认为:其一,晋中盆地太原府、临汾盆地平阳府、运城盆地蒲州府、上党盆地潞安府,地理位置距离均等;其二,移民需经汾河乘船漕运至运河口,再分别去往北方、南方。

北京一带至今有霍州营、洪洞营、赵城营等地名;安徽、山东、江苏远至福建等地,皆有移民记忆,其先祖多从山西迁出。

朝廷虽有安家银子,亦有政令强迫。先是将各地百姓集中,不说明缘由,到了之后突然宣布移民,许多人顿时懵了,哭天抢地,撕心裂肺。无奈之下只好屈从,泪眼回望中记住了大槐树,记住了老鸹窝。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家乡在那厢(xio),洪洞县里老鸹窝。

故土难离的山西人民,背井离乡、泥涂血泪,为中华民族血脉流播作出了功高千古的牺牲与贡献。每年,洪洞大槐树下都会举行寻根问祖的祭祀活动,各地华人包括海外子孙纷纷归来纪念。

晋商崛起 戏曲故乡

晋商始祖为盐商,如泽潞商人,商业鼻祖猗顿便是代表。

晋商的辉煌并非一日之功,有客观条件支撑。如前所述,民间支援九边的需求,形成了商家逐利、不避兵火的商业传统。

开中法(明清时期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招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支援边关,取得盐引;发运食盐,换得茶引;发运茶叶到北地换得收益。

票号遍天下,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渊发明,后有河州城”“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等传说,并非虚言,而是史书之外的口碑见证。

常家茶叶,几万匹骆驼,驼铃声闻数十里。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数十万白银人家有二百家。

晋商不仅是商业组织,更是文化传播者。遍布各地的会馆、戏台,带动了戏剧文化的传播。

黄河有三个大拐弯:第一个在青甘宁交界,农耕与游牧交汇处繁盛着西北魂“花儿”;第二个在晋陕蒙交界,农耕与游牧交汇处托举起蒙汉调——这两处恰是460毫米降水线所在;第三个在晋陕豫交界处,古风民歌已被更高级的戏剧样式取代,形成蒲剧、秦腔等山陕梆子剧种。

蒲州梆子是晋剧、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的“教师爷”,上党梆子则是枣庄梆子、山东梆子的“教师爷”。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上述提到的各地剧种仍要回到山西拜师谢祖。

唐玄宗李隆基在潞州做别驾时,常往道观听法曲,而法曲正是他后来教授梨园弟子的主体音乐。相传唐开元年间,他亲自挑选三百人在梨园授课,培训奏乐、歌舞、唱曲等技艺,这便是最初的戏剧学院和戏班。因此,唐玄宗被后世尊为梨园行业祖师爷,梨园戏曲界也认其为祖师。演员子弟称为梨园子弟,梨园后来成为戏曲行的代名词。如今在临汾、运城两市的交界处,还有一座旧称为“梨园”的礼元村。

后唐庄宗李存勖,幼年生活在山西,有“李存勖之断”一说。“三垂冈夹寨之战”后,他灭梁称帝。李存勖爱戏成癖,当皇帝后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自号“李天下”,最终因伶人干政引发兵乱,被射死于后宫。后世亦有尊其为戏曲祖师爷的说法。

京剧集大成,以徽班进京为标志,是各地戏剧共同拱托的结果。京剧四大须生“余言高马”中,高庆奎是榆次人,将晋中秧歌融入京剧腔调;《打瓜园》中“打娃娃遇上罗成,打老汉遇上陶洪,打病人遇上秦琼”的台词里,陶洪的道白便是山西话。

京剧喜连成科班由吉林的山西商人牛子厚创办。他结识叶盛兰父亲叶春善,于1904年办起喜连成,延续至1948年,历经“喜连富盛世”五科,培育戏曲人才无数。梅兰芳曾言,当代戏剧史上应有牛子厚的地位。

梅兰芳、丁果仙、阎逢春等戏曲大家表演时无需麦克风。阎逢春的《跑城》技艺轰动一时,郭宝臣(存才)的《挂画》更是经典。

方言古语 表里山河

晋方言,保留了极其丰富的古代词汇与语音,极大丰富了我们伟大的汉语。晋方言中保存的若干汉字的古音,包括晋语发音保全了古音韵声调中的“入声”,这成为我们诵读古典诗词歌赋的押韵“密码”。

山西地形复杂,自古以来多民族杂居,人们说话几乎是“十里不同音”。

1932年,经专家投票,以一票之差将入声从普通话中去除,而日语、韩语、越南语至今保留着入声。

现在读唐诗宋词,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而用晋语念是押韵的。

再往古推,用普通话读《诗经》不押韵时,找晋南人吟诵便会押韵,因为《诗经》中保留的古声,正是晋南先民劳作时吟诵的语调。如《伐檀》中“坎坎伐檀”的吟唱。

李白写诗能不押韵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和“回”不押韵,找个平遥人一念就押韵了,因为普通话的“hui”平遥话读“huai”;“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读作“cuai”),都押在“ai”韵上。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雪”,以入声读,顿时押韵;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山西方言诵读也变得铿锵,岳飞的《满江红》亦然。从这个角度看,山西人值得自豪——我们至少还能说“古汉语活化石”入声。

山西方言有如此美好的词汇,我们还是不能丢弃方言,这是文化里面很小的一点,要和我们整个大地文化接续起来。

我们要多思多想,对文化心存温情与敬意:它若没有存在的道理,早就灭亡了;方言若不好,老百姓早就抛弃了。

我们说吃饭“咥了五六碗”,《易经·履卦》有“履虎尾,不咥人,亨”。“咥”读die时,本义是咬、吃,咥人引申为狠狠地打人,咥饭指痛快地吃饭。

表里山河有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山而内河。”

山西因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被称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

历代分封诸侯和设置郡县,始终严守“割裂山河”原则以防独踞天险,如南阳、汉中皆被一分为二。

唯有山西,成为唯一的例外,独踞天险。

也因此,山西担负着独有的使命,如守护两道长城、参与铁血抗战等。

山西也是古老神话的故乡: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等,都与山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