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区县博物馆,凭什么杀疯全国热搜?

发布时间:2025-10-09 21:35  浏览量:1

作家叶兆言说:“苏州人,文远胜于武。”

这个国庆,苏州仅凭一家区级博物馆,就用一场“文化暴击”惊艳全网。

它,就是吴文化博物馆!

2020年才开馆,短短几年便“封神”——

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

2024年拿下“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2025年第一、第二季度连续登上“中博热搜榜”全国百强,位列区县馆Top1……

一家区县博物馆,凭什么杀疯全国热搜?

文脉君为你解锁这家年轻博物馆的家底,探寻该馆在全国中小博物馆里“突出重围”的创新发展之路。

1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下称吴博),又名吴中博物馆。

它之所以能够扛起“吴文化”的大旗,根源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太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腹地,更是吴文化的祖源地,而吴中恰好坐落于环太湖最核心的位置。

这里藏着最地道的“江南文脉”。苏州城有2500年历史,而吴中文明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三山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吴县”,直到21世纪初撤县设区。

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博其实应该叫“吴县博物馆”,讲好吴地故事,便是它与生俱来的使命。

苏州建城2500年,在原址上几乎没有挪过窝,这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因此有着非常深厚的考古发现。

其“县包城”的格局像个荷包蛋:1949年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吴县便像蛋白一样包裹着苏州城区,而墓葬、遗址多在城外,所以苏州大部分的考古发现,都出自原吴县境内。

2001年吴县拆分成吴中、相城两区,但文物没分家,仍由吴县文管会管理。而吴博的藏品,正是这份旧藏,家底厚实得惊人。

吴博建成前,吴县文管会上万件文物存放在一栋小楼里,一般人难睹真容。馆长陈曾路写场馆大纲时去库房探访,看到木柜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珍品文物,惊叹不已:

“这些宝贝要是拿到上海博物馆,都能单独进精品展柜,定级起码二级,甚至一级。”

如今吴博有6800多套文物,一级品55件、二级品66件,“考古探吴中”“风雅颂吴中” 两个常设展,用1200件文物串起吴地的岁月长歌。新近出版的《看,国宝:吴地文物再想象》,将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扒得明明白白。

2

提起“江南文化”,其源头实为“环太湖文明”。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环太湖区域便是东南地区的文明起源地之一,与黄河流域、红山文化等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根脉。

一万年前的三山岛,是环太湖文明的起点。这里虽没找到古人类化石,却有加工过的石器,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定居。那时太湖还是沼泽与零散湖泊,如果把太湖水排干考古,一定能找到“太湖人”化石,那是江南文化最早的根。

三山岛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玉石

往后推三四千年,吴中唯亭镇的草鞋山遗址,是江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还有制玉作坊,属良渚文化早期。

吴博所藏国宝级文物“黑衣陶刻符贯耳罐”,在澄湖出土,上面刻着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其中一个“巫” 字,和甲骨文写法一模一样。

黑衣陶刻符贯耳罐

到了春秋战国,太湖成了吴楚争霸的主战场。吴博的“镇馆之宝”楚途盉,就藏着吴楚争霸的热血故事。

1980年它从何山东周墓出土,墓主可能是伐楚有功的吴国将领。公元前 506年,吴王阖闾听从孙武、伍子胥的计谋,以三万兵力千里奔袭,打败二十万楚军攻占郢都。这只楚途盉,大概率就是当时从楚国贵族那抢来的战利品。

如果说曾侯乙尊盘(上)是青铜器中的“卷王”,那么楚途盉(下)则是“极简美学天花板”

在青铜器“内卷”的时代,楚途盉走出了极简“反内卷”的别样风骨。如果说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尊盘是靠繁复曲线当“卷王”,那楚途盉就是“极简美学天花板”:远看像头温和的骆驼,造型朴素;凑近了才发现,提梁和壶首上全是“楚味”十足的复杂装饰,藏着满满的细节杀。

楚途盉提梁和壶首上的复杂装饰

馆里还有一批顶级春秋玉器,来自严山窖藏。苏州有六七座吴王墓,专家推测,越国灭吴后盗掘陵墓,把玉器集中掩埋在这里。

这处窖藏不是考古挖出来的,而是上世纪80年代开山采石时炸出来的。1986年吴县文管会前去征集,从当地人手里收回玉器400多件,估计整个窖藏得有1000多件。有意思的是,里面不光有吴式玉器,还有越式、楚式和中原的。可见,这里早就是吴、楚、越文化乱炖的活力中心。

鹦鹉首拱形玉饰

虎形玉佩

值得划重点的是,吴博还藏着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琴。音乐考古专家王子初见了直呼:“光这一件战国古琴,就够建一个博物馆了。”

战国古琴

3

吴博的藏品有多能打?单说青瓷,就是“天花板”级别——两晋最好的青瓷,几乎全在这。苏州的张陵山大墓、狮子山大墓每座都出土数百件青瓷,全是业内公认的“标准器”。成分分析一测,这些瓷全是在越国烧的,也就是现在的浙江上虞上林湖,可见吴越当时的联系多紧密。

越窑青瓷楼阁式堆塑罐

一件西晋青瓷扁壶,堪称文化交融的见证。它的原型是胡人用的皮囊壶,传到汉地后改成了瓷器,还特意加了个底座,妥妥的“本土化改造范本”。

青瓷扁壶

唐代风华则凝在一面八瓣菱花形铜镜里,这是国内现存唐镜里最大最重的一件。唐代的苏州没什么大墓,这倒不是苏州不发达,当时苏州比杭州还兴旺,但吴越国把首都迁到了杭州,所以大墓多在杭州、绍兴一带。

八瓣菱花形铜镜

五代的秘色瓷是青瓷里的“白月光”。吴博的越窑秘色瓷金口碗出自七子山。除法门寺藏品外,苏州七子山出土的秘色瓷堪称最佳。

七子山这地方上海人都知道,现在还是公墓区,当年苏州没太当回事,还在那儿建了垃圾焚烧厂。其实古墓集中的地方,风水往往最好,藏着的宝贝也够硬核。

越窑秘色瓷金口碗

“姑苏繁华”不止明清,宋代苏州就已烟火鼎盛,《平江图》便是见证。当时最好的银器、瓷器、影青瓷,全在苏州。吴博的影青粉盒,就是“宋式美学典范”。

影青粉盒

吴博收藏的元釉里红云龙纹盖罐,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件元代釉里红罐。前几年一件稍逊的同类藏品拍出3亿元天价,这件孤品若上拍,估值起码5亿。

要知道,中国早期瓷器多是单色釉,能把釉色烧得这么红艳纯正,在元代简直是“技术天花板”,毕竟对釉色的精准把控,到明清才真正成熟。

釉里红云龙纹盖罐

“苏工苏作”的源头,也能在这找到——元代 “朱碧山造银槎杯”。嘉兴人朱碧山在吴县木渎镇铸就的这件珍品,登上过故宫朱家溍先生《国宝一百件》的封面。

这只酒杯以 “仙人乘槎”为题材,将银料塑造成树楂形扁舟,舟上老翁凭槎而坐,传神至极。有趣的是,乘槎仙人本来没名字,因为《史记》说张骞寻黄河源头到昆仑山,后人就把神话和历史捏合,成了“张骞乘槎”,让历史人物成了神话人物。如今存世的朱碧山作品就四件,吴博这只堪称“镇馆国宝”。

朱碧山造银槎杯

馆里还有两件元影青狮象座,是影青瓷中的翘楚。在景德镇以烧制青花成为瓷都之前,影青瓷曾风靡一时,这种介于白瓷与青瓷之间的釉色,温润雅致。可惜最好的影青大多在国外,前几年上博想办影青大展却没办成。这两件是高景山墓葬出土的珍品,墓主是佛教徒,这两件其实是佛像前的烛台。

影青狮象座烛台

明以后的东西,吴博就更多了,库房里面全是明清瓷器。这得感谢东山西山的世家大族。

东山有全国最好的成体系明清建筑,明清很多一二品大员都在这里终老。中国文人“居太湖之畔,葬虞山之脚”的夙愿,让苏州留存了海量明清瓷器,也印证了“姑苏繁华”不是吹的。后来太平天国战乱,苏州世家大族避入上海租界,反倒成就了上海的崛起。

吴博这件青花束莲纹盘,是明代永宣时期常见的青花盘纹饰,描绘的是一束青莲,以莲花、莲叶、莲蓬等配以茨菇、红蓼、香蒲等水生植物,寓意清廉高洁。明朝皇帝让御窑烧制这种瓷盘,作为赏赐大臣的物品,勉励他们要像“一把莲”一样,集多种美德于一身。

青花束莲纹盘

4

作为地方馆,吴博从没想过只做“文物陈列柜”。

它既玩得起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更沉得下心深耕本地风土——风物展上,太湖的鱼、三白、水八仙、稻米、蔬果、花草一一亮相,搭配互动项目,让观众能亲手触摸到鲜活的江南,打通了历史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壁垒。

除了“打通”,吴博还很懂“分享”。开馆第一个特展,讲的是“博物馆怎么建起来的”——从打桩基建到装修布展,全都拍摄记录下来,好多人看了都被这份真诚打动。

这个国庆,八大主题手作体验、凉州特展研学营、博物馆特展剧本杀、博物馆非遗特色课程、“新九州”“匠艺”系列展览连轴转,把八方游客都吸引来了。

吴博现在的掌门人陈曾路是上海人,北大考古系高材生。2003年到2019年在上海博物馆当教育部主任,2019年11月正式接棒吴博馆长。筹建阶段他为吴博写了场馆大纲,苏州领导一句话把他“留”了下来:“孩子都生出来了,你自己带自己养,肯定更好。”就这么着,他从“乙方”变“甲方”,告别上海扎根苏州。

在陈曾路看来,博物馆没有级别之分,重要性全靠自身的能量、初心和抱负支撑。从筹备那天起,团队就立志把吴博打造成“高水平特色区域文化体”,要提供顶尖的文化服务与产品,才配得上苏州的底蕴。

他有句话说得很实在:“中国有太多中小博物馆,它们的发展是未来一二十年文博行业的关键。要是我们只在旁边指点江山,给大家规划的全是‘故宫之路’‘上博之路’,那跟对普通人说‘何不食肉糜’有何区别?”

而吴博探索出的经验,很多中小博物馆都能抄作业,从这个角度说,它做的事,对行业的参考价值可能比大博物馆还直接。

吴博用五年时间证明:只要接住了历史的底气,踩准了时代的节奏,区县博物馆也能玩成顶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文 于茜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