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离大门几公里?逼着坐车圈地收钱,旅游乱象真没人管管吗?
发布时间:2025-10-07 11:21 浏览量:1
节假日的朋友圈总呈现两极分化:一半是雪山湖泊的绝美风景,一半是 “人挤人” 的糟心吐槽。有人在西湖断桥被挤得脚不沾地,肩膀挨着肩膀,想拍张断桥全景,镜头里却全是攒动的人头;有人在古镇逛了三小时,吃的是全国同款的长沙臭豆腐,喝的是包装雷同的竹筒奶茶,连街头 “我在 XX 很想你” 的牌子都与家乡的步行街别无二致;还有人花几百元买了景区门票,却发现想进核心区域得再买区间车票,坐索道上山还要额外付费 —— 中国明明手握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从喀斯特溶洞的千姿百态到故宫红墙黄瓦的历史厚重,从长城砖石的金戈铁马到雅丹地貌的火星既视感,为何游客的期待总难敌现实的落差?
一、挤出来的焦虑:供需失衡下的 “5A 依赖症”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怎么就容不下想旅游的人?” 这是不少游客的疑问,答案藏在 “优质景区稀缺” 与 “出游需求激增” 的矛盾里。
从景区供给来看,全国 1.65 万个 A 级景区中,5A 景区仅 358 个,占比刚过 2%。这些 5A 景区几乎承包了所有 “此生必游” 的标签 —— 故宫、九寨沟、黄山、张家界…… 游客嘴里的 “值得去”,十有八九出自这 358 个名单。4A 景区虽有 3034 个,却不少掺了水分:大理古城是 4A,主街两侧全是卖银饰、扎染的商铺,原本的白族民居被改造成连锁客栈,古城特有的烟火气早已淡去;深圳世界之窗也是 4A,园内的微缩景观早已过时,游客吐槽 “不如在家看纪录片”;还有些 4A 景区靠 “人造网红打卡点” 凑数,连基本的卫生都难以保障。算下来,真正能让游客心甘情愿花钱、愿意花时间体验的优质景区,实则寥寥无几。
从需求端看,想出门的人却在逐年增多。2014 年国内出游人次就达 56.2 亿,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出游 4 次;2008 至 2017 年十年间,国内旅游人次年均增长 12% 以上;即便到了 2024 年端午节,短短三天全国出游人次仍达 1.1 亿,同比增长 6.3%。以前不爱出门的中老年人,现在也会趁假期跟着旅行团看世界;年轻人则追求 “周末特种兵式旅游”,哪怕只有两天也要跨省打卡 —— 需求不断膨胀,优质供给却原地踏步,“扎堆挤景区” 成了必然。
2025 年五一假期,游客量前五的景区全是 5A 景区。西湖断桥宽不足 10 米,却挤了上万人,游客挪动一步都要等前面的人走稳;兵马俑的参观台面积有限,想凑近看一眼跪射俑,得在人群里挤十分钟,最后只能远远看个轮廓;黄山的索道一次只能运 8 人,上山排队两小时,下山还要再排三小时,不少游客调侃 “排队两小时,看景五分钟”。这种拥挤不仅冲淡了旅游的愉悦感,还埋下安全隐患 ——2024 年国庆,某 5A 景区因游客过多,观景台护栏被挤变形,最终只能临时限流。
二、千篇一律的乏味:特色流失下的 “复制粘贴”
比拥挤更让游客失望的,是 “去哪都一样” 的乏味。十个古镇有十个模样相似的步行街,五条商业街能遇见五家同款的奶茶店,连所谓的 “千年古镇”,细看都是近几年新修的仿古建筑,找不到一块真正的老砖,闻不到一丝独特的地域气息。
这种同质化体现在 “吃、逛、买” 的每一个环节。吃的方面,不管是江南水乡还是西北古镇,街头最火的永远是长沙臭豆腐、烤鱿鱼、竹筒奶茶 —— 某江南古镇的巷子里,三家竹筒奶茶店连在一起,包装上除了地名不同,图案、价格、甚至店员的吆喝声都如出一辙;逛的方面,步行街里不是连锁火锅店就是烤肉店,原本该有的地方特色美食被挤得无处容身:苏州的奥灶面、西安的肉夹馍、成都的钟水饺,在不少景区里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 “网红小吃”;买的方面,纪念品全是义乌批发的钥匙扣、冰箱贴,刻着 “XX 留念” 的字样,却毫无当地文化印记 —— 在敦煌买的骆驼玩偶,和在三亚买的椰子玩偶,除了造型不同,做工、价格完全一样。
商家的 “跟风思维” 是同质化的根源。他们觉得 “别人卖什么火,我就卖什么”,不用花心思挖掘特色,还能降低风险。某古镇的商户李老板坦言:“我以前卖当地的手工木雕,一个月赚不到 5000 元,后来改成卖竹筒奶茶,月入两万。游客就认这个,我也没办法。” 地方政府的 “急功近利” 也推波助澜:为了快速打造 “网红景区”,不少地方直接照搬其他古镇的模式,拆了老房子建仿古建筑,砍了老树修商业街,把原本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改成了 “标准化的网红模板”。
游客的 “跟风打卡” 也加剧了这一现象。网上一张某景区的网红照片,能吸引上千人跑去拍照 —— 照片里的湖面波光粼粼,湖边的芦苇荡被夕阳染成金色,实则是摄影师找了几十次角度、用了三层滤镜才拍出来的效果;现实里的湖面飘着垃圾,芦苇荡也稀稀拉拉。可游客 “来都来了”,还是会硬着头皮挤进去拍张照发朋友圈,不然总觉得 “这趟白来了”。这种 “为了打卡而旅游” 的心态,让商家更懒得做特色,反正 “只要有网红点,就有游客来”。
三、藏在收费里的套路:“圈地赚钱” 下的体验缩水
“花钱的地方一点不含糊”,这是游客对不少景区的评价。从 “圈地收费” 到 “大门切薄”,从高价索道到强制区间车,景区的收费套路越来越多,游客的体验却越来越差。
最直观的是 “圈地收费”。以前在路边就能看见的桂林象鼻山,后来景区在江边装了一圈挡板,想看一眼象鼻山的 “鼻子”,就得买 70 元门票,直到 2022 年才拆掉挡板恢复免费;云南某瀑布景区,原本徒步就能到观景台,后来景区把徒步路线封了,只留 “坐观光车 + 买门票” 的通道,一套下来要 150 元;还有些自然景观,比如某草原的日落观景台,被当地村民用铁丝网围起来,想进去拍照就得交 20 元 “取景费”。这些 “原本免费的风景,被圈起来收费” 的操作,让游客心里很不是滋味。
比门票更坑的是 “大门切薄” 的套路 —— 景区把正门修在几公里外,想进核心区域必须买区间车票。某 5A 山地景区,大门距离核心观景区有 8 公里,区间车单程票价 50 元,不买就不让进;游客吐槽 “明明可以自己开车上去,景区却封了自驾路线,逼着买区间车”。更离谱的是,有些景区的区间车只是 “接驳工具”,既没有讲解服务,也没有风景可看,纯粹是 “为了收费而收费”。某旅游上市公司 2024 年年报显示,其客运营收占比 64%,其中大部分来自区间车接驳,毛利率高达 50%。
索道则成了景区的 “印钞机”。以前游客以为门票是景区的主要收入,2024 年七家旅游上市公司的年报却揭示真相:长白山的索道和客运服务收入占比高达 72.58%,毛利率 85%;桂林旅游的纯客运收入占比 30%,毛利率 80%;黄山旅游的索道收入占比 45%,单条索道一年就能赚 2 亿元。这些索道价格不菲,长白山北坡主峰索道单程 140 元,排队两小时,上去后只能停留 20 分钟;张家界天门山索道单程 75 元,全程 15 分钟,不少游客觉得 “花得不值”,却又不得不买 —— 毕竟没人想爬几小时山去看风景。
四、“一锤子买卖” 的宰客:信息差下的信任危机
“来都来了”,这四个字成了不少商家宰客的 “底气”。他们知道,大部分游客这辈子只会来一次,闹起来破坏心情,游客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再加上信息不透明,商家把 “价格歧视” 玩得明明白白,专挑游客下手。
景区周边的餐馆是宰客重灾区。某海滨城市的海鲜大排档,对本地食客报价 “虾 38 元 / 斤”,对游客却报 “38 元 / 只”;游客点了一盘虾,结账时才发现价格差了 10 倍,商家却耍赖 “菜单上写的就是‘只’”。还有些餐馆用 “低价套餐” 吸引游客,实际端上来的菜量只有宣传的一半,想加菜就得付高价 —— 某古镇的 “28 元土鸡面”,碗里只有三片鸡肉,游客想加鸡肉,被告知 “加一份 50 元”。
无良旅行社则把 “信息差” 用到极致。他们的广告说得天花乱坠:“云南 5 日游,全程 0 自费,住四星酒店”,实际报名后才发现,所谓的 “0 自费” 是 “必须参加自费项目才能成行”;“四星酒店” 其实是郊区的快捷酒店,离景区有两小时车程;更过分的是强制购物,导游把游客拉到玉器店、银器店,不买够 2000 元不让走,还威胁 “不买就别想返程”。还有些旅行社搞 “层层外包”,游客报的是大品牌旅行社,实际带队的是没资质的 “野团”,出了问题投诉无门 ——2024 年国庆,某游客参加 “西藏 7 日游”,途中被导游扔在半路,原因是 “没买够自费项目”。
这种 “一锤子买卖” 的心态,让旅游业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游客不敢轻易相信景区的收费项目,不敢随便在景区周边吃饭,不敢报低价旅行团 —— 某旅游平台 2024 年数据显示,“避开景区周边餐馆” 的搜索量同比增长 180%,“纯玩无购物” 旅行团的预订量占比达 75%。可即便如此,还是有游客踩坑,毕竟 “防不胜防”。
五、破局的希望:从九寨沟的 “下限” 看行业的未来
中国旅游业并非做不好,九寨沟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 5A 景区,九寨沟日均能接待 4 万多游客,却很少有人吐槽体验差:观光车每 5 分钟一班,车上有双语讲解员,会详细介绍沿途的景点传说;景区内的指示牌清晰明了,不仅标着方向,还写着 “距离下一个观景台 500 米”“厕所位置左转 200 米”;厕所每隔 500 米就有一个,门口放着免费的纸巾和热水壶,地面干净得没有一片落叶;人车分流做得格外规范,游客走步道,观光车走专用车道,互不干扰;高中低端酒店一应俱全,从几百元的民宿到几千元的五星级酒店,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有游客评价:“5A 是其他景区的上限,却是九寨沟的下限。”
九寨沟的成功,证明中国旅游业有能力做好服务,关键在于 “是否用心”。中国手握的好牌太多了:故宫里的每一件国宝都藏着故事,景德镇的瓷器是千年的手艺传承,长城是刻着中华文明的 “活史书”;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龙门石窟的佛像见证着岁月变迁,福建土楼里藏着客家人的社区智慧,贡嘎雪山的冰川美得像童话 —— 这些资源不是其他国家能轻易复制的,只要用心开发、规范管理,就能让游客心甘情愿买单。
其实,行业的改变已经在发生:有些地方开始挖掘小众景点,比如贵州的肇兴侗寨、安徽的查济古镇,这些地方没有过度商业化,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逐渐吸引游客前来;有些景区开始取消不合理收费,比如西湖免费开放、象鼻山拆除挡板,用 “免费” 吸引客流,再靠周边消费盈利;有些旅行社推出 “透明化行程”,把每天的景点、餐饮、住宿明细列在合同里,杜绝强制购物 —— 这些改变虽小,却让游客看到了希望。
旅游本是件美好的事,是灵魂暂时逃离平淡日常的 “小冒险”,是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 “窗口”。以前的中国旅游业,靠着庞大的市场体量 “躺赚”;现在游客越来越懂行,再也不是随便糊弄就能满意的了。当更多景区像九寨沟一样用心,当小众景点的特色被挖掘,当宰客行为不再出现,当收费套路被杜绝,中国旅游业才能真正配得上手中的好牌,让每一次出游都成为游客心中的美好回忆 —— 毕竟,这片土地上的风景,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也值得被更用心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