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茅”到“鱼干”:金龙鱼跌跌不休,多少散户血本无归?

发布时间:2025-10-06 21:16  浏览量:1

2020年的A股市场,金龙鱼是妥妥的“明星股”。顶着“亚洲粮油第一股”的头衔登陆创业板,上市不到半年股价从发行价25.7元冲到145.6元,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比当时不少白酒股还风光。因为盘踞粮油赛道龙头地位,又有“稳定盈利”的消费股标签,股民直接给它冠上“油茅”的称号,觉得“买金龙鱼就像买茅台,稳赚不赔”。

可谁能想到,这竟是下跌的起点。四年过去,金龙鱼股价只剩30元左右,较高点跌去超70%,市值蒸发5000多亿。那些在高位冲进去的散户,有人本金亏了一半多,有人熬了几年实在扛不住割肉离场,直呼“再也不信‘茅字辈’神话了”。

“油茅”变“鱼干”,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要从它的业务本质、成本压力,以及市场估值逻辑的变化里,才能看清这波下跌的底层原因。

一、先搞懂:“油茅”的名头,从一开始就有点“虚”

股民当初喊金龙鱼“油茅”,无非是觉得它和茅台一样——都是大消费赛道的龙头,能靠品牌和规模稳稳赚钱。但很少有人想过,粮油生意和白酒生意,根本不是一回事,这“茅字辈”的头衔,从源头就掺了水分。

首先是业务属性天差地别。茅台做的是“高端白酒”,属于“可选消费”,毛利率能到90%以上,定价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就算原材料涨价,也能通过提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金龙鱼做的是“粮油米面”,属于“必选消费”里的基础民生品,面粉、食用油、大米这些东西,价格受国家调控,不能随便涨——你见过哪家超市的食用油一年涨好几次价?就算原材料涨疯了,金龙鱼也只能自己扛着,毛利率常年在10%以下,和茅台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其次是竞争格局完全不同。茅台在高端白酒市场几乎没有对手,市场份额超一半,属于“一家独大”。但粮油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红海——做食用油的有福临门、鲁花,做面粉的有五得利、金沙河,做大米的品牌更是多如牛毛。金龙鱼虽然是行业龙头,但市场份额也就20%左右,根本没有“垄断优势”,想靠提价抢利润,很容易被同行抢走客户。

最后是成长逻辑不一样。茅台的成长靠“提价+控量”,每年产量稳定,只要一提价,营收和利润就能涨。可金龙鱼的成长只能靠“走量”——想多赚钱,要么多卖几桶油、几袋米,要么拓展新业务(比如调味品、预制菜)。但粮油的市场需求是“刚性的”,中国人一年吃多少油、多少米基本稳定,想靠“走量”实现高速增长,难度极大;拓展新业务又要和既有的龙头企业竞争,短期很难见效。

简单说,当初喊“油茅”,更多是市场对“大消费龙头”的盲目追捧——把“必选消费的龙头”和“高端消费的龙头”混为一谈,忽略了业务本质的差异。这种错位的认知,为后来的股价下跌埋下了伏笔。

二、四年跌跌不休:成本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

如果说“虚高的名头”是股价下跌的诱因,那持续的“成本压力”就是直接原因。金龙鱼的核心业务是“粮油加工”,简单说就是“买原材料(大豆、小麦、玉米)——加工成成品(食用油、面粉)——卖给消费者”,这种模式的利润,完全看“原材料价格”和“成品售价”之间的差价,也就是“加工毛利”。

而这四年,金龙鱼刚好撞上了“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周期。它的食用油业务里,大豆油占比很高,而中国的大豆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依存度超80%),国际大豆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成本。2020年后,受全球疫情、地缘冲突(比如俄乌战争影响粮食出口)、极端天气(巴西、美国大豆主产区减产)等因素影响,国际大豆价格从2020年初的每吨300美元左右,一度涨到2022年的500美元以上,涨幅超60%。

原材料涨了,但成品价不能随便涨——食用油是民生品,涨价会影响老百姓生活,国家会通过储备投放、价格调控等方式稳定市场。这就导致金龙鱼的“加工毛利”被大幅压缩:2020年公司毛利率还有12.3%,2022年降到7.8%,2023年虽然略有回升,但也只有8.5%。

毛利率下降直接影响净利润。2020年金龙鱼净利润60亿元,2021年降到41亿元,2022年更是跌到11亿元,同比下降73%;2023年虽然有所恢复,净利润约26亿元,但对比2020年的高点,仍差了一大截。业绩下滑的同时,公司的“营收增速”也跟不上——2020年营收增长14%,2021年增长16%,2022年只增长3%,2023年增长5%,属于“低速增长”。

对股市来说,“业绩下滑+低速增长”是最不受待见的组合。当初市场给金龙鱼高估值,是预期它能像茅台一样“稳步增长”,结果不仅没增长,还出现了业绩下滑,估值自然要往下调。2020年高点时,金龙鱼的市盈率(PE)一度超过100倍,而现在市盈率只有20倍左右,估值跌了80%,股价跟着跌也就不奇怪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成本压力”短期内很难缓解。国际粮食价格受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很高;国内粮油价格调控的逻辑也不会变,金龙鱼想通过提价转移成本,依然困难。这就意味着,公司的“加工毛利”很难回到2020年的水平,业绩增长也会持续承压。

三、转型难破局:新业务没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面对主营业务的压力,金龙鱼不是没尝试过转型。这些年它一直在拓展新业务,比如调味品(酱油、醋)、预制菜、烘焙原料等,想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摆脱对粮油业务的依赖。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新业务还没能力撑起业绩。

先看调味品业务。金龙鱼2019年就推出了酱油产品,想分一杯羹。但调味品市场早就被海天味业、千禾味业等龙头占据,海天味业的酱油市场份额超30%,品牌和渠道优势明显。金龙鱼虽然有粮油渠道的优势(能把酱油摆进超市的粮油区),但消费者对它的“酱油认知度”不高,加上缺乏品牌营销和产品差异化,很难和龙头竞争。2023年,金龙鱼调味品业务营收约5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不到3%,对业绩的贡献微乎其微。

再看预制菜业务。这两年预制菜是热门赛道,金龙鱼也推出了速冻饺子、预制菜套餐等产品。但预制菜行业同样竞争激烈,既有安井食品、千味央厨等专业选手,又有餐饮企业(比如海底捞)跨界入局。金龙鱼的优势是“原材料供应”(能提供面粉、食用油),但在产品研发、冷链物流、品牌运营等方面,不如专业预制菜企业。目前预制菜业务还处于“投入期”,不仅没赚钱,还需要持续烧钱,短期内很难成为业绩增长点。

烘焙原料业务也是同理。虽然金龙鱼在面粉、油脂等烘焙原料上有优势,但烘焙市场的终端需求(比如面包、蛋糕)更多掌握在连锁烘焙店和家庭消费者手里,金龙鱼作为“上游供应商”,利润空间有限,很难像下游品牌那样获得高估值。

简单说,金龙鱼的转型方向是对的,但“转型速度太慢、新业务竞争力不足”,没能在主营业务承压时撑起业绩。对市场来说,“转型预期”已经被反复验证过,却没看到实际成果,自然不会再给高估值,股价也就缺乏上涨的动力。

四、散户被套的核心:踩错了“估值和业绩的节奏”

金龙鱼让无数散户血本无归,除了公司自身的问题,散户自己也踩错了“估值和业绩的节奏”。回顾这四年的下跌,散户的操作误区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误区是盲目追“茅字辈”标签。2020年前后,A股流行给大消费龙头贴“茅字辈”标签,比如“药茅”(恒瑞医药)、“奶茅”(伊利股份)、“油茅”(金龙鱼),散户觉得只要沾了“茅”字,就是好股票,不管估值高低都往里冲。却忽略了“茅字辈”的核心是“高毛利率、高壁垒、高成长”,金龙鱼根本不具备这些特质,盲目追标签,相当于把“普通股票”当成“核心资产”来买,从一开始就错了。

第二个误区是在“估值高点”入场。2020年金龙鱼股价冲到145元时,市盈率超过100倍,而同期同行业的粮油企业市盈率大多在20-30倍。这个估值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的业绩增长,就算公司业绩能保持10%的年化增速,也要10年才能消化完高估值。散户在这个时候入场,相当于“用未来10年的价格买现在的股票”,就算业绩没下滑,股价也会长期横盘或下跌,更别说业绩还出现了下滑。

第三个误区是**“死扛不割”,错把“消费股”当“永动机”**。不少散户买金龙鱼时觉得“消费股稳,跌了总会涨回来”,所以在股价下跌时选择“死扛”,甚至越跌越补仓。但他们没意识到,消费股也分“好消费”和“普通消费”,茅台能涨回来是因为它有高毛利率和定价权,而金龙鱼是“低毛利、充分竞争”的普通消费股,业绩增长慢,估值修复也慢,一旦在高位被套,可能需要5-10年才能解套,甚至永远解不了套。

对现在还被套的散户来说,要不要割肉,得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如果持仓成本在50元以下,手里的钱是闲钱,能扛5年以上,可以考虑继续持有,等公司转型见效或成本压力缓解;如果持仓成本在80元以上,资金有短期用途,或者已经对公司失去信心,不如及时止损,把剩下的本金投入到更有潜力的股票里,别再把时间浪费在“无望的等待”上。

五、最后总结:从金龙鱼的故事里,该吸取哪些教训?

金龙鱼从“油茅”变“鱼干”,是A股“盲目炒作后估值回归”的又一个典型案例。对普通散户来说,这个故事里藏着三个必须记住的教训:

第一,别迷信“标签”,要懂业务本质。股市里的“概念”和“标签”都是虚的,只有公司的业务本质才是实的。买股票前,先搞清楚公司是做什么的、毛利率多少、竞争优势在哪,别被“茅字辈”“赛道龙头”这些标签迷惑。

第二,估值是“绕不开的坎”,再好的公司也不能高买。就算是茅台,在估值过高时买入也会被套(比如2021年高点买入茅台,也要等两年才能解套),更别说金龙鱼这种普通公司。买股票时,一定要看估值,市盈率、市净率这些基础指标要懂,别在估值翻倍时盲目入场。

第三,消费股不是“保险箱”,要区分“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必选消费(粮油、米面)需求稳定但增长慢、毛利低,可选消费(白酒、家电)弹性大但受经济影响大。别觉得“消费股都稳”,选错了细分赛道,照样会亏得很惨。

说到底,投资没有“躺赢”的神话,就算是金龙鱼这样的行业龙头,也会因为业务缺陷、成本压力而下跌。只有理性看待公司价值,不盲目追热点、不迷信标签,才能在股市里少吃亏、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