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红高粱》及其精神,为什么失败了

发布时间:2025-10-06 07:09  浏览量:1

终于有人说出歌剧《红高粱》演出失败,而且发在光明网上。但是我对失败原因看法不同。

1)漫画式的真实。文艺“真实”很难,在现代网络发达的时代,首都顶级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状况,十天都搞不清,别的真实就更难确定了。作者叫“贲小集”的文章也看过,没有这次这么真切,他最后说失败的原因是不真实。就算有点真实的影子,也是漫画式的真实。

2)沉重的肉身。我的看法是他那个剧本来不受待见,作曲郭文景更在意《丰乳肥臀》,莫言自己也看重,可是由于沉重的乳房和沉重的臀,搞不出来。用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的观点更能说明《红高粱》的失败,本来就不“神”,肉身性、具身性、在场性、真实性等立刻消解。而且被“肉身”拖累,陷入困境,称为沉重一点不为过。

3)被任命的经典。但是“沉重”在中国来说有特殊意义,过于沉重不能成为经典,如余华作品。不沉重也不能成为经典,因此中文系老师讲了很多“经典化”因素后,说经典是被任命的。文旅系统院团,选择的节目,适配刘小枫书中的人民叙事伦理,不轻不重与官方叙事结合是不争的事实。文旅系统的节目就有自身特点,不会太丑太离谱,但远非经典、成功。

4)讨好老百姓未必神。写出文艺作品神性的是冯骥才,《神鞭》之神当年是被当做寻根挖根来谈的。老舍《骆驼祥子》也不完全是为了歌颂老百姓写的,最后几近封神。相反,讨好老百姓的贫嘴张大民、一句顶一万句,离神远着呢,讨好老百姓未必神。

5)力战之神。涉及战争叙事的神与不神,还是有不少具体说法的。比如前几年,老师带着孩子学韩信,这一代孩子对项羽感兴趣。秦琼、单雄信、宋江等谁更英雄?抗战故事也同理共情,没有神性前提下,具有肉身性也枉然。有了神性,再考虑文艺真实性。

6)一个例子。有两位画家想要表现井冈山斗争,还去了一次。回来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特别好,一位想出来自己小时候的油灯,但不知道对不对,另一位又去找油灯。这事压根不是先真实后神性,而是先神性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