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花公子酒吧大亨”到破产:Jon Adgemis 18 亿坠落内幕

发布时间:2025-10-06 03:33  浏览量:1

Jon Adgemis 近照肖像

当本周终局终于到来,人们其实可以把 Jon Adgemis 的结局一路追溯到最初的开端。

十年前,这位曾在 KPMG 呼风唤雨的并购红人、结交无数富豪的“魅力银行家”,决定把自己打造成另一个 Justin Hemmes 式的悉尼酒吧大亨。他起步挑的正是两家同名、境况不佳的老酒馆——Darlinghurst 与 Balmain 的 The Exchange Hotel。

两家店都气质不俗却亟待翻新,坐落在曾经热闹、却因年轻人被房价挤出而渐趋冷清的传统酒吧区。Adgemis 得到了熟识多年的富豪好友支持——他这个希腊鱼铺老板的外孙敢于“单飞”,他们也愿意押注。

他在 Balmain 砸下的 500 万美元,就包含了来自零售连锁 Kathmandu 创始人 Jan Cameron 的借款——她是他在 KPMG 做“造雨人”时期结识的客户。

剧本很简单: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买下“离主街不远的冷门”老酒馆,翻新、上精品餐厅,把维多利亚时代的楼上客房改造成精品酒店,迅速盈利。

十年后,这两家 The Exchange 却已多年滴酒未卖、分文未进。

Balmain 店窗户被木板封起,天花板还破了个洞。PHG 新装的楼下吧台落满灰尘,工地张贴的紧急联系人海报也早过期了。

一位曾任员工:“除非你已经跟他共事过,否则他能说服任何人为他干活。”

周四,在买下 22 家酒店与周边物业、背上 18 亿美元 债务之后,Adgemis 的“美梦”正式被个人破产所掩埋。

这位常被八卦专栏拍到开着跑车、伴着女伴的“花花公子”,最终成了这一代的 Alan Bond(并非刑事意义),在名义金额上背上与 33 年前 Bond 帝国崩溃时相当的债务。(47 岁的他比当年的 Bond 还年轻近 10 岁。)

Jon Adgemis with former girlfriend Megan MacKenzie in 2018.

他的混乱坠落——在周五的法庭对决前夕以自我破产收场——留下了长长一串债主:酒店员工、富豪旧友、投行、纽约放债人、税务机关,以及一串被弃的悉尼酒馆。

AFR Weekend 采访了 25+ 位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同事、债主、投资者。他们谈到他的个人魅力与圈钱能力;也有人说他目标与项目不断摇摆,“很难信他口中的任何事”。

一位前高管:“Jon 很难把一条思路讲到底。”

这既是一个狂妄与能力错位的故事,也是私募信贷在澳洲大行其道下的警世之作:一个几乎很少兑现承诺的人,怎么能不断借到钱?更离谱的是,怎么会有那么多聪明人把钱一股脑借给他,以至于他在仅花约 2.8 亿美元购置的资产上,最终背出了 18 亿美元债?

一位经由私募信贷基金把钱借进 PHG、如今可能血本无归的投资人说得最直白:

“我们把钱借给了一个本就财务吃紧的人。我不懂,怎么会有人把这么多钱压在一个人身上?”

从东区名校生到“顺风顺水”的并购红人

Jon Angelo George Adgemis 出生于悉尼东区,祖籍希腊 Kastellorizo。就读 Cranbrook,悉尼大学经济学,入职 KPMG。短暂在 Gresham Partners 做过 BHP–Billiton 合并,2005 年回到 KPMG,赶上并购业务高歌猛进。

2007 年,他 28 岁升任最年轻合伙人。

一位投行人士:“Jon 是个很强的银行家,客户喜欢他——圆滑、聪明、人脉广。”

Jon Adgemis and Jan Cameron forged an unlikely friendship but then fell out. Edwina Pickles

他把生意与交友混在一起,与一众“怪诞富豪”走得很近:Jan Cameron、WIN 电视台老板 Bruce Gordon 等。2016 年,他甚至代 Gordon 家族现身 Nine AGM。

媒体当年描写他:“开着黑色敞篷 Maserati,让悉尼春风吹乱并购圈最受瞩目的发型。”

借钱、翻店、再借钱:雪球越滚越大

2015–2020,他陆续拿下 Kurrajong Hotel(Erskineville)、Town Hall(Balmain)、Camelia Grove(Alexandria),还插手 Crows Nest 住宅项目。

买与装都要钱,Jan Cameron 不断加码——到 2021 年,本息合计6,800 万美元。但两人 2020 年决裂:他在 ASIC 对 Cameron 提起的 Bellamy’s 信息披露案中作证(最终 Cameron 被罚 8,000 美元)。她 2022 年说:

“跟他打交道从不透明,不可靠。把 Jon 从生活里剔除,我松了口气。”到那时,Adgemis 已还清她的借款。

2021 年,他又与 Bruce Gordon 反目,被起诉追讨 1,000 万美元;同年底还遭另一家公司就 Crows Nest 项目申请破产追讨。警讯已现,但银行与类信贷仍选择忽视。

私募信贷的“甜蜜期”

皇家委员会后,银行收缩地产/餐饮放贷,私募信贷填补真空;加息期更能赚取两位数收益。Adgemis 便以“完工后的乐观估值”(常由 Egan National Valuers 出具)不断再融资。

案例:墨尔本 Kew 的 Clifton Hotel

2021 购入价 680 万美元

同年估值 2,100 万 → 向 Gemi 抵押借 1,200 万

费用:2.2% 额度费 + 16.5% 利率(违约再加 5%)

现在挂牌 700–800 万 出售

2022 年他试发 4,000 万 可转债(Thorney 做基石),仅募到 1,500 万。

2023 年 4 月,车轮开始脱落:核心高管 Peter Crinis 悄然离职,媒体口风也由“点石成金”转为“垃圾债叠加的酒吧玩家”。他辩称 PHG 是“物业私募股权”,餐饮只是“榨干物业价值的手段”。然而,多家门店仍关着门。

2024 年 初,PHG 要再融 5 亿美元。Bain Capital 看过后离场。7 月,他却又说服德意志银行牵头 4 亿美元 再融资(还包括 Gemi、Archibald、纽约 Muzinich & Co),把资产分三篮,德银拿走“最好”的抵押。BDO 管理人其后质疑该再融资可能构成“削弱债权人的处分”。

稳定没多久:9 月,Muzinich 对其握有担保的五家悉尼门店任命管理人,覆水难收。

Lance Rosenberg from Gleneagle Securites and former investment banker Jon Adgemis. Edwina Pickles

最后一击:债主反目与个人破产

压垮骆驼的稻草是与 Richard Gazal 的翻脸。Gazal 自 2023 年追讨 2,600 万美元,今年发起破产程序。Adgemis 把个人资产转给受托人 WLP Restructuring,提议所有债主对 18 亿美元债务仅收 230 万美元(每 1 美元收 0.15 美分),还拉上母亲与妹妹“凑份子”。债主震怒。

税务局对他与其公司调查已一年多,2024 年 5 月 搜查其住处与办公室;文件显示 27 家公司或涉近 3 亿美元税欠。BRI Ferrier 在多宗清算案中指称可能存在 GST 欺诈(Adgemis 否认,目前未有相关民事/刑事诉讼)。

周四,他主动申请破产,避免周五庭审。他将被禁止担任公司董事;按破产规定,他名下不得持有价值超 9,600 美元的车辆——八卦媒体以后恐怕得去找一辆“十年旧 Corolla”。

私募信贷的教训

乐观估值+短期高息+循环再融 的组合,只要现金流未落地,就像踩高跷走钢丝。次级/夹层 层层叠加,二押、三押充斥,资产一旦需变现,回收率惨烈。“人设”与“故事” 不能替代 治理、现金流与可行计划。

一位曾放贷的私募高管坦言:“我们知道他很难还本,但想着先收利息,再转手给下一家。”

这正是滚雪球的金融动能——直到温度回升、雪球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