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之死,是对“善终权”的践行,也是幼时父母对她的引领
发布时间:2025-10-04 17:15 浏览量:1
2024年末,发生了一件轰动文坛的事件:86岁的言情教母琼瑶在家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告别了这个她曾爱过怨过努力过的世界。
真正做到了她自己曾经所说的:生时如火花,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死时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她的主动离开,是不愿承受老年病痛的折磨,是对老年人“善终权”的践行,同样,也是父母在她懵懂无知时撒下的种子结下的果实。
六岁,父母引领她走上自尽的路
琼瑶在六岁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自杀”。
那次自杀,也是父母对她人生的一次引领。
1944年,湖南沦陷,他们一家大小五口人踏上了逃避日军的路,从湖南衡阳往四川而去。
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两个六岁一个四岁的三个孩子,还有衣物行李。
因为小孩子无法长时间走路,他们也不熟悉路线,故而同行的,还有雇来的两个挑夫——一则为了挑孩子与行李,二则为了带路,挑夫熟悉路线,能够安全地带领他们穿越火线。
在他们一路走到广西以后,两个弟弟曾经短暂走失过几天,与此同时,所有的衣物行李也一起丢了,就连小琼瑶脚上的鞋子也掉了。
儿子没了,行李没了,还随时可能遭遇日军,这一切都让母亲心灰意冷,顿感生之无趣。
在那一瞬间,这一对年轻的父母便决定,一家三口共赴黄泉好了,总好过落日本人手里。
母亲问琼瑶要不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死,可六岁的小人儿哪里知道什么叫死,她只知道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便对妈妈说“好”。
父母抱在一起滚下了河,她不知道要怎么做,只知道跟着父母,一步一步向河里走去,向着她的父母走去。
但当河水向她侵袭,一点点淹没她的时候,孩子恐惧的本能侵占了一切,她哭着喊“爸爸妈妈”,也就是这一声声的呼唤,唤醒了他们心底对女儿的爱,又把父母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那一天,懵懂无知的她还不知道,父母给她引领了一条她尚未察觉的路。
那一天,将她对父母的依恋推到了顶点。也是那一天,她感受到了此生最为深厚的亲情。
高一,自杀是孤独与绝望的极致
如果说第一次“自杀”,是家庭情感丰盈的顶峰,那么第二次自杀,就是家庭情感匮乏到了极致。
琼瑶从六岁之后的五年,一直随父母断断续续奔走在逃难的路上,这件事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在该入学的年龄无法上学。
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琼瑶从小便对文字有极强的领悟力,于是在她六七岁的时候,母亲便开始教她背唐诗,给她教李白,教杜甫,教白居易,一个喜欢教,一个愿意学,就这么达成了共识。
至于数学,谁还能记得眼前这孩子到了适学年龄该学算术了呢?
以至于她的算术,仅仅只是断断续续的三年小学教育所学来的一点皮毛。第一次在上海入学就直接读了三年级,后来又在湖南念了四年级,到台湾以后又上了六年级。不但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这楼阁中间还有断层。
进了初中,她所会的那点数学知识完全不够用,加上对理科本身没天赋,数学成绩差得不得了。
但是父母没有理会,没有想着办法去给她补课提高成绩,也没有人去重视这件事情。
父亲关注小弟,母亲关注小妹,她就像一个被放逐的孩子,无人问津。
高一的一天晚上,她拿回家一张20分的数学卷子要家长签字,可巧那天,小妹因为考了98分而回家痛哭不止。
此情此景,让她怎么也不敢把成绩单拿出来,一直磨蹭到深夜,万不得已之时才去找母亲签字,母亲的脸色立马阴沉了下来,责问她:“你为什么一点都不像你·妹妹?”
母亲的问责让她痛彻心扉,她又想起六岁那年,父母问她要不要一起死的场景,她想如果那时候死了,现在也不会如此痛苦如此无助了。
于是她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告白信,她也想优秀,亦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可偏偏她生来就不漂亮不聪明不够好,不够好的她不想再让父母不快,不如就此消失。
写完信以后,她找到一瓶药全部吞了下去。
那天晚上的自杀,是她近四年的孤独与无助积攒到了顶点,再也无力承受之下的选择。
她是不够好,可如她自己所言,这个不够好,是天赋、是童年经历、是父母的忽视各种综合因素造就的,而不是她自己主观意愿想要达成的不够好。
高考落榜,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高三那年,琼瑶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是全家的失败,你千万不要让父母失望。
几乎每天,不管多忙的母亲都不会忘记对她讲这句话。
这句话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压力,甚至就连夜里做梦,都梦到所有人都在耻笑她考不上大学。
她收起了所有教材以外的书籍,一头钻进了课本里。可是因为从小应试教育的缺失与本身的没有天赋,她对数理化就是不开窍,听不懂看不懂学不懂。
自卑、害怕、恐惧,每天笼罩着她,让她迅速憔悴,苍白瘦弱、精神恍惚、食欲不振,这就是她十八岁的状态,在本该花样年华的日子里黯淡无光。
父母没有发现她的异常,同学喊她“林黛玉”,只有语文老师发现了她的异常,他开解她,鼓励她,让她感受到了人生的温暖。
考大学,此时依旧是她唯一的出路,是爱情的出路,也是亲情的出路。可那条路,注定不属于她。
不出意外地,她落榜了。母亲对她讲今年没考上明年再考,明年考不上后年再考,一直到考上为止。
她又想起母亲这一年总对她说的:如果你失败,就是全家的失败!
这句话,将她钉在了耻辱柱上。她是连累全家失败的人,是父母的耻辱。
这种耻辱的加持,与爱情的无望,都把她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她再一次,找了一堆药片吞了下去,试图终结自己。
人生终途,对生与死的思考
琼瑶的后半生,曾送走一个又一个“失智”的人,她的母亲,她的舅舅,她的姨母,还有平鑫涛……这些人,都是她的亲近之人。
她甚至曾担心自己的体内是否会有“失智”的遗传基因,为此,她在79岁的时候,在《雪花飘落之前》那本书中就给儿子儿媳留下了安排自己身后事的书信,她要求儿子儿媳不得将她变成被机器加工活着的“活死人”,要求他们帮助自己没有痛苦地死去。
她希望自己生命的最后可以如雪花一般飘然落地,零落入尘,而不是让那朵雪花在空中飘几年才落地。
她希望自己的骨灰可以与花同葬,归于尘土。
在《雪花飘落之前》当中,她发出了人“生不能由己,死是否能由己”的思考。
很幸运,晚年的她没有“失智”,在人生到达终点站的时候,她还有能力决定自己如何下车。她担心儿子儿媳会因为爱而强留她在世间,所以她没有将“有尊严地死去”这个希望寄托于任何人的身上,而是自己亲自达成自己的愿望。
正如她自己所言:如雪花一般,飘然落地,与花朵一同,归于尘土。
真正做到了如她六岁时母亲曾经对她说的:与其没有尊严地活,不如有尊严地死。
尽管那个时候,她对母亲的话是懵懂无知的,但这话却落在了她的心里,在她人生的最后,她依然践行了母亲引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