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英语谱:红旗漫卷三边地 欢歌共庆开国年——记1949年10月1日
发布时间:2025-10-01 06:52 浏览量:1
1949年10月1日清晨,三边分区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定边城的钟鼓楼就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我揣着采访本和钢笔走出《三边报》编辑部,街上已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杂货铺的伙计正将红纸裁成条幅,识字班的教员带着妇女们缝制五星红旗,自卫军的战士们扛着铁锹平整南关操场,空气中飘着红枣和小米的香气,混着人们压抑不住的笑意。
“李记者,快来看!咱们的国旗成了!”裁缝铺的王师傅举着一面崭新的红旗朝我招手。那面用红布拼凑的旗帜上,五颗黄纸剪的星星格外醒目,虽然针脚略显粗糙,金星的位置也算不上规整,却在晨光中闪着动人的光。王师傅的眼眶泛红:“昨天听说国旗是五星红旗,象征着咱们各族人民团结在党周围,连夜就找街坊凑了布料,赶了整整一宿。”
上午九时,南关操场已聚集了上千人。操场北侧搭起的主席台上,挂着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的画像,画像两侧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大红标语,都是《三边报》的排字员连夜手书的。台下,工人代表戴着油渍的安全帽,农民代表扛着系红绸的锄头,牧区赶来的牧民牵着披彩缎的骆驼,回民老乡们穿着整洁的民族服饰,连边区师范的学生们都系上了新打的红领巾,人群像一片涌动的海洋,不时爆发阵阵欢呼。
“静一静!北平的消息要来了!”分区专员的声音透过扩音喇叭传开,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主席台旁那台老式收音机——这是边区仅有的三台能接收北平信号的设备之一,昨晚技术员们调试到深夜才确保能清晰收音。十点整,收音机里传来清晰的电流声,随后是林伯渠秘书长庄重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
当毛泽东主席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操场像炸开了锅。我身边的老牧民马占山猛地将手中的马鞭扔向天空,放声大哭:“活了六十岁,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再也不用受反动派的欺负了!”自卫军战士们举着枪欢呼,枪托撞击地面的声音整齐有力;妇女们搂着孩子抹眼泪,却笑着把红枣往孩子嘴里塞;学生们手拉手围成圈,跳起了边区流行的秧歌舞。
我挤到收音机旁,屏住呼吸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国旗升起时的礼炮声、朱德总司令的阅兵命令、群众的欢呼口号……笔尖在纸上飞快移动,墨水不够了就蘸一下提前备好的砚台,手指被冻得僵硬,心里却像烧着一团火。旁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秀才,正用毛笔在黄纸上抄写着主席的讲话,他说要把这些话刻在自家门板上,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
正午时分,庆祝大会正式开始。分区党委书记首先宣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当读到“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劳动英雄张凤莲代表群众发言时,手里还攥着刚从地里摘下的麦穗:“过去种的粮食被反动派抢光,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咱们的劳动果实能自己做主了!我代表全村妇女保证,明年多打三百斤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她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努力生产建设新中国”的口号声,震得台边的红旗猎猎作响。
大会间隙,文艺演出热闹登场。边区文工团表演了新编的秧歌剧《解放路上》,演员们用通俗的唱词讲述着政协会议的盛况;回民支队的战士们跳起了民族舞蹈,银饰的碰撞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师范学生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虽然很多人记不全歌词,却都唱得格外认真,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跟着哼唧。我注意到,不少演员的眼角还挂着泪痕,却笑得无比灿烂。
午后的游行更是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打头的是举着五星红旗的仪仗队,紧随其后的是工人方队,他们抬着“工业救国”的牌匾,步伐坚定;农民方队扛着农具,喊着“五谷丰登”的口号;牧区代表牵着装饰一新的牛羊,骆驼背上插着小彩旗,缓缓走过街道。沿街的商户纷纷拿出自家的吃食招待游行队伍,油饼、麻花、红枣堆满了临时搭起的长桌。
我跟着游行队伍走到钟鼓楼时,遇到了正要去送信的邮递员小赵。他怀里抱着一摞《三边报》号外,额头上渗着汗珠:“李记者,咱们的号外印出来了!刚从印刷厂赶来,这就往盐池、靖边送!”我接过一份号外,头版用特大号铅字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旁边配着我清晨赶写的短讯《三边欢腾庆开国》。小赵抹了把汗:“老百姓都等着看消息呢,今晚说不定要走通宵!”
傍晚时分,定边城亮起了点点灯火。南关操场燃起了篝火,人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有的老乡还拿出了珍藏的米酒,互相传递着品尝。我看到分区专员和几位老农坐在一起,借着篝火的光商量着明年的生产计划;文工团的演员们教大家唱《东方红》,歌声传遍了整个县城。
深夜回到编辑部,我借着煤油灯整理采访笔记。窗外传来远处的鞭炮声,夹杂着零星的欢呼。桌上的收音机还在断断续续地播放着北平的消息,想到毛主席说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想到三边人民在战争年代送子弟参军、筹粮支援前线的情景,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铺开稿纸,我写下这样的句子:“今日之三边,红旗漫卷;明日之中国,前程似海。三边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建设家园,不负毛主席的嘱托,不负新中国的期望。”钢笔在纸上落下最后一笔时,窗外的天已经泛起了微光,新的一天开始了,新中国的第一天,也在三边大地的欢歌中启程了。
备注:本文以《三边报》记者的视角撰写,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主要参考资料包括《解放日报》《三边报》《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革命史》以及《定边县志》《盐池县志》《靖边县志》等地方史志文献。